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宪章》的诞生
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丹麦的日耳曼人越过海峡,来到北欧的斯堪的纳维半岛,他们是诺曼人的祖先,他们还有一个名称:维京人。8世纪开始,他们驾着船,对欧洲沿海地区发动袭击,后来他们占领了法国诺曼底地区,建立了诺曼底公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信奉了基督教,接受了法国文化,成为法王的臣民。
1066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王朝国王爱德华去世,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不少,有埃德加王子(爱德华的表亲)、有贵族哈罗德(爱德华王后的弟弟)、还有诺曼底公爵威廉(是爱德华的表亲,爱德华的母亲是威廉父亲的姑姑,在1051年威廉访英时曾答应让威廉继承他的王位)。哈罗德抢占先机,被英国议会推选为国王。与此同时,威廉的军队在英国南部海岸登陆,打败英国军队,哈罗德阵亡,威廉的军队占领了很多地区,1066年圣诞节,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诺曼征服“。威廉在征服的过程中杀了很多英国大贵族,获得了大量土地,他把这些土地分给部下,条件是要向国王进贡或交税,发生战争时,这些封臣要带着自已的武装为国王效劳。英国的封建社会形成,最直观的标志是出现了大量城堡。
1187年,威廉去世,鉴于长子罗伯特与法国国王勾接,威廉临终前选定次子鲁弗斯继位,是为威廉二世;罗伯特继承诺曼底公爵爵位,坐镇法国。1088年,罗伯特争夺王位,威廉二世依靠贵族的支持,平定了叛乱。1096年,罗伯特因为参加十字军东征,急需花钱,把诺曼底典当给威廉二世。1100年,威廉二世在森林打猎时被人暗杀,威廉二世终身未婚没有后人,其弟享利继位,是为享利一世。这时罗伯特在法王支持下,再次夺位。1105位,享利一世率大军跨海进攻诺曼底,在坦什布雷战役中生擒罗伯特,恢复了跨海而治的大一统局面。
1135年,享利一世去世,他有一子一女,儿子因遇海难身亡,女儿马蒂尔达脾气暴燥,不受贵族欢迎(马蒂尔达嫁给了法国一个叫安茹的伯爵,安茹是法国的一个诸候国,法王的封臣),享利一世生前决定由他的外甥斯蒂芬继位。斯蒂芬继位后,享利一世的私生子格罗切斯特伯爵兴兵反叛,马蒂尔达乘机窥探王位,于1138位带着军队渡海到英国夺位。1142年,格罗切斯特的军队大败王军,俘虏斯蒂芬,但因为他是正宗继承人,得到全国各方势力的支持,王军最终打败叛军,格罗切斯特被迫释放国王。1147年格罗切斯特死亡,马蒂尔达也离开了英国,叛乱平息。
1153年,马蒂尔达的儿子安茹伯爵享利率领强大的军队来到英国,斯蒂芬对他说,我们都是亲戚,打来打去没意思,这样吧,我没有后人,我就收你为义子,我死后你继承大统。享利一想这样也好,就答应了,双方签订了《温切斯特和约》,第二年,斯蒂芬去世,诺曼王朝终结,由具有王室血统的享利继位,建立了安茹王朝,是为享利二世,因为享利二世的父亲安茹伯爵杰弗里喜欢在帽子上用金雀花枝作装饰,故又称金雀花王朝。先是外甥继位,后来又是外孙继位,诺曼王朝的确是后继无人,按中国人的观点,诺曼王朝是真的终结了。
亨利二世的王后埃莉诺是法国的阿奎丹公国唯一的女继承人,拥有阿奎丹公国和普瓦捷伯国两大块领地。她先是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后来和法王离婚。 接着英王亨利二世娶了比他大十岁的埃莉诺,这样安茹家族就也拥有了阿奎丹和普瓦捷两大块领地。由于之前的英国诺曼王朝国王同时兼任法国诺曼底公爵,拥有法国诺曼底领地,还征服了布列塔尼,兼任法国布列塔尼公爵。这样亨利二世在法国拥有安茹和诺曼底、布列塔尼三块领地,加上埃莉诺的嫁妆,导致安茹家族在法国拥有过半的领地。想像一下法王的心理阴影,国将不国呀。欧洲古代女人挺自由的,嫁了国王还能离婚,换中国想都不要想;古代欧洲的贵族也很牛逼,自已的土地完全是私人财产,可以送给外国人,完全没有现代国土的概念。不过好境不长,后英法爆发百年战争,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完全丢失。埃莉诺为亨利二世生了四个儿子:亨利、理查德、杰弗里、约翰。1173年,受王后和法王路易七世的支持,这些王子在诺曼底起兵造反。法鸡你怎么老干这缺德事?都是为了英王的这些领地,法王和英王打交道时,双方应该都很尴尬,一方面,英王是一国之君,地位与法王相当,可他同时也是法王的封臣,臣子见了国王,行君臣之礼是应该的哦;另一方面,诺曼底等地是法王的领土,自威廉征服后就成为英国的一部分了,法王老大不高兴。王子们得到一些贵族的支持,从1183年开始,诸王子开始争夺王位,理查德还与新任法王腓力二世结盟,年老多病的亨利二世无力扭转局面,最后战败,在痛苦中去世(这没啥的,输给儿子不丢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
亨利二世死后,理查德一世继位,他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多有战功,被称为狮心王理查德。他在位期间,把朝政托付给重臣,自已却带着一帮人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打败过萨拉丁。1192位,为处理内乱而回国,在途中被德国〖此德国不是后来的德国,当时的德国还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应该指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又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后来才有霍亨索伦王朝(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德国),又称第二帝国,再后就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了〗国王扣为人质,后由部下回国筹集大量金钱赎回,1194年回国后,平定了弟弟约翰为争夺王位而发动的叛乱,接着又返回欧洲大陆同法王腓力二世争战,收回囚禁期间被法王抢走的封地,后在一次战斗中阵亡。他死后,王族内部又爆发内乱,弟弟约翰成功上位。约翰王在位期间,在英法战争的背景下,国王与贵族和教会的矛盾日益激化,酿成严重的政治危机,促成了《大宪章》这一重要文件的出现。
