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立场:追求自主的老欧洲与新三角关系

美中贸易战还在拉锯,世界范围内的格局大调整早已开始,这其中欧洲的角色值得一再审视。

11月5日,美国政府宣布全面恢复对伊朗制裁。美方措辞强硬,国务卿蓬佩奥声言:“伊朗面临抉择,要么改弦更张,如正常国家行事,要么坐视经济崩溃。”

500

(美国财政部关于全面恢复制裁的报告)

为了达到制裁效果,美方严令禁止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同伊朗做生意,希望以此切断伊朗和外界的经济往来,逼迫伊朗就范。美方称,如果有企业被发现与伊朗保持业务,就不得与美国做生意。

欧盟被制裁

然而,美方同时宣布暂时豁免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印度、日本、韩国、土耳其,以及欧盟成员国中的意大利和希腊。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可以继续从伊朗购买石油而不受惩罚。蓬佩奥称这是“暂时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调整业务,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

500

(NPR: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印度、意大利、希腊、日本、韩国和土耳其被豁免)

500

(路透社:伊朗石油出口目的国前六大买家)

这个安排似乎不难理解:被豁免的国家都是伊朗石油的大客户,调整需要时间。但根据路透社的统计,2018年第三季度伊朗石油的前六大买家依次是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和土耳其。其中欧盟每天进口量达250万桶,占伊朗石油出口总量的1/5。

如果仅仅是给大客户调整时间,那美国的安排就有点意思了:大赦天下,独不赦欧盟。虽然给了意大利和希腊豁免,但作为第二大买家的欧盟总体却遭到了制裁。蓬佩奥把日韩称为美国的“盟国”,难道欧盟就不是美国盟友了么?

慑于美伊关系的不确定性,欧洲各国的企业此前已经着手退出伊朗。提前退出,这看上去很“听话”,但怨气还是有的。8月27日,德国之声曾报道说欧洲希望维持同伊朗的石油贸易。

500

(德国之声:欧洲希望维持伊朗核协议,并维持石油贸易。)

对于川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并恢复制裁,欧盟的态度是强烈反对。但是美国的制裁实在太严厉。为了避免有人背后“挖墙脚”,美方想出了一个“妙”招,那就是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即SWIFT系统,上做文章。SWIFT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把全球各国的银行连接起来,方便相互汇款,特别是跨境支付。

SWIFT总部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这个国际组织运营着世界级的金融电文网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它与同业交换电文,从而完成金融交易。它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概因为该系统是美元主导),美国政府在其中拥有较大的影响力。于是美国财政部搞了个简单粗暴的办法:把伊朗的银行排除出SWIFT系统,自然就没有人能和伊朗人做生意了。

500

(11月2日,CNBC:美国威胁“惩罚”SWIFT)

11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努钦就恢复制裁一事接受采访,称如果SWIFT敢接受伊朗金融机构的转账业务,就会被美国施加制裁。欧盟虽然多次表态要保留伊朗核协议,继续与伊朗开展贸易,但如果SWIFT渠道被掐断,从技术上来讲,欧洲就失去了维持同伊朗业务的可能性。许多欧洲企业因此只得自行退出以止损。德国工商大会(DIHK)负责外贸的副总干事福克·特赖伊尔(Volker Treier)指出:“过去几年里,约有120家德企甚至在伊朗开设了自己的代表处,现在,很多企业开始撤离。”

500

(路透社:受到川普的恐吓,欧洲从伊朗的石油进口暴跌)

欧洲与伊朗的贸易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根据欧洲理事会的数据,欧盟是伊朗的第3大贸易伙伴,2017年双边货物贸易额209亿美元,服务贸易额22亿美元。2016年欧盟在伊朗持有投资42亿美元。如果全部切断,损失还是不小的。也无怪乎欧洲反对美国的做法了。

法德两国由于介入伊朗的能源生意比较深,因此在这次对伊制裁中受影响也最大。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是位于波斯湾的南帕斯气田,有部分位于伊朗水域。法国道达尔石化公司(Total)原本拥有该油田50%的股权,谈妥了20年的合同。但是因为美国恢复制裁,法国选择退出(法国人放弃的股份被“中石油”收购);同样退出的还有德国温特沙尔(Wintershall)石油公司。

11月17日,巴黎超过28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油价上涨,几百人受伤,马克龙面临国内政治的空前压力。而欧盟无法从伊朗购买石油造成供应减少,是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对伊制裁,赦免大客户却独不赦免欧盟,赦免意大利和希腊却独不赦免法德等国,由此看来,倒像是对欧盟的某些国家实施了“精准打击”。

要像中国一样

欧洲想到了一个既能维持同伊朗的贸易,又能绕过美方制裁的办法: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欧元主导的跨境支付系统。

