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殊方何日返?——17世纪两名女子的“燕京”“汉城”之行
17世纪中叶的北京,明清鼎革带来的战争阴影还没有完全褪去。一切都还百废待兴的年代里,无数的人在这座城市里上演着自己大起大落,百转千回的传奇人生。而他们之中,有两个经历完全相反却又不尽相同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故事在这个大时代格外引人注目......
1.燕京——汉城,宫女屈氏再无回转的脚步
1645年,明朝灭亡的第二年,正在北京城做人质的朝鲜昭显世子和弟弟凤林大君一家先后被清朝特批允许回国。而在喜气洋洋前往朝鲜首都汉城(今首尔)的队伍中,有一名妙龄少女身份十分特别。史书中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姓屈,原籍苏州,七岁时就被选入宫,成为了明朝崇祯帝的妻子周皇后的侍女。1644年3月18日晚,“闯王”李自成与明朝守军为争夺北京内城展开最后的巷战。走投无路的周皇后与崇祯帝一前一后双双赴死。周皇后自尽前,心有不忍,阻止了要跟着殉主的屈氏,让她逃离宫廷:“屈氏从之欲死。皇后戚然挥使去。”
北京紫禁城【坤宁宫】,明代皇后的住所,至今基本保留着明朝构造。
逃离紫禁城后,屈氏便流落街头。等到了清兵击败李自成,多尔衮带着朝廷迁都北京,屈氏就被随之而来的士兵捉住。或许是因为她的美貌,即便她对着士兵们破口大骂也未被伤害。清兵们将她献给了“九王”(即多尔衮),而多尔衮则的确喜爱她的美貌,对这个充满敌意的女子也不忍下杀手。之前因为朝鲜王子们长期在清国做人质,从国内带来的仆从不多,所以清朝时常赏赐奴婢伺候他们的生活。多尔衮也照此例将她送去了朝鲜王子身边服侍。这彻底改变了这个江南女子的一生。
作为王子的侍女自然不可轻易离开,而且朝鲜的两位王子也有意招揽明朝遗民一同回朝鲜。于是,屈氏就这么踏上了离开北京前往关外,辗转到达朝鲜王京汉城的旅程。
1649年,之前在清朝做人质的凤林大君李淏继承王位,也就是朝鲜孝宗。1654年,也许是因为屈氏从前侍奉周皇后的经历,她被派入昌德宫万寿殿成为了孝宗母后庄烈王后身边的侍女。孝宗是坚定的“反清复明”人士,甚至直言要练十万精兵北伐恢复明朝江山。自然,身在朝鲜的屈氏一定也对此充满期盼,希望借此机会能回到故国。可惜,天不假年,朝鲜孝宗在位仅仅十年便于40岁的壮年离世,北伐终成空想。
韩国昌德宫,万寿殿原址就在中心的仁政殿之后
之后的屈氏就在朝鲜的宫廷之中度过了数十年的岁月,在七十岁古稀之年病逝。在临终之前,她还惦记着故土,对身旁的人说:“幸埋我西郊,庶几见王师之出”。
只可惜,她终究没能再回到故国,也看不到“王师之出”。
2.汉城——燕京——汉城,朝鲜公主的婚姻与归途
“江南女子洗红妆,远向边云泪满裳。 一落殊方何日返?定怜征雁每随阳。”当宫女崔氏在汉城苦苦等待回国的机会时,那里也有一个女人,即将离开故乡踏上前往北京的旅途。
清顺治六年(1649),当时权倾朝野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元配去世,多尔衮悲痛不已的同时,也明白福金之位不能久悬。他把选择继室目光放在了朝鲜。
1650年,朝鲜孝宗元年,多尔衮遣人知会朝鲜孝宗,希望他能将公主嫁给自己。孝宗自然不希望爱女远嫁,便推脱说自己只有个不到两岁的女儿。清使却回复即便是宗女也能接受。就在国王犯难时,穷困的王室宗亲锦林君李愷胤贪图多尔衮送来的巨额彩礼(据【同文汇考】载包括黑貂皮三百张,金漆鞍、玲珑鞍各一副,各色织物100匹,马5匹),认为这是个发家致富的绝好机会。于是主动献出自己的女儿作为国王的义女出嫁。
孝宗随即将锦林君的女儿封为义顺公主,并于当年4月22日安排她从汉城出发,前往清国与多尔衮成婚。
朝鲜公主出嫁时的礼服
公主出嫁那天,孝宗亲自到城西送别义女,【朝鲜王朝实录】里载“都民观者,无不惨然。”公主远嫁令人不免担忧又无比同情。
