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辆车一年赚2000万:为什么你的小区旁,会停着一辆救护车?

500

解决问题,还需要公共服务的持续投入。

正解局原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似的经历。

我先前散步,在小区旁看得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一条僻静的小路边,一直趴着一辆外地救护车。除了车牌号后几位在变,车子其他外观几乎一模一样。

我就奇怪,现在医疗资源紧张,像救护车应该很忙才对,为什么会孤零零地停在小路上。

后来,和一个医院的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说到这个事儿。

他告诉我:这叫“黑救护车”。

我回来一查才知道,原来这里面门门道道多着呢。可以说,就是一个灰产。

500

在中国不少城市大医院的周边,都能看到这些黑救护车的身影。

而有些黑救护车的背后,是团伙在经营。

央视等很多新闻媒体就报道过,哈尔滨市南岗黑救护车恶势力团伙案。

500

当时的新闻报道

根据报道,2009年,团伙头子张小滨注册了名为哈尔滨康顺的救护服务中心,专做哈医大一院的院后转运生意。

后来由于未按时年检,服务中心在2016年被工商局注销。

但张小滨的生意照干不误。

而且,团伙员工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发放小广告;也有人专门负责招揽生意并与家属对接;还有人的工作是调度车辆进行转运。

更关键的是,他“垄断”了那片的救护车业务。

根据警方介绍,“如果外地救护车进来了,停在这个院子里时间稍长,他们就会采取扎车胎等行为,导致这么多年下来,外县的车辆和外地车辆,包括120,都知道也不进去。”

对于不愿被“招安”的黑救护车,团伙内有专人来对付,轻则恐吓,有的则直接上手打砸。

即便打坏了,也不用担心,张小滨出面来收拾,赔钱摆平。

500

哈尔滨“黑救护车”团伙组织

别看团伙人数不多,利润却相当丰厚,光一辆“黑救护车”半年就能收入47万元。

张小滨手里最多曾有20辆“救护车”,算下来,一年能有近2000万的收入,这可比一般的生意挣钱多了。

500

垄断了“生意”源头,只是这些“黑救护车”作恶的一个方面。

更让人愤怒的是,有时他们为了钱,不惜拿人命来要挟家属。

澎湃新闻上,就曾有一篇报道。

河南中牟县的丁先生,父亲在郑大一附院治疗,病情严重后,就想让父亲叶落归根。

但不想落到了“黑救护车”手中。

在车上,对方直接开价4000块(仅仅40多公里路程)。

他刚要犹豫,没想到车上的“白大褂”当时就把他父亲的氧气管给拔了。

一路上,对方不断要钱,花了5500块,才算送父亲回到老家。

500

当时的报道

当然,上面这个例子可能很极端。

“黑救护车”生财之道,的确算不上光彩。

别看“黑救护车”什么资质都没有,生意涉猎范围却很广。

无论是承接患者转院、出院,还是遗体转运,只要能挣钱,长途短途、活人死人都拉。

大部分“黑救护车”车主会和医院临时雇佣的护工打成一片,寻求出院病人的相关线索,并给予一定报酬。

500

黑救护车揽客小广告扎堆医院ICU门口

通常情况下,正规的救护车6元一公里,但黑救护车即便是良心价也要贵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

退一步说,掏钱也就算了,但关键是有时连最基本的安全都难以保障。

前些年就有个案例。

沈阳一位程女士的亲属,投奔她治病,坐的黑救护车。

当时,黑救护车上既没有医生,也没有使用抢救设备。

更可气的是,黑车司机中途还“开小差”去看望朋友,结果程女士亲属因延误时间,白白送命。

500

一辆发生车祸的黑救护车 来源:华商网

500

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分辨“黑救护车”。

改装后的面包车,喷上白漆,涂上红腰线。车顶也有警灯,外观就和真救护车基本一致。

里面的救护用品也是一应俱全,不仅有氧气筒,还有小的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等仪器,甚至担架车也和真救护车上一样。

500

有的“黑救护车”甚至还配置了心电监护仪等诊疗设备

这种救护车在外观上迷惑性非常强,让人分不清真假。

但最早的时候,“黑救护车”并没有这么“正规”。

通常只是简单拆装过的中巴车,有个简易担架和氧气包,能挂盐水的钩子,非常简陋。

“黑救护车”上配备的医护人员,基本都是网上临时招聘来的,不懂医疗知识,更没有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证。

尽管如此,架不住市场需求大,让这个偏门生意得以发展。

500

也有的黑救护车设备简陋

我们人口众多,特别是老龄化到来,住院、出院人数就非常多。

光是2019年6月份,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就超过2000万。

更重要一点是:我国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

这就导致很多病人需要救护车送到医院、转院或送回家,带来了巨大的用车需求。

就比如,我开头说的,我住的附近方圆2公里内,有3所三甲医院。

这也是我老看到黑救护车的原因。

500

新民晚报曝光的黑救护车

还有一个原因:真救护车的确很紧张。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执行原卫生部1994年发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即每5万人口要配备1辆急救车。

实际上,很多城市都达不到这个要求。

武汉就曾遭遇到这样的情况。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武汉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在采访中透露,疫情发生前,武汉全市仅有57辆救护车。

按照武汉1121.2万常住人口计算,武汉市约19.6万人才有1辆救护车,远低于国家标准。

而在国际上,法国、意大利救护车标准配置是2.5万人/辆,而德国则为1万人/辆。

500

但业内人士认为,即便数量达标,也不一定意味着急救能力就跟得上,像周转、维修等难题也难以解决。

北京市急救中心官员接受采访时曾说:“很多车辆因缺乏维修经费长期趴在车库无法上路,真正运行的救护车仅有一半。”

原因是正规医院的救护车受制于政府定价,长期亏损,不少地方只是勉强维持着。

像乌鲁木齐新化医院,承包了乌鲁木齐东南方圆150公里的急救任务,却一直都赔钱。虽然几辆车一年可以收入十多万元,但救护车本身和人员费用就得花费80多万元。

这种情况下,增加新车更是有心无力。

同时,急救中心的工作量又多又累,工资待遇也一般,愿意留下的人少之又少。

大部分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都很紧缺。

由于急救中心人手、车辆都非常不足,急救中心只能优先保障院前转运即接患者到医院接受治疗,“延后”院后转运的需求。

500

在国内,关于院后转运这个领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黑救护车”借机钻了不少法律的空子,通过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对黑救护车,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大打击力度。

今年2月,河北保定就通过套牌车,一举查处15辆黑救护车。

还有很多城市,已经在加大救护车配比,比如武汉提出来到2025年救护车达到每3万人1辆。

现在国家的最新政策是,以地级市为单位,要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

像2021年3月实施的《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还规定,每个镇、街道至少配备一辆急救车。

在公共服务上,持续不断的投入,总会有把黑救护车赶出市场的一天。

相信,不久以后,病人和家属再不用去费力地分辨什么真假救护车,更不用在“救护车”上担惊受怕。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欢迎微信搜索“正解局”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