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记:宝贝传奇(上)
前面《酒的初心》一文中提到,据观察网报道,考古专家在浙江义乌“桥头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古墓中,发现9000年前南方人喝的“啤酒”是由薏米、野生稻米与某种植物块茎混合后发酵而成的甜饮。我在文中留了个“尾巴”,就是关于薏米问题,打算专门写一篇。
薏米对现代人来说应该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谷物。熟悉,是偶尔有听过或见过,陌生,是因为很少食用,此外,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会知道,薏米更多的是被作为一种中药材来使用。然而,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上万年前至距离今天五千年前欧亚大陆的东边,薏米对当时人类的生活具有超乎今人想象的重要意义。在那个连水稻都还未被完全驯化的远古时代,薏米究竟具有什麽样的重要意义呢?正如本文标题所言,它在早期社会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宝贝”,把它当作谷物食用或用来酿酒,这只是它的一个用途而已。“桥头遗址”考古得出的部分结论还能为我的一个大胆猜测提供一定的支持,那就是在“秦”成为古代的秦人、秦地、秦氏族的代称之前,这个字的原初意义很可能就是指薏米这种禾本植物的称呼。如果猜测没错,那么秦人起于东方还是从西方而来的历史争论将不复存在。(下为研究人员对“桥头遗址”古墓中的酒的检测分析图示)
(一)
薏米,又称薏苡仁。这是现在中药店或药典上普遍的叫法,其实,薏米有很多中文名字,上图“Job's Tear”是薏米的英文名,字面意思为“乔的眼泪”,其内含此处不细说。
我们只说薏米的中文名,在不同地方的叫法各不相同。在东北有称作水玉米,在山东称为铁玉米,在广西称六谷米(是指五谷之外的米吗),在福建有称晚念珠(大概是佛教盛行时留的法名),在江西称感米(与道教有关),在贵州美其名曰珍珠米,在中西部一些地方还有称其为打腕子,等等。
在李时珍编撰医学巨作《本草纲目》中,薏米也有一箩筐的俗称,“解蠡、芑实、莘米、回回米、薏珠子”,叫法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如此多元而各行其是的薏米俗称说明了什麽?有句俗话说,“橘生淮南为橘,植淮北则为枳”,即不同的地理气候和水土作用在同种作物会造就出不同的结果。薏米也是同理。中国地域辽阔,南北风土差异很大,培育出来的薏米差异自然也不会小,多数的薏米可能不再适合作为主食食用,而个别的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不仅如此,上述多俗称的现象还说明一个不为人注意的事实,薏米并非中国本土的谷物。在一个拥有上千年大一统历史的国家,本土物产是不可能拥有差异如此之大、简直各怀鬼胎似的名字。只有是一个外来物产,且其用途变得越来越不起眼,才会被各地的人们保留它的曾用名。当然,现代植物学家已提供科学的证明,薏米的原产地在今天西亚伊朗一带。
紧接着的问题便是,原产于西亚的薏米是怎么来到东亚的呢?
像薏米这样的大型禾本植物的跨地域传播主要是两种途径,一种是依赖鸟兽带往他处落地生根,另一种则是人为因素,被当作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如种子随人类跨地域迁徙而落籍他乡。虽然两种途径皆有可能,但是依据常识,我认为人为因素才是薏米种子被撒向世界的主要扩散方式。
如果上述结论成立,那么9000年前在浙江义乌已经喝上用薏米酿制甜饮的古人是否来自遥远的西亚呢?
不急于回答问题,先来说一说薏米酿制的甜饮究竟是啥味道。我在家经常拿薏米和糯米按1:1的比例混合后浸泡、再蒸熟,然后酿制成一种被我命名为“薏米醪糟”的浓稠甜饮。其甜度不是一般的甜,比结晶的冬蜜或蔗糖要甜许多。甜,几乎对所有人来说,是向往更是诱惑。9000年前人们钟爱的那款“啤酒”没有理由说它不是甜的,除非酿造失败。
(我在家做的薏米醪糟)
我不能确定,各地的薏米都可以拿来酿制香甜美味的“薏米醪糟”。我所采用的薏米其实是《本草纲目》中称为“回回米”的那一种,在浙江也称之为米仁,可以当作主食,蒸煮后的米仁饭香糯而富有弹性。
“回回”,在古代曾指从西亚迁徙到中国西域或中原一带的外来民族,它的另一个曾用名是“回纥”。据史载,安史之乱期间,逃亡蜀地的大唐朝廷曾借助回纥的军队平定乱局,重返中原掌权。“回回米”应该是这一外来民族的主食谷物,就像大米和小米是中华民族特色的主食谷物一样。
在历史上,西亚民族因为各种原因而迁徙到中原从事经商或定居,这种民族之间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是常见的。然而,现在推测西亚先民早在上万年前已陆续迁徙到东亚定居,这多少是件让人惊讶的事。但是,又有何不可呢!
