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 间 布 衣 ” 与 奥 特 曼 下 架

  这段时间,江南布衣令人窒息的服装设计在互联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把撒旦、骷髅头印上童装……搁这玩“七宗罪”呢?

  但小印今天不仅仅想吐槽江南布衣,更希望关照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

  近些年来所发生的诸多事件,一直让“孩子们到底应该如何使用互联网”成为热点话题,这成为许多家长与老师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本着探索精神,小印今天想和大家来聊聊这些事儿。

500

  暗黑、阴间与暴力

  最近,几起新闻引发了社会大范围的讨论,小印也十分关注。

  而这些事件都共同指向了我们极为关注的一个群体——儿童。

  我们可以在这些事件之中深深地感受到,各位成年人们焦灼的内心。

500

  其中一件,指向深陷舆论风波的江南布衣。

  事件源于9月19日一名网友的发现。

  他发帖指出,江南布衣童装中印有“Welcome to hell”(欢迎来到地狱)、“Let me touch you”(让我摸摸你)等语句,更充斥着撒旦、骷髅头等的图案。

500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家长开始晒出江南布衣童装中各种引人不适的诡异图案。

  虽然江南布衣在官方社交媒体进行了回应与道歉,但大众显然并不买账。

500

  不仅是童装中的“暗黑系”、性暗示、血腥暴力超出了人们的正常理解范围,人们更质疑这场风波中品牌所暴露出的结构性问题。

  服装设计稿明明需要层层审核,为什么如此明显的问题却没有引起其他人的反对?

500

500

  江南布衣官方ins账号


  类似的情绪,还在另一事件中有所体现。

  5岁的孩子当起了“美妆博主”,镜头前的女孩熟练使用着各种化妆品,操着颇为成熟的话术。

  ——“刚过完5岁生日,化个纯欲蜜桃妆”,“精致女孩都应该用,我都用了8瓶了”。

500

  虽然小女孩十分可爱,但当这样的话语从她口中说出时,大多人感受到的恐怕只有不适。

  人们担忧的不仅是这位5岁的小女孩,更忧心着越来越低龄化的美妆博主。

  以“儿童美妆”为关键词搜索某红书、B站、或是某音可以发现, 类似内容的分类十分多样。

500

500

  测评类、教学类应有尽有,“血小板妆容”、“啵啵奶茶妆”、“Lolita妆容”妆容种类丰富地超乎想象,数据高者甚至有上万点赞。

  但对于成年观众来说,观看顶着纯真无邪脸庞的小女孩,频频冒出“心机”、“绿茶”、“纯欲”、“斩男”等成人化的语言,实在是有些别扭。

500

  人们担心,对于还没有形成完整三观的孩子来说,过早地接触和学习美妆博主,可能会使孩子们对于到底什么是“美”,产生刻板的误解。

  更严重一些,还可能会造成化妆品对儿童皮肤的损害,以及女孩们的容貌焦虑。

500

  然鹅,现实总是如此魔幻。

  操碎了心的成年人们控诉“妖魔鬼怪”时,却没想到,自己的房子却也正因为这种“忧虑”,塌了。

  9月25日,《迪迦奥特曼》因涉及持械殴打等情节被各大视频网站下架整改。

  愤怒的成年人们把这一事件顶上了热搜,控诉着:“本来奥特曼就不是给小孩子看的啊!”

500

  除此之外,《刺客伍六七》、《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等动画也从平台消失了。

  动画中“暴力、阴暗、惊悚”等元素成为平台下架源头。

500

  《刺客伍六七》

  媒体报道如此解释——家长与老师们担忧动画片中的暴力、犯罪元素会给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成为校园暴力的诱发因素。

  自己的“童年之光”被下架,许多优秀内容难被看到。

  心灰意冷的成年人们纷纷在朋友圈感叹:“没有光了”。

500

  如果我们将这几件事叠加起来看,则可以看出一个矛盾而真实的现实状况。

  我们一边忧虑小孩们过分早熟,但却又无从寻得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

  这种过分的焦虑与担忧不断蔓延,最终只得“误伤”一干成年人。

  我们到底该寻求怎样的解决方式?又如何看待孩子们与媒体内容的关系?

500

  成年人,是在“瞎操心”吗?

  成年人们的担心与焦虑有道理吗?

  必然是有的。

  媒介暴力对于儿童的行为影响其实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500

  在已有的研究中,一派学者认为,“模仿”实际是人类社会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儿童在童年时代看到什么、学到什么将影响他们的行为活动。

  著名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就提出,学习是在观察和与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

500

  班杜拉还通过“波波玩偶”实验验证了这种结论,认为观看成人的暴力行为,将促使孩童暴力倾向的形成。

  后来的许多学者还做了许多类似研究,评估了电影、电子游戏对于儿童的影响,发现媒介对于孩子的暴力倾向、犯罪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500

  波波玩偶实验


  尽管后来的学者们又发表了完全不同的意见——比如费斯巴哈提出暴力影视可以帮助人们排解自己的攻击冲动,一些学者认为“波波玩偶”实验中存在漏洞等等……

  但这些试验结果无不证明了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为政府与家长们敲响警钟。

500

  复仇者联盟

  由此看来,家长老师们的担心并不是全无道理。孩童在模仿行为中,的确可能受到成人世界消极一面的影响。

500

  不过,"一刀切"拒绝现实侵袭,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吗?

  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

  儿童所谓天真无邪的“童年”,到底是成人一厢情愿的想象,还是真实?

  传播学的一本读物《童年的消逝》中,其实也早早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尼尔·波兹曼的核心观点在于——过去信息隔绝,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依靠周围环境的教化,从“天真无邪”到成熟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500

  但在现代社会下,小孩与大人们被迫接受相同信息,于是儿童与大人成年化,大人低龄化,孩子们的童年也就此消逝。

  波兹曼的著作更揭开了一个被人们所长期忽略的事实——童年是成人创造的神话。

  “与其说天真烂漫是孩童本性,不如说它也包含了成人的美好愿望,这更像是一种不现实的想象,也是对于儿童的社会规范。”

500

  四十年过去,“童年消逝”的现象越发凸显。

  在今天,我们想法设法地让孩子们减速“社会化”,试图让他们尽量晚些去面对消费主义、容貌焦虑、或是成人世界的诱惑。

  但在无孔不入的电子设备影响下,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孩子们在某音惟妙惟肖地模仿老师,在某宝熟练下单彩妆面霜。

500

  如果我们深知维持所谓的“单纯无邪”的童年并非长久之计,那么对于成年人来说,单纯的忧虑与担心或许并不是重点。

  如何采取正确的手段引导孩子们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或许才是更有价值、更有效的方法。

500

500

  无论是提倡了许久的“分级制度”也好,还是相关的制度化建设也好,它们都能够成为更为人性的筑墙。

  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年人亦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思索,或许是更为合理的方式。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