在12、13世纪之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出口商口激增,白银大量输入,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通货膨胀,导至了英国政府收入减少,支出大量增加。约翰王在位期间,英国与法国争夺在大陆的领地,同时为了使英格兰以外的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真正臣服,约翰王也屡次率军征讨,军费开支迅速增加。还有维持王室侈奢生活、支付官员的工资等,政府钱不够花了。约翰王充分利用亨利二世建立起来的君主集权制度,加大了对贵族、教会和工商业城市的剥削。在繁重的榨取下,贵族负债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贵族为了还王债,不得不向犹太人借高利贷,有的因此破产,贵族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为了广开财路,约翰王还卖官鬻爵,低价强购商品,向所有进出口商品征税,激起了商人和市民的强烈反对。1207年开始向宗教人士收税,乘高级教职空缺期间,大肆掠夺教会的财产和收入。
1204年,约翰王在和法国的战争中失败,失去了诺曼底、安茹等封地,赢得了“失地王”的称号。约翰不甘心失败,继续与法国对抗,因为干涉英国大主教的人选,又和罗马教廷闹翻了,教皇取消了他的教籍,约翰四面楚歌,处境极为不利。1212年,一批北方贵族密谋起事,第二年,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召集贵族和高级教士开会,向他们宣读《佚名英国特权恩赐状》,要求他们以此状的内容向国王抗争,争取他们的权利。1214年,约翰王率军远征大陆的普瓦都(英国在欧洲的领地),一些贵族拒绝参加。是年英军在布汶战役中战败,在国内引起更大不满。当年9月,约翰王又开征军费,一部分贵族拒绝缴纳。1615年1月,反叛贵族在伦敦开会,向国王递交《佚名英国特权恩赐状》,要求恢复古代习惯的自由。国王承诺在4月回复,到了4月份,贵族们见国王没反应,贵族们聚集军队发动反叛,5月份,贵族军队在市民支持下控制伦敦,与王军对峙,并得到法国支持。此时的英国教会在罗马教廷支持下,担当起双方的调解人,贵族们和国王谈判,后国王和贵族代表在众人起草的《大宪章》上签字,这份文件对国王和政府的权力作出了一定限制,它的主要内容是:
1.保障封建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
2.保障贵族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
3.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
4.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
5.对任何自由人非经合法判决,不得逮捕、监禁、没收财产或放逐出境。没有可靠的证据,任何官员不能对任何人进行审判。
6.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的自由。
7.统一度量衡,保护商业自由。
从王国中选出25名贵族来监督国王和政府官员,如果国王和政府官员违反《大宪章》的规定,监督人要求国王和政府在40天内改正,否则监督员有权号召全国人民行使武力迫使国王改正错误。《大宪章》的观念就是“王在法下”,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它明确了“法大还是权大”这个问题。
《大宪章》诞生时期,英国还处在封建社会,虽然英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但还不够彻底。英国贵族有自已的封地,有独立的财力,有自已的武装,加上英国是个岛国,商业一向受人重视,对外贸易发达,这更加增强了地方贵族的实力,贵族们还和大陆各国的权贵们多有交往如联姻之类。这些因素使得英国贵族有实力与王权抗衡,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壮大,资产阶级产生,这个阶级是强有力的,不需要看国王的脸色。反观我国,自秦统一以来就形成中央集权制,以后两千多年不断加强中央的权力,限制地方发展,所谓强干弱枝是也。我国是个农耕文明国家,对商业一向采取限制的措施,商人没有政治地位,被人瞧不起,商业的发展受到严格制约,即使在最繁荣的明代,也只是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已,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断绝与外国的交往,一步步滑向落后和保守。我国实行中央集权制,通过向各地派驻流官来治理国家,配合这种方式诞生的科举制来选拔官员,以儒学经典来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的眼光限制在狭窄的范围。而英国的官员选拔多实行世袭制或察举制,虽然这当中会有一些纨绔子弟,但也还是有一些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人士,他们不受成见的束缚,不以经商为耻,敢于冒险探索未知的世界。欧洲人不禁商业,经商的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看问题、做事情,头脑灵活,不易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这些因素促使欧洲在近代得以崛起。要说欧洲人有什么因素能限制他们的头脑,那只有一个,就是宗教,但近代发生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打破了这个制约,新教几乎就是专为发展资本主义而产生的宗教。在宗教改革带动下,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资本主义革命,推翻或限制了王权,为发展资本主义彻底扫清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