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为什么打败了相机

对于“真正拍照”的人来说,这是不存在的问题,手机慢说现在打不败相机,未来也不可能打败相机。这就像冲锋枪再便于抓起来就狂扫,也不可能比得过栓动步枪的远距离精准狙击一样。但手机确实使得相机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滑坡,大概率是不可逆的滑坡,尤其是低端相机市场,已经溃不成军。

高端相机市场的前景也不明朗,因为没有了从低端入门的新用户,老顽固们退场后,高端市场向何处去?德国相机被日本相机打败了,单反被微单打败了,小数码被手机打败了,下一步高端单反和微单(现在叫无反了,因为微单也不微了)会被手机一锅端吗?

500

绘画由来已久了,但绘画是手艺活,请个画家很昂贵,好画家更难。在照相发明之前,家族里的肖像画是传世的。白金汉宫里号称艺术精品价值连城,其实大半是这些皇族肖像画,除了他们自己在乎,或许历史学家在乎,别人都不感兴趣

500

19世纪发明干板照相了,还是太费事

500

徕卡发明了35毫米技术,从此照相成为记录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利器

500

谁不希望抓住这样的时刻呢?

500

或者在旅游时记录下名山大川

500

但这样的阵仗,哪怕不考虑器材购置的钱的问题,一般人看着就头大。安塞尔·亚当斯出门拍照,可以有一个马队跟在后面背器材,普通人哪可能做到

500

亨利·卡蒂埃-布莱松拿着小巧的徕卡M3,其实这也是技术活,对焦、曝光、装片、倒片都不是习惯如今便利的人能想象的

500

无需多说,在一切都是手动的时代,抓住这样的历史性时刻是需要很深的真功夫的

500

但照相的门槛毕竟低了,普通人中心灵手巧也经济小康的也玩得转照相了

500

但直到70年代带自动曝光控制的单反冲上市场,普通人才开始有信心:我也能当摄影大师啦

500

这是日本相机的黄金时代,价廉物美,百花齐放,受到广泛的欢迎

500

这也是德国相机节节败退的时代。镜头光学质量依然硬挺,机械质量也坚如磐石,但使用不便,价格高昂,一般人看来相片画质不比“便宜的日本货”更好,越来越成为“名贵人士”的小众玩具了

500

这也是单反的黄金时代,所见即所得的对焦把旁轴打败了,自动曝光则免除计算光圈、速度的麻烦

500

自动对焦时代则连对焦的麻烦也省去了

500

这也使得旁轴意外地回潮了,毕竟体积小

500

但全自动了也有不好,相机不会猜心思,像这样需要增加至少两档曝光的雪景,全自动拍出来就是灰暗的,那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500

像这样至少需要压两档曝光才能抓到光柱的场景,全自动就“洗白”了,也一点味道也没有了

500

这里也需要压一点曝光,才能避免白石头“淹没”曝光,把红石头和水波体现出来

500

自动选择对焦点的话,如果是按“选择最近的点”设定,这张会正好

500

但如果在这里听凭相机自动选择,可能就自动对到前景的花上去了,人就糊了,必须手动选择对焦点,或者对焦-半按-重新构图,或者直接手动对焦

500

这是另一个例子,如果听任相机自动选择的话,就难说到底选到哪个人了

500

由于水波的流动,在这里自动对焦根本对不上,只能手动对焦了

500

背光的时候,需要用闪光灯(或者专门灯光,那就太麻烦了)补光。这张其实补光过头了,脸部用光“太平太正”,稍微压一点再侧一点会恢复一点立体感,但意思已经在这儿了

500

夜间用“慢同步”闪光灯补光,可以避免前景惨白背景漆黑

500

大光圈把背景“奶油化”已经是很常见的技巧了

500

手机也能用算法做到背景柔化,但一看就是假的

500

Vivo的数字柔化还有奇怪的“旋转感”,看着头晕

500

要是喜欢这种感觉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尤其是稀散一点,晕眩感没有那么强烈

500

长焦的“景深压缩”感或者特写感更是手机没法复刻的。当然,这胜之不武,长焦镜头太大了。手机上用算法抓取部份画面实现数字长焦,那是以损失像素和画面马赛克化为代价的

500

长曝光也是手机难以做到的

500

长曝光还不止用于夜景。必须说,这样的“拉丝效果”可能是未来数字模拟的另一个方向,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500