蕴含历史的问题终究不是简单的。考古专家在对“桥头遗址”古墓葬进行科学研究后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线索,正如我在《酒的初心》一文已概括性提及的,墓葬主人采用的是“屈肢葬”,随葬品中有多个彩色陶罐等。
现代考古发展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则还不足百年,根据有限的考古常识判断,彩陶是西亚旧石器晚期的特有陶瓷种类,与殷墟发现的中国特有的黑陶文化截然不同。然而,彩陶居然早于殷商5000多年出现在华东,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屈肢葬”一直被认为是古代秦人标志性的墓葬方式。且不讨论这种独特的墓葬方式究竟有什麽意义,但它出现在9000年前的浙江,可以说超乎了此前几乎所有人的想象。
长期以来,人们对秦人究竟是来自西方还是源于东方的历史疑问争执不下。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考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飞跃发展,秦人源于东方一说占据了压倒性优势。从秦人源于东方的证据来看,主要是新近发掘出来的一批古代文献,即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活跃在亚洲东方的“东夷集团”——该集团其实由众多部落组成——其中有一支名为嬴秦的部落受集团盟主的商王指派,前往西极之地。
嬴秦族被派到西方干什麽呢?根据《史记》的记载称是“保西陲”,字面的意思是到西陲(今天甘肃境内)这个地方建筑城堡。有学者曾提出“保西陲”就是保卫边疆。要知道,商代还没有完整的国家概念,在那个没有诞生国境线的时代,那时的人们如何产生保卫边疆的思想。所以,我认为“保西陲”应该按其字面的意思理解为“设立观察哨点”比较准确。还有传说这些秦族先人远赴“西陲”为的是追寻太阳的足迹,正如神话“夸父追日”讲述的一样,而夸父可以说是这支秦族首领的代称。
历史常常埋首在神话之中。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秦人源于东方,然而关键在于,神话的时长也只能远涉至5000年历史。史前的秦人难道不会从西方先行迁徙到东方,然后从在亚洲东部的“第二故乡”再出发,谱写一段如神话般梦幻而瑰丽的西迁追日的历史吗?
(二)
回答上述问题,我从屈肢葬和薏米这两个与人生死相依的重要方面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可以基本确认的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东夷集团的嬴秦一族为执行“秘密”任务,经历千难万险,陆续西迁到了今天的甘肃一带。正是因为秦人在此定居,秦人特有的屈肢葬也被带到了西边。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甘肃青海地区发掘的秦人墓葬得到充分的证明。
如果说“屈肢葬”是秦人独特的墓葬方式,那么以下这一组考古人员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系列新发现就格外地引人遐想。
在华南地区的桂林甑皮岩、南宁贝丘遗址中,考古人员曾发现屈肢葬,经碳-14等科学测定大致确定墓葬的年代约在距今的11000年前至13000年前。
华东地区,新近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考古发现,屈肢葬的墓主下葬时间距今约9000年前。该古墓的尸骨是该遗址群中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墓葬。
在长江中游的巫山大溪、松滋桂花树等地遗址的墓葬中,考古人员也发现有屈肢葬,测定其年代当在5000年以前。
在黄河上游的有乐都柳湾、景泰张家台、广河地巴坪等地,发现的多处屈肢葬墓距今4100年左右。
(巫山大溪一处屈肢葬古墓)
从华南、到华东,再到长江中游,然后到黄河上游,可以大致勾勒出一幅屈肢葬分布和扩散地图,距今年份从13000年前到4000多年前。如果这一考古发掘是比较充分的话,那是否也可以用来表示采用此独特葬俗的族群的迁徙路线图呢?
其次,嬴秦族西迁时一定会携带许多能够保障其生存繁衍的重要物质,薏米很可能就在这些重要物质的行列,而且它的名字很可能就叫“秦”。
秦族西迁后肯定经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因为西边不是荒无人烟之地,而是聚集众多西来的文明开化程度可能不及殷商的民族。秦人应该是在与这些民族战与和、血与火的环境中锤炼成长起来的,这也正是为何公元前3世纪的秦人具备一扫东方六国的强大实力而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秦族达到西部后发生了周取代殷的重大变故。在这一重大的历史转变中,史书并未有明确记载殷的同盟秦人卷入斗争的情况,似乎秦人保持着暧昧的观望。在周武王迅速攻克殷后,秦人似乎很快表示对新王朝的顺从,在此后的历史中,秦人最终获得周天子的封赐,从地位较低的周附庸一步步擢升为公侯。
上面是秦人从东方迁徙西方一段千年的奋斗历史,史书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我在此不再赘述。暂且抛开我在上面有关“秦”可能是薏米的提示,我们回到秦人之“秦”最初的字面意思来探索它隐藏着的秘密。
根据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有关“秦”的词条是:“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许慎明确地说了,古代的“秦”可以作为一种禾本植物的名字,同时也是辅佐大禹治水、臯陶之子伯益后人的封国名,当然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水稻、小米、高粱等都是禾本植物的果实,古人称水稻为禾,小米为黍,不黏的小米为稷,高粱即蜀黍。那么,“秦”究竟是哪一种禾本植物呢?这是古人留下的一个谜题。
还是回到“秦”字上寻找线索。许慎说“秦”的构造是“从禾,舂省”。意思是,“秦”的古字由舂字和禾字组合而成,发展到后来,把舂字下面的“臼”字省略了,于是新出了秦字。许慎说的是真的吗?
