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人民,完全有资格先富”,这一说法站得住脚吗?
对于老区人民,完全有资格先富的说法,观友cat90,给出评语“一般都是交通不便,少有产业的地方,能不能尊重现实”
闲话少叙,有请现实。1939年,毛主席派李富春到山东根据地筹款,临行前,毛主席还专门嘱咐李富春:“要是只搞得票子来边区,根本买不到什么,还是尽力搞到金子为好。”
当时,山东在罗荣桓、陈光等人的主持下,已经成为我军一个重要的根据地,而且更重要的是,山东烟台招远地区是著名的黄金产地,有“金都”之称,还有一座开发两千多年的金矿——玲珑金矿。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招远区委和玲珑金矿,一共筹集运输13万两黄金到延安,相当于我党当时一年收入的7倍!
抗战如此,解放战争同样如此,招远地区为解放事业又贡献了22万两黄金,他们做出的这些历史贡献,是需要我们永远牢记和传颂的。
再说说陕甘宁边区的神府煤田,是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的煤田。是中国最大煤田,于1984年发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其煤炭储量估计达1349.4亿吨,占中国已发现煤田的约15%。
赣州,作为中央苏区红色故都,作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今天,又再一次站在了决定中国发展前途的最前线。摘选网友单问者《赣州的稀土和钨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解说一二。
1929年,因经济困境,朱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沿途矿井星罗棋布,钨砂晶莹闪亮。朱极目远眺,赞不绝口:“‘特矿之首’,果不其然;‘世界钨都’,名不虚传!”毛触物兴怀,踌躇满志:“若得赣南钨矿资源,何愁给养没有着落?何愁革命不能成功?”
红军在赣南落脚后,除了应对外部“会剿”威胁外,养活红军和苏区政府是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且急迫的问题。为了吃饱肚子,1930年5月,毛便在赣州寻乌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初步掌握了解钨矿生产贸易问题。
这次著名的社会调查被收录在《寻乌调查》一文中(此文并未记录钨矿开发有关问题)。在寻乌的调查以及之后由毛泽民主持的赣南调查和仁凤山(矿区)调查,为苏区发展寻找到了一个经济基础,那就是做钨砂生意。
红军在此开采钨矿,靠卖钨砂赚钱养活部队,还成立了苏区第一个公营的钨矿,开办了“中华钨砂公司”。世界第一储备,全国仅此一家,利润丰厚。钨砂贸易一度成为中央苏区第一大财政外汇收入的来源。赣南的钨砂,沿赣江到广东,出香港,走向世界。红军提供钨砂,换回大量盐布杂货等生活必需品。可以说,苏区的发展,赣州的钨矿立下了汗马功劳。
广东的陈济棠是重要客户。其实,南天王一开始并不是心悦诚服地跟红军做生意。钨砂是个好东西,他确实想要。但他想要的更多,甚至多次派兵进入苏区,烧杀抢掠,试图获得更大的控制权。直到红军把他打乖了,才比较心悦诚服地做起了生意。以至于多次反“会剿”中,因为舍不得这门生意,对委员长的命令也是大打折扣。
都说委员长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但蒋某人的想法不仅如此。争夺钨矿出口权,亦是其发动“五次围剿”的重要原因之一。剿灭红军、收服陈济棠、掌控世界钨矿生产中心,一石三鸟。否则,德国人都跑去跟陈济棠做生意了。红军长征之后,蒋某人拿着江西上好的钨砂和德国人换了“全德机械师”装备,有钱,有军火,有贸易,好不自在。直到多年后败走台湾, 蒋某人还对此处念念不忘。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今天世界工业体系对钨、稀土资源的渴望程度,一点不亚于当年的德国人。过去,赣州的钨被挖出来,添加进钢中,保证枪管、炮管钢材料的强度。几十年后,稀土和钨矿的应有价值被更大地挖掘出来,是各种高精尖产业必不可少的“工业维生素”、“工业黄金”、“新材料之母”。
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加复杂。以至于人们说,稀土和钨矿,这是中国手上的一对“王炸”。曾经,我们把稀土卖成了白菜价;曾经,我们也想限制出口,却在世界贸易组织那里摔了个跟头;但我们回过神来,默默地掌控了世界稀土、钨矿加工品的供应市场。到了今天,我们虽然储量有限,虽然大家家里都有点矿,但是,都得送到我家来加工。从石油精炼到飞机引擎,美国所需稀土80%来自中国。而要想实现自给自足,至少需要3-5年。
这3-5年可以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发展主动权。就像几十年前,钨矿帮助苏区解决了吃饭和生存的问题那样。稀土以及钨矿的出口是否会成为反制美方无端打压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武器,官方表态已经很清晰:如果有谁想利用我们出口稀土所制造的产品,反用于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那么我想赣南原中央苏区人民、中国人民,都会不高兴的。再加上《人民日报》的那一句:“勿谓言之不预也”,警告升级了!
当年世界钨矿生产中心,依旧是世界钨矿稀土加工中心。只不过,就像当年的陈济棠那样,有些人打一打才会变乖!
过去,赣州的钨矿,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及以后,赣州的钨矿和稀土,还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