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总结,都是一种重获新生

500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世界上一直都存在着两种“牛人”。

一种像毛泽东这样,基本上没有拿过枪,也没有好好学过什么军事课程,但就是天生会带兵打仗,“用兵真如神”。

除了四渡赤水这些经典之作,就是在井冈山上兜圈子,毛泽东都能兜出一套先进的游击战理论来,许多年以后还能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斗争。

遵义会议上,曾经有人嘲笑毛泽东,说他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

毛泽东当时就反驳了:呵呵。老子明明没有看过《孙子兵法》。

我觉得以主席的天赋之高,别说是拿着《三国演义》了,就算是拿着一本《金瓶梅》,估计也能打胜仗。(后台回复“毛主席”,看我写过的更多关于毛主席的热文)

 

第二种像林彪一样。虽然林彪在政治上已经成了反面典型,但不得不承认他在军事上的才华。

与毛主席不同的是,这种才华更多靠的是黄埔军校扎实的理论学习,长期的战斗经验积累,以及超越常人的勤奋。

关于打仗,林彪有一句名言:思考、判断、定决心、下命令。

说白了就是谋定而后动,所以他战前往往做足功夫,而且不厌其烦地关注细节。

林彪有个小本子,记满了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和损失等情况。

打完一天仗所有人都累得要死,他却经常一个人对着这些枯燥的记录搞“人工大数据分析”,研究战术。

除了记数据,林彪还特别喜欢记地图,硬生生记住了许多作战地图,有时候就凭着脑子里记的地图来作军事部署。

天赋之外,光是这种勤奋都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当然,不管是天才如毛泽东,还是人才如林彪,说实话,这种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离我们都很远。

但我却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质。

再然后,我发现生活中许多优秀的人,同样也有这样一种特质。

喜欢搞总结。

 

 

2

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接见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和夫人时,突然问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

程一脸懵逼,正要弱弱地问一句:“靠手?”

毛泽东却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井冈山时,毛泽东总结了武装斗争的经验报给中央,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的斗争》;遵义会议时,又亲笔题注了《中央关於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打头第一句就是:

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博古同志的报告基本上是不正确的。

一耳光扇得是掷地有声啊。

遵义会议后土城打了败仗,毛泽东又总结出三条教训:一是敌情没有摸准,二是轻敌,三是分散了兵力。

直到1960年,还亲笔写了一篇《十年总结》。

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所以,那些失败,那些挫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没有那些挫折,我们是不会被教育过来的。”

作为毛泽东的“学生”,林彪自然也学到了这一招。

打完仗后,其他人都会打扫战场、修整部队或者分发战利品,只有林彪干一件事:

总结。

他要求6小时出简报,24小时内出详报,逼着下面的人搜集材料。

他则反复研究,进行复盘。

辽沈战役的时候,他就是根据某个不起眼的战斗缴获报告,准确判断出了敌指挥部所在地。

平型关大捷后,他甚至亲自写了一篇《平型关战斗总结》。

没什么修辞,全是干货。

比如“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作战手段”“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使敌人的炮不好放,”

从上面这些大实话,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林彪同志不会写鸡汤。

 

 

3

我上高中时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关头,都是靠我党的会议串起来的?

一大,洛川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八大,乃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好的同学,可以继续往下数)。 

后来终于想明白了,因为每一次开会都是对过去的总结梳理,都是对未来的思考谋划,也都是一次新的起点。 

再去看看国民党,对比非常明显。 

我看到的一段史料里就曾经写过:

国民党自1894年兴中会创立,1913年正式定名国民党,直到1924年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召开一大之前,整整三十年时间从未召开过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未制定出一部统一的行动纲领,内部思想涣散,山头林立,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开会总结,也是我党能战胜国军的一大法宝。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谈到个人成长时,提到自己的一个方法:

回馈分析法(feedbackanalysis)。

德鲁克说: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 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

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

所以说,做一次总结,就有一次收获。古今中外,好的方法都是通用的。

 

4

比克服困难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动机。——尼采

我曾经说过,人生虽然参差多态,却总是有迹可循,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像是已经提前写好的程序,按照既定轨道走下去。

要想跳出那些既有条件的影响,往往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

所有的努力,又都需要内心有强大的意志和旺盛的斗志。

乔布斯说的,你必须要意识到,这个世界,是由一群并不比你聪明多少的人所组成的。

大多数普通人能做的事,你也可以做到。

真正决定你们之间最后差距的,往往就是内心深处的动机到底有多强大。

而在我看来,总结除了能发现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也是在寻找内心深处的动机,在回顾自己的初心。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了达成目标我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我还是不是当年那一个我?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我大学里有个曾经优秀的同学很颓废,经常挂科。

大三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去看望快十年没见的小学班主任。

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就已经年纪很大了,现在早已退休,身体不好,很多事记不住了。

但却记得我大学同学,不停地说起他当年是多么优秀,讲了他一年级第一次考了双百分,三年级第一次当大队长,五年级时到市里去演讲……

我同学当场没忍住,哭了。

他说,“如果不是老师提起,我都早已经忘了自己当年曾经那么优秀过。”

这种深达内心的情感是最底层、最基础的动力。支撑着他后来玩命考研,并最终改变了人生轨迹。

 

 

5

而现在,我同样也到了应该做一次总结的时候了。

 

6

公众号“栩先生”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的。

一开始创立的原因很简单,我在知乎的回答被各路公众号抄的满天飞,维权无果下,我决定自己开个公众号,自己抄自己。没想到,却越写越投入。

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写了上百篇的原创文章,在公众号还只有几千人关注的时候就写出第一篇十万加,后来写的不少文章被人民日报、共青团、网易等转载的到处都是。

就这样不紧不慢、不慌不忙的,关注我的人也增长到了十多万。

但因为更新频率不高,在一大票公众号里并不突出,甚至许多人看了很多我的文章,都不知道是谁写的。

最搞笑的是居然还有人后台发其他公众号转载我文章的链接,质问我为何抄袭。

因为本职工作非常忙,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写出来的。

但即使这样,我依然努力保持每篇文章都是深入思考并查询大量资料后写出来的硬货。

我梳理了下,这些文章大概分为五类:

一是关于个人成长、职场和学习干货的。

比如:《年轻的时候做点什么,才能让今后受益终身

二是关于如何认识我们所处世界的。

比如:《如果格局决定了人生,那到底什么决定了格局?

三是关于毛泽东、王阳明等伟大人物的。

比如:《24岁毛泽东:我放长假,主要干这三件事》《若觉人生多困境,愿君读读王阳明

四是关于历史分析、时事热点的。

比如:《百度陆奇启示录:李彦宏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崇祯”?》《41岁中兴员工:这可能是我第5次失业

五是关于一些爱情故事、杂谈的。

比如:《所谓错过:不是错了,而是过了》这类文章一年也写不了一篇,遇见七七、罗胖子、革命家等请珍惜。

这些文章里我写了很多的历史故事、以及著名人物或者身边朋友的案例,用了不少我从书里看到的心理学理论、思维方法。

但所有的这些都只是我用来分析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手段,只是我用来代入个人成长的前菜。

我的关注点永远只有一个:

我们面对什么样的世界,正在经历什么样的人生,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这就是我的初心。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4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

最新热文:

1. 张小平离职背后,是一代人面临的梦想和焦虑

2. 鲁迅离开课本,当年讨厌他的我开始有点怀念

3. 真正的捷径,都需要你孤独地翻山越岭

4. 如何像拥有性冲动一样,拥有自我改变的冲动?

长按一键关注“栩先生”

可以在菜单栏可以直接读

我的更多全网热文

和关于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