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台湾省的「接种疫苗后死亡」?
普通人很容易把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果关系。
即,接种疫苗后有人死亡,我们就习惯性地以为是疫苗所致。
这个想法是非常要不得的。
公鸡打鸣后,太阳出来了。那太阳出来,是公鸡喊出来的吗?
所有人在死前都有躺床上的经历。是不是「躺床上」导致了死亡呢?
因果关系绝不能只看到时间先后,还需要更多的可靠的分析才能确定。
公鸡打鸣后出太阳,所以是公鸡把太阳喊出来的?
一,在平常时,猝死的发生率
美国华盛顿州的一项人群研究(1980-2009年)显示,0-35岁人群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每年10万之2.28 [1];
众所周知,1岁内的猝死发生率较高。那么考虑1岁-35岁人群呢?2010-2012年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每年10万之1.3[2];
对这类年轻人的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研究证实,其主流病因有[1-3]:心律失常/离子通道病、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必须提醒的是,上述还是年轻人群的心脏猝死发生率。如考虑更大年龄群呢?
来自多国(美国、荷兰、爱尔兰、中国)对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研究数据:每年10万之50~100 [4];而且发生率会随着年龄而增长[4];
总的来说,心脏性猝死占人群总死亡的10%~20%[5-6]。
如果一个人有明确诊断的心脏病,那他会更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其概率是同年龄段的6-10倍[7]。如没有明确诊断冠心病,而仅仅是有冠心病高危因素,那他的猝死风险是同年龄段人群的2-4倍[7-8]。
实际上,确诊冠心病的病人,有60%死于心脏性猝死[9]。而且,很多冠心病患者的首发症状就是心脏骤停[10]。
人群里约10%~20%死于“心脏性猝死”
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心脏性猝死外,其他病因也可以带来猝死。比如,脑卒中、主动脉夹层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脑卒中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每年10万之115死于脑卒中[11]。但可惜的是,笔者没有查询到猝死的占比。
国际统计数据提示,一般人群中的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估计每年10万之2.6~3.5[12]。
总的来说,猝死的主流是心脏相关。但脑卒中、主动脉夹层等等也是重要的病因。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估算。已知中国每年的死亡率约为0.7%;而猝死(不止是心脏性)的占比超20%,那中国每年至少200万人猝死;平均每天有5400~5500人猝死。
中国台湾2300万人,同上述方式估算,每年至少3220人猝死,平均每天有8~9人猝死。
如果我们普遍接种疫苗,这些每天猝死的人是不是会被归咎于疫苗所致呢?
在没有新冠疫苗时,我们每天都有不少人猝死
二,如何确定猝死与疫苗的关系?
据估算,中国台湾平均每天有8~9人猝死。如果之前有接种新冠疫苗,该如何评估猝死跟新冠疫苗的关系呢?
有如下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做评估
①,遗体解剖,查找可能的病死原因。
那么有人会指出,会不会是疫苗导致「已有的潜伏性疾病」发作而死亡呢?那已知病因也不是掩盖疫苗致死的理由呀。
②,评估同年龄、同性别、同状态(疾病、季节、气候)下的死亡率。然后拿接种疫苗者,跟未接种疫苗者做对比。
有一个经典疫苗副反应可以作为参考------新冠mRNA疫苗的心肌炎/心包炎副反应
截止2021年6月11日,美国的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反馈的结果是[13]:
接种一剂mRNA疫苗后有267例心肌炎/心包炎报告
接种两剂疫苗后有827例,
不清楚接种剂量的有132例
根据这些数据做分析发现:在12至29岁的男性人群,在接种第2剂mRNA疫苗后,共发生了100万41人的心肌炎/心包炎[13]。而对比的是同年龄、同性别的心肌炎发病率是年100万之10~20 [14-16];
很显然,mRNA疫苗接种让心肌炎/心包炎的发病率增加了年100万之20~30;且是发生在12岁至29岁年龄段的男性身上;这个概率其实是很低的!
