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搞什么“男性支持男性”
作者: 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前两天刷到一条微博,说英雄联盟女主持余霜的评论区让人大开眼界。
余霜那条是这样的,其实就是上台前的定妆摄影作品,身上穿的也是很正常的礼服:
然而一开始的评论区往下拉,差不多是这样的:
我也挺爱玩游戏的,平时也经常看游戏直播,但一些直播的弹幕确实让人无语,或者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叫做“恶臭”。
比如一些游戏女主持、女主播,平时就打打游戏也不露脸,但满屏的弹幕都是对她们的意淫。主播开播晚了,说她们是刚去“陪客”完,主播不来了就说整夜去“商务”了。主播好不容易开个摄像头,那些“粉丝”更是各种污言秽语,还喜欢去其他直播间宣扬,好像一群发情的泰迪。
等等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最近,知乎平台上有很多人提出口号,说“所有男人联合起来”、要“男人帮助男人”,类似这样的高赞宣言比比皆是:
我讨厌没有证据的诬告,讨厌对某一个性别以偏概全的抹黑,但我同样不认同上面这些口号。
说到底,世界上男人那么多,光中国就有7.23亿男性,占所有人口的51.3%,你不知道有多少是余霜评论区那样的脑残,而我并不想仅仅因为性别一样就和这些人划在同一阵营里。
以前我们讨论问题,讲究一个“对事不对人”,主要讨论事情本身的逻辑和发展。但现在更多人信奉“对人不对事”,遇到事情了先把讲话的人扒清楚,到底是男是女是胖是瘦,然后根据这个人身上的身份标签开始站队互喷,根本不管他们做得对不对,说得对不对。
乃至于最近每一次事件,讨论都趋于两极化。
比如西安地铁事件通报出来,央视新闻批评了保安,官方最后处罚了保安。知乎男用户主流意见是“男保安太难了,怎么做都是错。”
而微博豆瓣女用户的则认为“处罚太轻了,应该直接给这保安判刑!”:
还有阿里女员工发声表示被性侵的事情、最近各种明星的事情、包括之前鲍毓民的事情,全部都是大家对号入座各自站队互喷的影子。
这和我之前提过的身份政治依然有关系。
原教旨的身份政治,认为我们的身份归属,是给定的(given),是先天的自然产物。身份相同的人们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原生纽带,构成了自然地“有机共同体”,产生忠诚的义务。
后续发展的身份政治,则认为我们的立场,远比逻辑本身重要。
所以一些人,认为性别是她们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属性,所以男性只应该和男性共情,女性只应该和女性共情。
美国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跪地七分钟压死后,全美爆发了为弗洛伊德发声的游行,其中有不少白人和亚裔。
但同时,也有一些极端白人至上组织认为这死的是一位黑人,不值得他们同情,他们作为白人应该维护上面那位警察的权益。
类似的观点不但国外有,其实国内也有不少:
同时,因为死去的弗洛伊德是黑人,赞比亚杀害三名中国人的人也是黑人,所以他们是一样的,黑人不值得同情。
同理,另外一些人认为地域是他们最大的属性,所以热爱地域黑。一些人觉得大家的本质属性就是出生年月日,所以打心眼里相信生辰八字,星座属相,乃至于到现在为止,还有老一辈人认为生辰八字相克的人不能结婚,因为那是“给定的”,无法改变的。
这种看似没有道理的话,其实就是身份政治的底层话语逻辑。
即你说了什么不重要,你做了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谁。
之前看知乎上的@林梦驹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
差不多就是这样。
“你不是男人/女人,凭什么讨论男人/女人的事情?”
“你不是中国人/美国人,我们中国人/美国人的事情,你别插嘴。”
“你不是黑人/白人/黄种人,当然只会代表自己的利益。”
“你不是异性恋/同性恋,你是年轻人/老人。”
等等等等。
身份政治就是这样,用一个个标签把人群切割开,并且认为不同标签的人不可能属于同一阵营,杜绝不同群体间任何对话的可能。
最后就是每个人守着自己身上的标签喊口号吧,越喊越过分,越喊越极端,越喊越相信自己喊的是真理。
身份政治可以让人对一个无冤无仇的人破口大骂。
可以让人在一个身份群体中感受到力量,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可以帮助迷茫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如果这就是你们想要的,那我尊重你们。
但我还是觉得比起一个人先天是谁,还是TA后天的经历,包括接受了什么教育,完成了怎样的成就,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更重要,更能代表TA。
我还是觉得应该一个一个地去认识朋友,一个一个地辨别我们该帮助的对象。
所以比起仅仅因为同为男性,就搞什么“男人帮助男人”,我更愿意和正常人共情,搞“正常人帮助正常人”。
退一万步讲,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群体站队,找一个群体支持,那我觉得完全可以找一个比例更小,更能代表你的群体去站队,而不是动不动就站一个人数数以亿计的群体。
世界很大,你连身边朝夕相伴的人都无法理解,又谈何理解远在天涯的数亿人口呢?
最后。
纵然网友并不想听我们讲道理,我们还是要讲。我最佩服李银河的一点,就是无论别人如何谩骂她,她都孜孜不倦的讲道理,讲了这么多年,终于还是说服了不少反对者。
纵然大家都在喊口号,都在追求短平快叙事,我们还是应该尽我们所能的,尽量把完整逻辑想明白了,能改变一个人就改变一个人,就算无法说服任何人,自己能想明白,也是好事。
我们常说互联网时代大家的戾气都变重了,变得一言不合就要干翻对面,变得爱吵架,但是线下很少遇到这种事。
因为很多时候,互联网上吵架的双方,以往在线下根本就遇不到。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本来应该是给大家提供方便,让咫尺天涯的人也能互相联通的好东西,它能让本来不被听到不被看到的,有发声的权利。我们应该想办法,让这里成为一个讲道理的理性地,而不应该纵容上面那样的党同伐异、诛心谩骂不是吗?
我们都有责任。
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灰烬和尘埃为什么要互相憎恨呢?”因为我觉得灰烬和尘埃都不应该憎恨对方,把它们当做燃料的不是对方,而是正熊熊燃烧的烈火。
灰烬和尘埃可以对烈火视而不见,但如果互相伤害,那可就太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