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950》的排片,“资本们”已经很开恩了,个人也不太赞成组织群体观影

【本文来自《专访《1950他们正年轻》导演宋坤儒: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提到英雄,有些人就觉得哪里不对》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月初这部片子排片的时候,恰逢部门搞团日活动,本人四十多岁,早已不是团员了,向他们介绍有这么部片子,团员们决定“换换口味”去影院看场纪录片,我们几个老家伙也去了——非团员自行购票,片子拍片时间容易占用工作时间,能看上就不错。

  昨天我小侄子说想和同学(估计不是女同学)看这片子,父母没空,让我陪他们去,明天下午五点半过。不过,票钱要我出……

  对这部片子的排片“资本们”已经很开恩了——远远超过了当年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钢的琴》——我不是去“支持”什么的,我就是去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

  我个人也不大赞成搞什么单位组织的群体性观影,如果片子的单日放映时间能更紧接“黄金”时段,观影人数至少不是目前这种情况。现在的观众也许不喜欢(或曰“敢”?)“冒险”了,宁可花钱买一堆一辈子也用不了两回的电子产品,也不愿买张票“冒险”去尝试一部貌似很“闷”的片子。

  矛盾的是,我个人却又赞成团日、队日如果组织活动,倒是可以看看这部片子。理由很简单,某年我就看到有团日组织看那个“几佰”的,那今年为什么不能组织看“我们正年轻”?

  片子我不打分,到我这个岁数,先分喜欢不喜欢。跟一帮年轻人去看这部片子,再跟几个“小家伙”再去看一遍,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味的事情:当自己已经步入老家伙的行列,跟一帮年轻人、更年轻的小家伙们,一起去听听当年的年轻人们讲自己的年轻。

  (修改了别字漏字,以下再补充一点个人想法)

  如果真的对这部片子感兴趣,可以自己先去看一遍,如果真的喜欢,可以趁着假日陪着家人、陪着心爱的人、陪着朋友看一遍。特别是陪着孩子,也尝试一下不同的电影品类,做一次小小的经济冒险,体会一下不同的观影体验——孩子们的观影门类、体验高度趋同化、单一化。

  题外话:抗美援朝是共和国的“立国之战”,它在很大程度上铭刻了这个国家的精神气质。前些年有部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回溯当年,志愿军将士用年轻、用热血践行:“见证我!我的国!”新中国的“新”在哪里?就三个字:“不畏难”!三个字知易行难(对这场战争,列车长曾经曰过:“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敢于走出国门与世界上唯二的拥核国家进行一场战争……”,这个概括是很到位的),不夸张地说: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重塑这个民族的魂魄!基于此我甚至认为这场战争也是共和国的“立心”之战!

  所以,走进影院,与这些共和国的立心者们进行一次可能实现的心灵对话,不算“冒险”吧?这种对话恐怕不是组织集体观影就一定能完成的。

  如果看完不喜欢呢?那,就继续等待,等待下一部作品的出现。这样的题材是文艺创作的“富矿”,只有高度聪明才智灵感诚意才配得上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