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德艺人”:英文翻译与道德迷思

500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第一条就是“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

“违法”二字好理解,也好翻译。“失德”二字着实有些模糊,它不一定是绝对意义上的“无德(immoral)”,范畴可大可小。因此,翻译“失德”二字并不轻松。国内外英文媒体对“失德艺人”的译法可谓五花八门。

来看看几家媒体的不同译法:

performers who have "lost morality" (AP)

performers involved in unethical activities (Xinhua)

performers who lack moral discipline (Reuters)

文字模糊总是令译者又爱又恨。若单纯从翻译的角度看,译者只需耍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即可交差。

以上三种译法都是比较含糊的表达,“失德”的尺度可大可小。英文中说一个人“lose morality”有些抽象,甚至可能涉及道德标准之争;小到“当街吐痰”,大到婚内出轨,都属于“unethical(不道德)”的范畴。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文字越模糊,引发的疑问也就越多,越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再来看看英国《卫报》的译法:

The regulator also ordered broadcasters to resist “abnormal aesthetics” such as “sissy” men, “vulgar influencers”, stars’ inflated pay and performers with “lapsed morals”.

相比前述三家媒体,《卫报》用“lapse”一词来翻译“失”,足见下了一番“拿捏”功夫。

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的“lapse”,表达一个人“犯错”或“言行出格”时,多指“暂时(temporary)”,而非永久彻底否定一个人。

lapse:a temporary deviation or fall especially from a higher to a lower state

《韦氏大词典》

这个词令文刀君想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年,外媒就用“Bill Clinton's moral lapse”来描述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

克林顿因一次“moral lapse”引发了不小的政治风波,但“失德”的克林顿最终平稳度过危机,依然在今天的美国政坛有不菲的影响力。

从《卫报》的用词来看,中国艺人的道德风险恐怕比美国总统还高。《卫报》的读者想必会从中感受到官方对文娱领域大力整治的严厉,也许会替中国艺人捏把汗吧。

可是,谈到“失德”,又想起老子的教诲: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The man of superior character is not (conscious of his) character.

Hence he has character.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The man of inferior character (is intent on) not losing character.

Hence he is devoid of character. (林语堂/译)

按照老子的标准,“有德”与“不失德”是两码事,更是“上下”两种境界。你我这等芸芸众生,能小心翼翼地做到“不失德”还未必够得上“有德”之人。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不失德”显然比“不违法”要难得多,要求也更高。对于艺人群体而言,以前做个“不违法”的“渣男”“渣女”还算安全,往后的形势恐怕要困难多了,难的是要时刻做到表面上“不失德”。

也许,真正考验艺人演技的时候到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