起初,多尔衮对这个新妻子确实很重视,公主还在路上就迫不及待的命人再送赤金500两,白银1000两,苎丝600匹答谢朝鲜王(其中1000两白银外加40匹苎丝被赐给了公主生父锦林君)。到了5月21日,他亲自带领王公大臣离开北京出山海关到连山驿迎接公主,于当日便急不可耐的成婚:
“攝政王率諸王大臣、親迎朝鮮國送來福金於連山,是日成婚。——【清世祖实录】”
可回到北京后,多尔衮一改之前的态度对送公主来的朝鲜官员发火,说公主不好看,随行来的侍女长得也不出挑,这是朝鲜故意敷衍云云:
“九王初見公主, 頗有喜色, 待臣等亦厚。 及至北京, 以公主之不美, 侍女之醜陋, 詰責萬端, 此甚可慮矣。 九王云: 侍女之選進, 自明朝已有舊例。 今日之擧, 欲觀爾國之所爲, 而爾國不肯精擇, 公主旣不滿意, 侍女亦多醜陋。 爾國之不誠, 於此益可見矣。” ——【朝鲜孝宗实录】
光是失去丈夫的宠爱也罢。可是在义顺公主出嫁只七个月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39岁多尔衮突然去世。正月十九日,多尔衮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升祔太庙。
如果仅到这里,义顺公主还能在金碧辉煌的王府安然度过漫长的守寡生涯,或许在身后甚至也会得到“成宗皇后”的尊荣被奉入太庙祭祀。可是政治斗争再次搅动了这个可怜女子的生活,多尔衮升祔太庙仅32天便被顺治帝清算,削除了所有尊号并籍没家产。义顺公主也被强行改嫁给了端重亲王博洛为妃,然而上天依旧不给她喘息的机会,如诅咒一般,顺治九年三月,博洛一样以39岁的年纪去世。
清世祖福临
在守寡四年后,1656年,义顺的生父锦林君作为使节来到北京,得知了女儿的悲剧人生。这位父亲终于展现了一点良知,泣请允许女儿归国:
“初,朝鲜国王族女为和硕端重亲王博洛妃。王薨,妃寡居。其父李愷胤入充贡使,于赐宴日泣请其女还国。部臣以闻,下议政王贝勒会议,许之...特遣太子太保议政大臣哈世屯等送令归国。”——【清世祖实录】
历经千难万险回到故乡的义顺公主得到了孝宗的厚待,衣食无忧的过完了孤寂的人生。
○丁亥/命戶曹給義順公主月廩, 以終其生。——【孝宗实录】
1662年8月,义顺公主病逝于汉城。孝宗之子朝鲜显宗怜悯她的遭遇,命有司厚葬:“上下敎政院, 錦林君女子之喪, 令該曹優給喪需。”
3.枯木再逢春,终回和平的北京
无论是义顺公主还是宫女屈氏,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她们代表的是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局下,被动荡的社会埋葬人生的悲情群体。
像屈氏一样离开故国再无归期的明朝遗民多于朝鲜繁衍生聚,至今他们的后代还要在每年正月初四身着明朝传统服装,登上首尔附近的朝宗岩向北京所在的西方跪拜,代替祖先完成那一份思乡之情。而如义顺公主一样,在清朝入关前后嫁往中国的朝鲜女性,也将自己的血液融进了第二故乡。
不幸的岁月终将过去。1727年,朝鲜使节姜浩溥在笔记中记述了亲眼见到的北京景象,不由得感慨真是“天下壮观”:
“市肆之繁华,人民之殷盛,自辽东而来所未见也。既入城,壮丽魁岸,生理豪富,物资委积,左右列肆亘十里于城之内外,炫目如画...”——【桑蓬录 册十四】
乾隆南巡图中的北京民居
朝代更替的战火留下的荒野也重新变成了朝鲜使节笔下“田畴相连,鸡犬相闻”的乐土。和平的贵重,或许只有亲历者才能明白。
之前韩国总统文在寅访问我国,在北京高兴的品尝豆浆油条,体验中国“移动支付”的便捷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致。这样的外交趣事也只会在和平年代才显得如此富有生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