研究早期文字的专家都知道,在以往传世青铜器的金文中绝少含“臼”的秦字。惟有西周时期一件重要的王器《师酉簋铭》上的秦字没有省略“臼”,但很可惜的是,由于器物时代久远以及保存的缘故,“臼”字上下皆开了口,所以很难肯定说那是臼形。
然而,令人欣幸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墓所出青铜器铭,上面竟有4例未省略“臼”的原始繁体秦字(如下图左边的秦字)。双手、杵、臼、双禾等造字的四种“部件”俱全,有力地证实了许慎的秦字舂省说。如今,这件绝世无双的青铜器已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原始繁体的秦字为何要加双禾?一般,古人对重要的事是要说两遍的。显然,造秦字时用意是在突出“禾”,表明这是可用来“舂”的一种嘉禾。这应是秦字本义的正解,只是由于许慎所处的东汉秦字作为国名、族名已盛传已久,其禾的初始内涵几近湮灭,更不要说今人对秦字的理解存在许多空白了。
为了寻找秦字真谛,再来看看甲骨文中秦字的使用情况。
出现秦字的卜辞句例不少,被后世引用频率较高的,如“弜秦宗于妣庚”(甲571)。卜辞显示,“秦宗”是一种相当敬穆的祭仪,并经常与商王先祖、先妣的祭祀有关。据正史记载,是时与商关系密切的盟邦中,还没有以秦为名的方国。即使果真存在一个秦方,也必为偏辟、落后的小氏国,商王朝不可能跑到那里去建立自己的宗庙,更不可能在商都王畿为这个小氏国设置“秦宗”,这在卜辞中找不到先例。所以,将上述引用卜辞中的秦字理解为地名或族名,道理无法讲通。
如果秦字在卜辞中多作祭名,那我们须考虑这当与所使用的祭品有关。先秦之“禾”字,最初并非谷子(小米)的专称,凡谷类皆可称禾,秦字从双禾,意在强调这不是一般的粟米。我想,秦应该是一种适宜于酿酒的谷类,其粟粒须经细舂后方能造酒,而所造之酒也便称之为“秦”,它可能比其他谷类造的酒要质优味美。我这样说是有充分的证据的。
周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出土甲骨残片有“王酓秦”三字。西周时期还有一名器方鼎,其上的铭文记载周公东征事,文曰:“公归,获于周庙。戊辰,酓秦酓。”这两处的“酓”即饮字,按古汉语名动用法,也可表示所饮之酒。这“秦酓”或可饮之“秦”,一定是一种特别酿制的、颇为名贵的酒,以至于饮用此酒时要特别记载。
周公东征胜利返归宗周后的宴饮,是否说明“秦饮”为关中所产的一种酒,产地应为西方之秦呢?
由上述推知,前引卜辞中的秦祭,就是使用这种酒的祭仪。也就是说,秦的本义是一种可做佳酿的谷类作物,用这种谷物酿造的酒即称作秦。再引申一层,使用这种酒的祭祀典礼,也以秦为名。秦字后来被用作地名,当如许慎所说,与该地区出产这类谷物有关。
现在,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小结,1万多年前,西亚古人往东方一路迁徙,并在东方沿海多地繁衍与融合发展几千年,然后在商代又从东方辗转西迁往内陆西部,西迁过程中他们带着“秦”等维系身家性命的物品,经历几代“夸父人”坚持不懈努力,终于到达了青海湖,看到夕阳在湖岸那一头“沐浴海中”,见证这一壮美落日景观的人们一致认为已经找到太阳的安息之地,宣告追日计划取得圆满成功,最后他选择在太阳落下的地方定居下来,并在当地广泛种植“秦”。这种被称为“秦”的作物不是薏米还会是什麽呢?
除了上述咬文嚼字,曲折考古,略显零散的证据,我还有别的说法,那是薏米曾作为神奇宝贝的一段远古历史,或许这段被尘封的几近消逝的历史将足以配得上秦的伟大英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