事实上早就有欧洲官员表达了这个意向。8月27日,在德国之声公开表达不满的同一天,德国外长海克·马斯(Heiko Maas)在柏林外交部一次大使会议开幕式上宣称,已经开始创立欧洲支付体系,该体系将独立于SWIFT系统。

500

(德国之声:德国外长马斯主持会议开幕式)

英国赫尔大学国际商法教授克里斯托弗·博维斯(Christopher Bovis)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确认了这一信息,表示“欧洲委员会正在开发一个与SWIFT并行的体系,允许伊朗连接欧洲的金融体系和清算体系”

这个发言可谓意义重大,因为货币的跨境支付系统可不只是银行间的“一纸协议”,而是属于国际上重大的金融基础设施。如果货币是火车,跨境支付系统就是铁轨,以及铁道运营的一些列标准。将不同国家的银行连接在一起,相当于不同国家的铁轨统一宽窄等标准,然后连接起来。

500

(新华网: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正式上线)

目前世界上有两个跨境支付系统,其一是SWIFT系统,其二是2015年上线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中国政府顺理成章地搭建了自己的金融基础设施,减少对美国主导的SWIFT系统的依赖。

理解了这个逻辑,就能理解马斯外长上述表态的重大意义。德国人可不是在就事论事,仅仅想要解决同伊朗的贸易问题。显然,这是在金融领域谋求某种“独立”,进而增加欧洲在美欧关系中的独立性。马斯说:“我们必须加强欧洲在贸易、经济和金融政策方面的自主和主权。这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开始去做”。

500

(《世界报》:《中国打破石油美元垄断》)

因此,欧洲对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表示出某种程度的认同。9月5日,德国《世界报》发表题为《中国打破石油美元垄断》的报道,赞扬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通过在上海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措施,积极推动人民币结算国际石油贸易。目前“中国在石油合同交易中的市场份额达到了14%”。这种一定程度上超脱于美元体系之外的“独立自主”,让中国可以“帮助伊朗”;面对美国制裁,德法企业只能黯然退场,中国企业却可以激流勇进,这正是重要原因。

对于马斯的谋划,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支持。不过另起炉灶建立新的跨境支付系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建立一个“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来绕过美国的制裁,就原理来说相当于一台“虚拟机”。

500

(路透社:特殊目的载体可能在11月前建好)

这样一来,伊朗给欧洲送来石油,获得相应的信用点数,以用于交换欧盟的物资,这类似于一个“以物易物”的系统。不过欧洲的期望不止于此。10月19日,法国外交部称该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可以用于更多的目的。

500

(路透社:法国称特别目的载体可以用于更广泛的目的)

法国也提到了“经济主权”这个词。法国外交部发言人阿尼艾斯·冯·德谬(Agnes Von der Muhll)说:“目的在于为欧盟建立促进经济主权的工具,不止用于这一件事情。因此这是长期计划,在未来保护欧洲的企业免受非法的外部制裁的影响。

法德两国一唱一和,配合默契,可见欧盟内部对此是有共识的。欧盟希望在金融方面“自主”,成为美、中之外的另一方势力。目前虽然有了欧元和欧洲央行,但是还远远不够。欧洲得有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统,才能真正不受制于人。

当然,这个系统的工作进度并不如人意。11月份眼看过了大半了,系统还没建立起来。究其原因,欧洲在这方面的需求虽然是有共识的,但真要绕过美国谋求“主权”,恐怕都还要回过头来看看美国的脸色。例如,“特别目的载体”(SPV)系统设施究竟落地哪一国?在这个问题上,欧洲各国又开始打起了各自的小算盘,处境微妙。

500

(路透社:SPV是个好东西,但是请不要落地到我们家。)

11月20,路透社指出:“实际上一些被建议作为设施落地的国家拒绝了这一任务,关于SPV系统落地哪一国的谈判还在继续。”也就是说SPV是个好东西,但是请不要落地到我们家

第三方势力

在金融方面如此,在贸易方面亦然。今年美国发起了对华贸易战,欧洲的态度也十分微妙。在对华贸易问题上,欧盟持两个态度:其一,欧洲旗帜鲜明得反对贸易战这个做法,支持自由贸易;但是其二,欧洲批判中国的贸易政策,希望中国进行改革。

先说第二点。7月9日,美国向中国加征的第一轮关税落地之际,德国《明镜周刊》称中国对德国公司来说不太有吸引力,因为中国经济政策有限制性,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为外国投资者设限的情况依旧存在。还是那个德国工商大会负责外贸的福尔克尔·特赖尔(Volker
Treier)就曾指出,5000多家在华德企抱怨中国对德企没有公平的市场准入,相比之下中企在德国自由得多。

500

(《明镜周刊》指责中国的“不公平做法”)

7月14日,德国之声称中德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共识。在德国看来,中国是一个奉行“重商主义”原则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并不严格,对德国企业并不开放。乍看之下,这不就是美国共和党贸易鹰派的那一套话语?美欧难道要联手对付中国?