用速度冻结动态画面是常用技俩了,这个可能数字模拟没法弄

500

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用慢速制造“拉丝”的动感

500

用光圈控制景深以达到魔幻效果更是数字模拟已经在模仿的了

即使是最坚定的手机党(但不是特朗普党)也不否认高端单反和无反不可能被手机取代。但高端相机(不管是单反还是无反)与低端的差别是量的,不是质的。比如说,600美元的EOS M100和1800美元的EOS 6D Mk2用的是同样的DIGIC 7数据处理系统。佳能可能出于商业上的原因在低端的M100上关闭了某些功能,但一般常用的功能都在,而且没有降级。镜头的差别很大,但也是量的,而不是质的。为什么高端不能替代,而低端溃不成军呢?

高端相机更容易进行各种补偿操作,用各种补偿的人也多,把高端相机当作全自动傻瓜相机的很少,“最贵的就是最好的”土豪除外。低端相机的补偿功能有时要到菜单里去挖,除了努力练手、准备在照相技术上深入发展的人外,多数用户可能说明书读完了,也就忘到脑后了,不大会去用这些补偿功能,基本上就当作全自动的傻瓜机用了。

说到底,手机拍照“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有拍照的需求,但对照相术毫无兴趣。这是“懒人思维”的胜利,不是手机技术的胜利。

既然都是抄起来就咔嚓,从来也不会去考虑这个那个补偿,构图(包括用变焦)就是他们照相技术的全部,那确实还不如直接用手机了。现存的只会咔嚓的低端相机用户大多是已经有低端系统砸在手上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或者还对自己的摄影大师潜质有幻想,但拒绝对照相技术哪怕下一点点功夫。他们都是潜在的“背叛”相机的人,放弃手里的低端相机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人们对手机美图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在本质上和70年代人们以为有了带自动曝光的单反就可以成为摄影大师是一样的。自动化或者人工智能是不能代替人类智能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只能对一般情况进行设计或者学习,但拍照要“有点意思”,就是要差异化,而不能只是一般情况。美颜、画面美化只能是在对一般品味的猜测的基础上的,这就注定了不可能差异化。

另外,人的品味是一直在变的,自己都捉摸不定,人工智能如何拿捏得住?

“亲爱的,来看看我给你拍的怎么样?”

“丑死了!你对我一点都不上心!我不跟你好了!”

……

“亲爱的,我开了美颜,看看你多美!”

“你是嫌我不够好看!我不跟你好了!”

连你都猜不透女朋友的心思,人工智能就能猜透?想多了。

至于“算法无敌党”,确实有人拍胸脯,不管你拍出来什么样,可以帮你调出任何口味、形象,还记得那些整容诊所吗?“要范冰冰就给你整个范冰冰,要陈妍希就给你整个陈妍希!”你还真信了?不至于吧?摄影大师不是绝不使用PS,但那是国宴大厨用一丁点鸡精画龙点睛,而不是街边食摊动辄一大勺鸡精,用重口味“淹没”自己的潮手艺,这能一样吗?摄影大师靠的是动脑筋,在摄影技巧和立意上精益求精。安塞尔·亚当斯、亨利·卡蒂埃-布莱松、罗伯特·杜瓦斯瑙、尤塞夫·卡许,现代随便什么器材的技术水平都甩他们的器材无数条大街,但什么人工智能也超不过他们的摄影技巧,什么美化也不能企及他们的艺术成就。

美颜是给对自己形象没有信心的人用的,画面美化是给对自己拍照手艺没信心的人用的。靠人工智能就能把本来没有的信心给鼓舞起来?好玩的是,美颜和美化的图大多是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自己留存的。想要显摆一把,结果落得个买假货充名牌的待遇,这真是想要的吗?

