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某类拿西方大奖的电影有感

【本文由“两岁的淘淘”推荐,来自《贾樟柯电影都是关注边缘群体,哪个情节歪曲社会问题了?》评论区】

就艺术谈艺术。这些自称批判现实,揭露黑暗的片子为什么人们不爱看?是因为人们不喜欢揭露黑暗吗?《水浒》不暴露黑暗吗?人们也不爱看吗?

问题不在于这类电影表现了阴暗。归根结底是这些电影人物缺乏活气,仅仅是导演凭自己意念操纵的木偶面具。人们一向批评极左翼文艺的概念化,公式化,殊不知这些拿西方大奖的电影的弊病正在于概念化,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标签,一个贩卖黑暗落后的标签。如果把这些电影的形象、场景互换,我们不会看出有什么区别。

其次,要明白一点,黑暗丑恶本身并不天然存在艺术性,因此不是说表现了黑暗丑恶就天然具有了艺术性。

再次,这些电影与其说是批判揭露黑暗、丑恶、麻木、猥琐,不如说是导演自身麻木地沉浸、沉醉于于麻木、猥琐的形象中欣欣自得,而不能自拔,来得更确切些。

真正的批判丑恶黑暗的艺术,是为了反衬出什么是美好,它让人抛弃这丑恶,去追求美好;尽管它表现的是黑暗丑恶,激发的却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和人性中的高贵精神力量。而这些电影展示丑恶,却是反过来,拼命抹掉人们对美好的一丝一毫的概念,而强力把丑恶灌进人们的大脑,力图让人全身上下充斥卑劣下贱的情感,这不是艺术。

因为艺术之为艺术,不在于它表现了什么主题(它可以表现包括黑暗丑恶在内的一切主题),而在于它最终向人们传递的,要么是美好的形象,要么激发出了美好的情感。

文艺电影是追求艺术性吗?人们难道不喜欢艺术性吗?李白、杜甫、|屈原、李商隐的作品还有《红楼梦》都有高度的艺术性,也并不那么好懂,可人们不喜欢吗?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