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存在超长潜伏期吗?是否需要延长隔离期?病毒学专家给出研判

  对一个感染潜伏期中位数为4天的自限性疾病来说,14天的隔离期已经是很长了。

  撰文 | 常荣山

  编者按:

  本轮疫情,莆田病例林某杰最初被认为疑似源头。从他回国到确诊,一共过去38天,期间严格执行了“14+7”防控要求,9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9月16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公开表示,目前根据流调和实验室检测,尤其是测序结果,认为本次疫情的源头病例可能是在集中隔离期间感染,并进而导致后续疫情发生。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四川广安、浙江衢州、甘肃临夏、浙江金华……都曾发现过境外输入感染者。从回国到确诊,最久的达39天,最短的也有29天。按照“14+7”防控规则,对应病例“自由活动”至少超过一周。

500

  图片来源:凤凰网

  针对上述情况,出现一个名词“超长潜伏期”。基于此,有民众呼吁,境外归国隔离期应延长。汕头大学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受“医学界”邀请对此进行分析并撰写此文。

  新冠病毒的超长潜伏期?

  首先需说明的是,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存在“超长潜伏期”。

  病毒感染后到症状出现前的时间称为潜伏期。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在宿主体内复制,宿主也会作出反应,比如产生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导致急性感染的典型症状(如发烧、不适、疼痛、恶心),这些症状被称为前驱症状,可用于区别于病毒感染的特殊典型症状(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麻痹、埃博拉病毒的出血热、麻疹病毒的出疹)。

  不同病毒潜伏期不一样,以下表为例,这些病毒中,潜伏期最长的也就是21天。

500

  2020年2月9日,国内发表一篇大规模新冠病毒临床研究论文,分析全国552家医院1099个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潜伏期、诊治情况等要素。根据这项研究,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感染者潜伏期的中位数为3.0天。

  这项研究中有一例患者确实经历了24天的潜伏期。但这样所谓的超长潜伏期在总数为1099个确诊病例中只有1例,从生物统计学的角度,不能说是有效数据。

  还有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对425名患者进行分析后指出,原始毒株的潜伏期中位数为5.2天。

  国内对德尔塔变异株的研究发现,其平均疾病潜伏期为4.4天,比上述报道的5.2天要短。

  而对德尔塔变异株传播动力学研究提示,其传染力比以前的流行毒株增加1倍。研究还发现,64.7%的传播事件发生在症状出现之前,高于以前文献报道的59.2%。传播速度加快,主要是其潜伏期和传代间隔都有所缩短,大概平均缩短1-2天。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超长潜伏期更不太可能。

  “14+7”解除后呈阳性?

  “14+7”隔离解除后又呈阳性的患者,要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入境前就感染的人群。这类人是有一定传播性的。

  目前的入境检测颇为严格,几乎都是“双检测”,以马来西亚为例,在登机前7天与48小时内,分别要进行一次核酸及血清抗体检测。

  如果他们此时是阴性的潜伏期感染者,那根据新冠病毒潜伏期,在隔离期间也应该会发病。

  同时,在14天的隔离期内,又做了多次核酸检测,对隔离者各种可疑症状的观察也是比较细致的,被隔离者自己也很关注,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在隔离点出现症状但又没有被发现的情况。

  所以,“14+7”隔离期间多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束了隔离期后,又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最大的可能是隔离期间“漏检”的无症状感染者。他们即便有传染性,也非常微弱。

  另外一类,就是在隔离点被感染的患者。

  和多种呼吸道病毒一样,新冠病毒也会躲在肠道进行复制,但复制出的病毒是不完整的颗粒,没有多少传染性。因此在肛门可以检测到新冠核酸片段,但是粪便中难以检测到有活性的病毒。

  2020年3月19日,《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论文称,即便是在患者呼吸道样本新冠病毒检测转阴性后,其粪便样本呈病毒阳性的时间仍可长达近5周。这表明该病毒仍在患者的胃肠道中活跃复制。在2021年7月的南京本地病例和郑州本地病例中,部分确诊病例出现腹泻、腹痛,这在原来的国内新冠肺炎患者中罕有发生。

  曾有研究论文报道,采集无症状感染儿童的肛拭子,发现过核酸检测阳性长达48天以上。这些儿童的粪便是否有传染性,未见到报道,但不能排除。因此,我认为在隔离点出现感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可能是通过粪-呼吸道,或者粪-口传播途径。

  流行病回溯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原始株在人体内转阴的时间一般为7-9天。今年全球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在体内核酸转阴的时间普遍较长,一般为13-15天,少数可达20天以上,这给“14+7”隔离期内的检测带来更大的挑战。

  17岁以下儿童在海外普遍未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长时间肠道带毒的无症状感染者出现几率就大了很多。在2021年9月的第二周,美国的儿童新冠确诊达到了历史峰值,超过20万孩子确诊,其中超过2万名儿童因重症入院;新冠疫情在美暴发以来,儿童感染者已超过500万。

  因此,针对海外疫情的这种态势,我认为隔离期间的检测,在方法学上,应该增加对入境者的检测手段,抗原、抗体、核酸检测三管齐下。

  最后一种,就是可能在其他无法追溯的境内场合意外暴露后感染。这种情况,几乎和本土感染无异了。

  “14+7”是否合理

  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增加隔离时间。对一个感染潜伏期中位数为4.4天的自限性疾病来说,14天的隔离期已经很长了。新加坡已经改为10天隔离。

  超过“14+7”才呈阳性的患者,除了“境外感染,隔离期间漏检”这一小概率事件,大概率都是在回国后感染的。而增加隔离时间,不仅需要更多地消耗人力物力等社会成本,同时也会进一步提升隔离点的管控难度,反而更容易出现在隔离点感染的情况。

  同时,在大规模接种疫苗后,今年全国尽管出现过多次小规模的疫情,但除了石家庄出现过一例老人死亡,后续几乎都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检测到核酸阳性的,大部分是无症状。在英国,新冠死亡人数与其他疾病比较,也已经算平常疾病了。

500

  所以,现在的防控重点应在于如何提升入境前和隔离期间对重点人群的监测手段。

  入境检测方面,现在多的时候一天能发现七八十个阳性,少的时候只要几个,数字变化很大,是否说明检测有效率和准确率存在一定问题?在入境时,为什么不采用抗原、抗体、核酸检测三管齐下?

  同时,隔离期间是否应该考虑采集肛拭子样本,做核酸、抗原检测。这个可以由被隔离者在房间里自己操作,采好的样本放到采样管中交给管理人员,没有聚集性采样的风险。

  此外,对隔离场所的环境、生物污水等也应该做环境病毒检测。发现阳性就该追根溯源。与以往机场厕所、隔离场所的密接人员外溢事件造成的损失相比,这些投入并不算大,而且也是防控各类传染病本就该做的事。

  社会防控方面,这次的莆田病例,林某杰8月26号回家,他太太吴女士在8月底也有类似感冒症状,同车间的一位女士9月4号也有症状,但是,都没有引起重视,拖到了9月10号。

500

500

  这个案例说明,除了对入境人员隔离期间的监测外,回家后也需要查缺补漏。可以发个小册子或设计个APP,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每天自我观察,同时注意密切接触人员中,是否有身体异常。这个方式成本很小。

  更进一步,我认为,可以发放一些居家可以使用的“新冠抗原检测卡”给7天居家隔离者。这种产品在海外大量使用,我国也有批准的。既然批准了,就该使用,否则也是浪费社会资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