但追捧美颜、美化的还是大有人在,总是不断有人对为什么相机没有像手机那样的美颜、美化功能感到不满。这倒不一定是相机公司“坚持原则”,实际上,这可能是中国手机公司和日本相机公司的差别。手机本来就是ICT工业的一部分,软件功力强大,在强力内卷的压力下,也在中国人对拍照的热情驱动下,中国手机拍照功能突飞猛进、领先世界,连iPhone和三星也被逼着跟进。

另一方面,日本的相机工业已经形成垄断,除了来自手机的异质压力,并没有太大的同业竞争压力,对新质能力并不热心,面对手机的强力蚕食也只有被动退缩,不思反击。其实相机的内部空间大,处理器能力强大,是有潜力的。富士在相机里整合进多种富士胶卷效果仿真,就是开始,但离手机还是有距离。不过在华为遭到美国禁运后,中国的手机发展似乎放慢了,手机照相的进步也减速了。难说日本相机是否会利用这个机会窗口,在软件方面赶上,迎合大众口味。

不管怎么说,在手机能满足基本甚至“有点高级”的照相功能后,在大部分拍照的人根本对各种照相术毫无兴趣而寄情于人工智能的时代,手机夺占低端相机的市场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不可逆转的。在不动脑筋、不费力气就能“留个影”的问题上,手机做得比相机好,因为更方便。但在高端市场,既不是手机能夺占的,也未必是手机想夺占的。手机再高级,毕竟不是能打电话的相机,照相从来只是一个“顺手”的事。

回到手机为什么打败了相机的问题,在高端市场,没有也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在低端市场,这已经是事实。这其实是好事。时代不同了,生活条件都好了,有用的就买,没用的就没有必要装了。这和个人电脑一样,在手机和平板发达以后,个人电脑的市场大幅度萎缩,因为真正需要用到个人电脑的人并没有那么多。音响也一样,大部分人觉得手机加耳塞就是完美的体验了,为什么要折腾功放、音箱那些?甚至大屏电视也是一样,在很多人只在平板、手机上刷剧的现在,大屏电视除了占地方,还有什么用呢?但相机不会消失,就像个人电脑、音响、大屏电视不会消失一样,只是留给真正赏识的人了。

那就“手机恒久远,一机永流传”了吗?未必。手机相机是人们对照相有需求但对照相术无兴趣的结果,所以指甲盖大小的照相模块整合进手机后,比香烟盒还大甚至跟板砖一样大的相机对他们就是不必要的累赘,除了能按快门能看图,其他一切功能都是不必要的。到照相模块只有黄豆大小了,手机也直接整合进眼镜架或者其他什么平台的时候,手机相机也就淡出了,那时就要争论眼镜架相机和手机相机的优劣了,而“正规相机”依然悄悄地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相机的世界曾经是金字塔形的,大量低端用户,越往上圈子越小,高端永远是小圈子。现在成宝剑形了,底面大大缩小,但在很大一段里相对稳定地上升,直到小众的高端。不管手机党如何赞美手机拍照的威力,总是有人不满足于手机照相的。这些人才是相机的用户圈子,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那么手机就拍不出好图吗?怎么可能!iPhone每年都举办大奖赛,很多精彩美图。但这些图都不是不懂脑筋、抄起来就咔嚓得来的。他们把iPhone当作严肃的相机在用,用足了各种照相补偿功能,才创作出这样的佳作。安卓手机应该也有类似的大赛。但这已经不是通常在说的手机拍照了,只是摄影师手头用的正好是手机。用相机,他们也能拍出同样的美图,甚至更赞的美图,因为工具上的选择更多。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这样其实挺好。让工具回归需要的人,而不是说服所有人都用同样的工具。在大多数人连字也不写的时候,确实没有必要人人弄一套文房四宝。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