众所周知,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性,我们会先做一系列随机对照研究。通常会是一个几万人的分组对照研究。因此, 如果疫苗的副反应发生率是百分之1水平,通常在上市前的随机对照研究里就可以发现。
但像mRNA疫苗所致的10万之1水平的副反应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必须依靠上市后的疫苗接种副反应上报系统。因为后者的接种人数是千万人以上的规模。
有了透明的疫苗接种后副反应上报体系,就可以尽可能统计出疫苗接种后的各种疾病数。然后跟既往的疾病发生率做对比,从而发现疫苗的罕见副反应。
当然,我们也需要对疾病的发生率有详细可靠的统计数据。否则,就没法做对比。
只有对照,才能发现疫苗的罕见副反应
三,不用太担心疫苗的罕见副反应
我前面举例了新冠mRNA疫苗的罕见副反应:在12岁至29岁的男性人群里,增高了年百万之20~30的心肌炎/心包炎。
那么新冠感染带来的死亡率呢?不同地区的感染率是不同的。因此这可能需要分地区讨论。
今年的6月23日,美国CDC疫苗专家组网络直播了mRNA疫苗和心肌炎的研讨会;他们有一个PPT见下图:
疫苗副反应与收益的对照,这是美国CDC的分析讨论PPT之一
由此可见,在对比罕见副反应后,我们仍发现了疫苗的巨大收益。
疫苗会有副反应,这点无法避免。当疫苗的收益远远大于副反应时,我们应该选择疫苗。
而且,对于传染病来说,你不接种疫苗还可能把疾病传播给别人。这就不单纯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实际上,美国很多地方开始要求必须接种疫苗,否则你无法出入公共交通、商场、乃至工作场所。你可以一个人呆家里而不接种疫苗。但是你一旦去公共场所,你必须为其他人负责----接种疫苗。
要出入公共场所,那接种疫苗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表现
四,台湾的疫苗接种后死亡,是疫苗所致吗?
我无法回答是,或者不是。
有规范的1期-3期的临床研究,那就足以发现疫苗的相对高发副反应------百分之1概率的副反应。
在上市后,透明和规范的疫苗接种副反应上报系统,也可以让台湾的专业人士去做统计分析。从而评判是否有罕见的副反应------那种10万之一概率的副反应。
目前,我们多数人是通过新闻看中国台湾省的疫苗接种后死亡人数。
但这些里多少是真的跟疫苗有关?还是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而不是单纯地看先后关系。
切勿看到公鸡打鸣后太阳出来,就说是公鸡把太阳召唤出来!
补充阅读:
1,《新冠病毒疫苗没有用吗?》
2,《社交隔离效果好,为什么还要疫苗?》
3,《如何不被欺骗?----看透医学世界里的迷雾和诡计!(三)》
4,《如何不被欺骗?----看透医学世界里的迷雾和诡计!(二)》
5,《如何不被欺骗?----看透医学世界里的迷雾和诡计!(一)》
参考资料:
1,Meyer L, Stubbs B, Fahrenbruch C, et al. Incidence, causes, and survival trends from cardiovascular-related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0 to 35 years of age: a 30-year review. Circulation 2012; 126:1363.
2,Bagnall RD, Weintraub RG, Ingles J,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N Engl J Med 2016; 374:2441.
3,Ilina MV, Kepron CA, Taylor GP, et al. Undiagnosed heart disease leading to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childhood: a retrospective study. Pediatrics 2011; 128:e513.
4,Deo R, Albert CM.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Circulation. 2014;125:620–37.
5,Zheng ZJ, Croft JB, Giles WH, Mensah GA.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9 to 1998. Circulation 2001; 104:2158.
6,Stecker EC, Reinier K, Marijon E, Narayanan K, Teodorescu C, Uy-Evanado A, et al. Public health burde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Circ Arrhythm Electro. 2014;7:212–7.
7,Rea TD, Pearce RM, Raghunathan TE, et al. Incidenc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m J Cardiol 2004; 93:1455.
8,Kuller LH. Sudden death--definition and epidemiologic considerations. Prog Cardiovasc Dis 1980; 23:1.
9,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State-specific mortality from sudden cardiac death--United States, 1999.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2; 51:123.
10,Kannel WB, Doyle JT, McNamara PM, et al. Precursors of sudden coronary death. 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death. Circulation 1975; 51:606.
11,Wang W, Jiang B, Sun H, et a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480 687 Adults. Circulation 2017; 135:759.
12,Melvinsdottir IH, Lund SH, Agnarsson BA,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acute 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results from a whole nation study.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16; 50:1111.
13,Gargano JW, Wallace M, Hadler SC, et al. Use of mRNA COVID-19 Vaccine After Reports of Myocarditis Among Vaccine Recipients: Update from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 United States, June 2021.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1; 70:977.
14,Lipshultz SE, Sleeper LA, Towbin JA, et al. The incidence of pediatric cardiomyopathy in two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N Engl J Med 2003; 348:1647.
15,Arola A, Pikkarainen E, Sipilä JO, et al. Occurrence and Features of Childhood Myocarditis: A Nationwide Study in Finland. J Am Heart Assoc 2017; 6.
16,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01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188 countries,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2015; 386: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