这就要说回第一点,即欧盟是反对贸易战的,是不会和美国联手的。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中欧贸易关系举足轻重。7月16日,中欧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召开之前欧洲媒体就有了“预热”报道。法国广播电台(RFI)称欧盟这是在寻求建立“抵抗川普联盟”,“如果美国总统川普未来挑起一场世界贸易战,即可合纵连横去进行对抗”。

500

(路透社:李克强、欧洲理事会主席塔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中欧峰会)

会议召开之后,德国之声报道称:欧洲官员表示,川普如果对欧盟产品施加关税,就正好提供了机会,以证明中欧关系可以成为全球贸易的堡垒;中欧还表示将继续维护伊朗核协议。

既批判中国,嫌中国市场不够自由,又批判美国发动贸易战,对欧盟来说这并不矛盾,因为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欧盟只是希望中国发生他们所希望的改变,变成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而如果美国发动的贸易战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则正好可以搭顺风车。

500

(《南德意志报》:中国如果进一步开市场,欧洲就会成为“北京的新伙伴”。)

中欧峰会之际,《南德意志报》说:“在投资和贸易方面,欧盟期望中国能做出让步,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开放市场的问题上。中方让步的程度将取决于中欧投资协定的进展。”《法兰克福汇报》则称,要求中国政府开放市场,落实到行动上。

显然,在贸易战问题上,欧盟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而是谋求成为美中之外的“第三方势力”。欧洲有自己的诉求,也有自己的方法和手段。这一点跟建立“特别目的载体”背后的逻辑也是一脉相承的:欧洲正在美欧关系中谋求更大的独立性。


在美国退出的地方

今年7月2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白宫会见了川普。美国同意暂时不征收汽车关税,并着手谈判解决钢、铝关税的问题。双方提出新的贸易协议,容克表示欧盟可以进口更多的美国大豆和天然气。

美欧之间的谈判似乎很融洽,双方贸争端有缓和迹象,川普高呼胜利,白宫表示这是“重大突破”,美欧之间的贸易可以实现“零关税”。甚至中国国内也有许多人,高呼美欧联盟、不可战胜,称这是西方契约主义精神对中国的胜利。但是,现实很快教育了我们,这种看法简直太天真了。

对此,欧洲方面倒是一直保持着谨慎。欧盟官员称,这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承诺”,只是表达了一个意愿,未来是否执行还不确定。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甚至表示,反对一切与美国的贸易协议。

500

(川普11月13日推特抨击法国的红酒关税“不公平,必须改变”。)

川普最新的推特也可以说明问题。在参加完一战终战纪念日活动后,川普发推特称法国给美国产红酒施以高关税,这不公平。可是法国政府早已表过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不会放弃底线。可见双方在贸易上的分歧还没有解决,距离所谓“零关税”的最终目标还有很远。

欧盟国会议员马库斯·菲比(Markus

Ferber)说:“川普渐渐从压力中得到教训。”所谓“教训”他指的是欧盟的强硬态度。例如,美国一直威胁对自欧洲进口的汽车征收关税。川普政府11月13日讨论了对进口汽车和汽车零件征收关税一事,但是没有作结论。11月14日,欧盟贸易专员瑟西拉·马尔姆斯多姆(Cecilia
Malmstrom )称,如果川普对欧盟进口产品征税,欧盟就会报复,而且连征收报复性关税的商品名单都拟好了。

500

(路透社:欧盟做好了报复的准备)

这就是欧盟的态度了:我们很重要,不许不拿我们当回事。还是那位德国外长马斯,8月末在德国《商报》发表文章,称欧盟同美国的关系应该是“均衡的”,“在美国跨越红线的时候,我们必须成为制衡的力量。在美国退出的地方,我们要彰显我们的力量”。

这一点在WTO改革问题上也很明确。以“美国优先”为原则,川普不但威胁退出WTO,而且美国还在WTO的上诉机制法官退休后,阻止新法官的任命,试图在事实上让这个机构瘫痪。而欧盟却在这个方面谋求和中国有所联合。11月,中国和欧盟官员成立WTO改革的高级别工作组,希望促进WTO的改革。在美国预备退出的地方,中国和欧盟都有了新机会。

