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讨喜的算法”?这个说法,我不认同
【本文来自《手机的成像质量能否超过相机?这种疑问,不该是从海鸥DF时代就玩手动的人说出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话不应该这么说,眼光宜放长。
搞摄影的人应该都知道,对成像质量最大的影响是单个像素的大小,这一点手机是永远无法和相机相比。但是搞摄影的人也应该知道,人眼的分辨率在6-8k左右,宽容度大概在20档,这个参数目前还是领先于单反的。同时人眼能较好的观察到15mm-200mm之间的取景,这也是光学镜头暂时无法达到的。但人眼的“感光元件”和手机的感光元件其实差不多大。你想想,只要科技足够发达,手机的物理成像绝对可以超过人眼的能力。只要手机超过了人眼的能力,那么更好的成像质量可能就不那么必要了。
以上是第一点,物理方面的因素。
下面说第二点,算法。
我们看到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原始信息,它们都经过大脑加工。比如我们看人,会为其面部自动提亮,这也就是为什么合照中,我们往往觉得自己黑的缘故。大家也能在网络上看到各种视觉欺骗的图像,我们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大脑在不自觉的对我们看到的东西进行加工。用摄影的话来说,加强边角成像质量、增强中心分辨率,是我们的下意识行为。相机有自己的算法,其更多是用现有的成像信息还原真实。
但您这边用词“讨喜的算法”我不认同。不知道您是否看过足够多的“计算摄影”方面的论文或者其取得的成果。如果看过,您就会发现多帧合成对清晰度和夜景拍摄的巨大提升、多帧合成目前甚至已经用到了这两年发布手机的视频拍摄中;您也会发现手机可以利用多镜头来判断景深,当然目前这个效果依然不够完善;您甚至能看到很多尚未出现在手机技术中的论文,如将运动模糊画面变成清晰画面、利用计算去除杂色、雾气……小米最新发布的civi手机,已经用到了神经对抗网络来磨皮,能完整的重塑脸部皮肤再保留人物的毛孔、毛发等细节。
手机摄影走的是和单反摄影完全不同的路,成像质量是算力为主,感光元件为辅。而相机的成像,决定性的因素还在感光元件。
最后举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在日光下,一亿像素的手机和一亿像素的中画幅一起拍一棵树。如果同时读取原始文件,会发现手机的成像无论从色彩、还是细腻度都弱于中画幅。但是手机处理器采用了多帧合成技术,消除了噪点、伪色;还原了现实宽容度,同时通过AI辨识出一片片叶子,通过对抗网络将cmos由于马赛克排列所无法还原的细节全部补齐。做完了这一套工序,手机和中画幅在强光下的成像质量真的会有巨大差距么?可能只是风格上的不同罢了。
手机赢就赢在了它强大的算力,和全世界最好的图形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都为之付出努力的这点上。相机生产注定吸引不了这么多顶级人才。事在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