美国老兵讲述志愿军送回负伤的美军战俘

500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主动送回美军伤员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一批大学生赴美留学,其中一个留学生的房东名叫马丁,当年在朝鲜打过仗。马丁很感慨地给这个留学生讲了一段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战场往事。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时,志愿军某部和美军的阵1地之间只隔着一条公路,山脊这边是志愿军,另一边是美军。一次激战之后,马丁所在的部队去阵地换防。他们接防的次日一早,发现对面有几个人走过来,举着红十字旗,一边走一边招手,要和美军对话。马丁的连长惠灵顿上尉满腹狐疑,带人小心翼翼地迎上去,这才发现对面有6个人,其中4个身穿美军服装,打着绷带,另外两个人穿志愿军的军服。到近前一问,才知道志愿军是来送还美军伤员的,其中一个中国军人会讲一点英语。 志愿军又示意随行的美军俘虏说明情况。原来,在上一次的战斗中,志愿军抓到了好几个美军俘虏,其中有几个重伤员,军医尽力施救,但志愿军医疗条件不足,决定把危重伤员交还给美军救治。惠灵顿上尉及马丁等人都觉得难以置信,面面相觑。这时候中国军人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不是日本军队,也从不虐待俘虏。这句话打消了美军的疑虑。接下来,志愿军挥动旗帜,出来十几个战士,抬着几副担架,将美军的重伤员放在路边。有的伤员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美军赶紧把伤员抬了回去,完成了交接时志愿军的卫生员指了指美军卫生兵的医药箱,美军卫生兵明白了意思,马上把医药箱摘下交给了志愿军卫生员,美军连长也没阻拦。志愿军原27军老兵董保存也讲过这件事,而美国老兵马丁和惠灵顿的回忆更详细。马丁说,连长惠灵顿原本脾气暴躁,事后显得心事重重,流露出厌战的情绪。他的士兵们纷纷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打仗?军医则说,再也无法将中国人看作敌人。 惠灵顿在给妻子的信里这样描述志愿军:“他们打起仗来无比凶猛,但他们身上又充满了人性的光辉,甚至比我们还善良,这样的军队不应该是敌人。”后来的第四次战役中,惠灵顿的连队几乎毫无战斗力,惠灵顿还受伤了。他索性放弃逃跑做了俘虏,战后返回了美国。 还有一件这样的事发生在朝鲜停战谈判期间的1953年3月。当时敌我双方打打停停,尽可能地争取谈判筹码。 一个夜晚,在朝鲜铁原西北丁字山前线,美军派出一个侦查小组摸过来,试图抓住志愿军的哨兵。但这种战术志愿军更胜一筹,美军刚上来就暴露了,子弹嗖嗖地飞过来。美军狼狈不堪地逃窜,还丢下了一个爬不起来的伤员。志愿军发现这个俘虏伤势很重,给他包扎了伤口,第二天又将他送回了美军的阵地前。这一次,美军接收到伤员后,通过前线广播站,用中文反复地播送这个“新闻”,“联军在前沿缓冲区内运回了被送还的联军重伤士兵1名。” 可是,美军反复用中文广播,却没有表示谢意。不但如此,美军又在所有阵地前沿广播这条消息。原来,美军这样做另有目的,是故意给我军听的,如果下次还有“联军”伤员被俘的话,希望志愿军照例送还。或许两军对垒之时,美军不好意思致谢志愿军。但曾任“联军”总司令的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对此深受触动,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人甚至将(我们的)重伤员用担架放到公路上,尔后撤走,在我方医护人员乘卡车到那里接运伤员时,他们也没有向我们射击。” 和惠灵顿上尉所说相似,李奇微也这样评价过志愿军:“他们是最凶猛的斗士,也是最文明的敌人。” 还是我们的老话说得好,正所谓,勇者无畏,仁者无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