从美国手中保护自己

归根结底,欧洲在金融和贸易上谋求“自主”,是因为跟美国的利益有不一致的地方。而在地缘政治上,欧洲和美国也有很多分歧:美国全球战略的运作,在中东、北非、东欧持续有军事介入;美国主导的北约号称保卫欧洲安全,但是却也因此给欧洲制造了更多问题;在乌克兰、格鲁吉亚的美俄竞争,给欧盟与俄罗斯的能源与经济联系增加了不确定性;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制造了大批难民。美国付出的是炸弹和美元,但欧洲却真切地感受到了麻烦。

欧洲紧跟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意愿,因此就不断在打折。欧盟追求“自主”的步伐,故而也体现在了军事方面。众所周知,欧洲的防务主要靠美国主导的北约。可是欧洲已经在着手建立自主的军事力量。

2017年9月2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巴黎第四大学并发表演讲。这位富有魅力的年轻领导人道出了他对欧盟的远大规划:欧盟需要统一的身份证,统一的难民庇护机构,更重要的是,统一的防卫机制。

500

(马克龙呼吁建立欧洲军队)

马克龙说,到2020年,将建立起欧洲军队,届时欧盟将具备“独立的作战能力”。

欧盟建军的提法并不新鲜,1993年11月5日,欧洲军团成立。这支部队以冷战时期的法德混合旅为基础。成立之初雄心勃勃,希望成为一只兵力数万的精锐部队。但是现在的规模不过1000余人。与其说这是一支部队,不如说这是跨国的军事组织,只是欧洲“独立”和“统一”美好未来的一个象征而已。

但这次不太一样,与金融方面“另立门户”类似,军事方面的“独立自主”也正从小处着手。

在马克龙发表演说之前不久,2017年9月7日,欧盟各国防长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召开非正式会议,讨论建立防务方面的“永久结构性合作”(PESCO),并尽快实施。

500

(欧盟各国防长在塔林召开非正式会议)

500

(欧盟网站关于“永久结构性合作”的介绍)

依照欧盟网站上的介绍,永久结构性合作机制旨在“共同提升防卫能力,为欧盟的军事行动做准备”,改善欧盟作为整体在国际安全舞台上的水平。这是一个协议机制,欧盟各国的武装力量都可以加入。英国退出欧盟后也可以加入。最终,2017年12月11日,欧洲理事会通过决议正式成立该机制,欧盟25个国家签署了协议。

马克龙的远大计划,是欧洲一系列共同军事谋划的一个体现。2018年5月,这位“急不可耐”的法国总统纠集10个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在内,打算签署防卫协议,打造一个小而精的公共防卫机制。6月3日,默克尔对马克龙的欧洲军队计划表示支持。她说:“有了这个,欧洲的团结更进一步。”

6月25日,9个国家在卢森堡签署“欧洲干涉倡议”(EII)。所谓干涉就是对外干涉。法国希望,如果再次发生法国介入马里反恐战争这种事情,欧盟国家都会来帮忙,而不是自己单打独斗。

那么团结起来对付谁?

2018年11月6日,马克龙呼吁建立真正的“欧洲军队”,“从中国、俄罗斯,甚至美国手中保护自己”。

500

(欧洲要反?)

这简直匪夷所思,美国不是欧洲的盟友么?马克龙的这番讲话,为后来川普来访参加一战终战纪念日时,双方的不愉快埋下伏笔。

500

(我,北约,打钱!)

川普在推特上说,你们欧洲还想着建军对付美国?要不是美国,你们早就被德国占领了。“在美国人来之前,他们都开始学德语了”。

后来有媒体“辟谣”说,马克龙的本意是说防御“来自美国”的“网络攻击”,不是针对美国政府。但马克龙关于欧洲“独立自主”的意愿确实而真切,已容不得怀疑。

500

(BBC:马克龙陈述欧洲建军的意义,“盟友不是封臣”)

毕竟,马总统也曾说过,“盟友不是封臣”,欧洲永不为奴!

历史的进程

有一点必须承认,欧洲各国“合众为一”、争取“独立自主”的步调一直是有切实需求的,虽然这条道路注定充满艰难和反复。绕过SWIFT建立自己的支付系统,在贸易问题上有自己的诉求,建立欧洲军等等,抓紧钱袋子和枪杆子,解决的都是要害问题。

但美国并不希望欧洲统一而强大。

拿跨境货币支付系统来说,人民币的体系固然已经建立,但是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占比还仅是个位数。欧元就不一样了,它在国际市场占了35.7%的份额。欧元一旦建成自己的独立支付体系,会挖掉美国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一大块墙脚。

500

(欧洲学院欧中研究中心:新三角关系,“新秩序”?)

因此,有时在美国眼里,防欧甚于防中。美、欧、中,这是一个新的三角关系。

注:感谢杜佳老师授权转载,本文原载于微信公号“独家网”2018年11月23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