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脑搞特大城市,片面强调城镇化可以休矣?
【本文来自《蹊跷的拉闸限电: 多数人都忽略了更心悸的一个问题 | 文化纵横》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知道作者是否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吗?且不说这篇文章逻辑是很矛盾的,而且提出的解决方案完全是和大政方针对着干。
大工业化和大城市化意味着我们会继续按照欧洲的工业化进程继续走下去,路径就是把大部分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到城市,弱化农村投入和人口的占比。
但走这条路,实施这两个做法需要看到西欧社会两个迥异于中国的基本条件,不能忽视。
其一就是相对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富余,西欧一直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劳动动力短缺状态,这个跟欧洲15世纪黑死病造成的人口稀少有很大关系,大工业大流水线需要劳动力,只能采取圈地运动、黑奴解放等方式释放被土地拴死的劳动力,赶着劳动人口进城,结果就是18世纪工业化后的英国的城市贫民阶层和贫民窟,劳工条件极端恶劣。
其二,西欧和北美的农业土地比较平整,可以借助工业的力量搞大农业,使用农业机械和化肥农业保证农业产出基本满足城市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即使在18世纪最城市劳工最悲惨的时候,面包和黄油还是可以保证有的,唯一的就是劳动所获是否能买的起的。
这与中国4亿人搞饭吃还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中国的农业可耕地面积很少,获取食物非常不易,这是为什么在农业没有现代化肥农药生物种子技术支撑下喂不饱中国人口的主要问题。
大家可以查一下,唐朝到清末为什么中国粮食平均亩产一直稳定在220斤上下,原因就是传统农业种植,依靠自然肥无法提高粮食产量,反而随着土地腐殖质消耗殆尽而产量逐步下降。
中国如果按照超大型城市群的做法,需要精确计算维持这些城市人口的各项资源保证要多少。通常,人口密集的地区,能源、生活保障、医疗和社会保障机制都会比农村高几个数量级,中国是否需要把所有的人口都集中到城市或城镇中,按照西方的方式搞大农业,是否可持续?
我们知道,大家都在担心中国的食品安全,担心各种农药和化肥、添加剂,担心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改造。
但是,大农业不可能搞精细农业,必须依靠这种生物化学的方式保证产出和盈利,其结果就是进入恶性循环,农业土地的污染和土地再生能力下降,病虫害的抗药性进一步提升,导致不得不超量使用生物技术和农药。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农村大梁人口不得不进入城市,但是不同与西欧的城市化进程,成了季节性工人,农民工并无法成为稳定的城市居民。
其中产生的巨大的社会问题,就是农民工第二代变成了游离于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两种形态之外的人,所造成的心理扭曲和对他们成长空间的压缩时显而易见的。现在的快递小哥没有劳保都体现了资本对这些人群的无情压榨。
久而久之,这些人就是城市中只是为了糊口而生存的新贫民。
城市中因为产业和资源集中带来的超乎寻常的竞争激烈造成的内卷也进一步挤压了城市工具人和中产阶级的空间,他们一方面受到生活的压榨,另外一方面又受到农民工用工价格低廉的挤压,生活成本又高企,两头落空,面临严重的内卷,活力降低。这两个现象带来的是躺平。结果是内需消费意愿的下降,社会活力不足。
所以,城市化的规模和程度需要与国家的人口和最终的目标相匹配,而不是无脑地倡导城市化程度越高而越好,这与19大提出的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目标南辕北辙。
所以,新农村建设就是重新探索亚细亚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性,避免欧洲大工业大农业的弊端,让中国人不离乡离土而能创造财富,达到过上城市人生活的目的,这就是利用先期工业化创造的财富、技术、管理带农村的后富,实现财富创造的均等化。
一股脑搞特大城市,片面强调城镇化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