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与辩证法。
本为后半部分,个人认为还是先发出来比较好
切入题:“科学”是物质还是意识?烦请诸位读者带着自己的答案进行阅读。
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关于人类如何认知世界的学说。
相关的论述,有不少B站的课程都有提及,因为是中医相关帖,笔者便选取B站UP@青鹿中医 的转载、制作的两部视频作为出发点:
视频:中医不科学?可能是你不懂科学——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
【墨胎说53】》中观点的文字摘要,笔者整理如下:
1、奥古斯特·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推动了哲学与科学的“分家”。
2、马赫继承并发展了孔德的思想创立了“经验批判主义”,进一步将科学定义为“能够还原到感觉元素的精神判断或知识”,强调科学必须能被感觉检验。
3、维也纳学派又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逻辑实证主义”,强调能够被感觉检验的,可以用逻辑进行推理的才是科学的。更进一步的说,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在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
4、归纳法最早由弗朗西斯·培根提出,其核心观念在于,虽然我们没办法用经验去检验无限的普遍,但当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我们便可以从个别归纳出一般结论。
5、我们今天所有的科学结论都是以归纳法为基础的。严格意义上没有任何科学命题可以被完全证实,但我们还是需要科学结论来指导生活的,所以妥协一下,验证到“一定程度”也就可以了。
6、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归纳法的局限性,即归纳法在逻辑上存在着从“或然性”到“必然性”的非法跳跃。有限的观察经验,即便是大量的也不能验证普遍的科学命题,归纳法只能证实已知命题,而不能预测未知事件,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有解决,但在环境不发生剧变的前提下,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还是能很好的指导实践的。
7、一个名叫卡尔波普的哲学家从这场辩论中发展出了一个观点:既然归纳法存在着这个从或然性跳跃到必然的漏洞,那么以归纳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一定也是存在这个漏洞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存在这个漏洞,那么它就不是科学。
8、至此,科学的定义变得更加完备,“能够被感觉检验的、能用逻辑推理的事实判断”,“并且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满足上述条件,便是科学的,不满足,便是非科学的。
从该UP主上传的视频来看,这部视频的观点是基于北京工业大学钱伟量教授《科学究竟是什么》的一系列课程以及《阴阳五行是否应该写入<基准>》辩论过程。
视频地址如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t411y7DS 钱伟量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J411M7ff 吴国胜、孙小淳
青鹿中医的视频中虽略过了对演绎法阐述的部分,但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中医是不是科学的问题。
当然笔者必然不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因为这个议题很明显是对应【现代医学要讲科学,不科学的治疗思路会出问题,中医不科学。】而这个回答不了绝大部分患者就医时的根本问题:医生问我要不要吃中药时,我该不该吃中药,在吃中药时,怎么与医生沟通,吃中药后,如何判断自己的病好没好。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在面向科普对象,需要实现我们进行科普的目的时,这样的回答,是形而上的,是无法直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反而取决于被科普对象自身的知识储备。
那么我们便从形而上出发,解决“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回归实际应用。
首先对于共识:【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类知识,具有系统化、可检验的特征。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进行一个简要的论述:
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对象不一样,科学在哲学的研究对象范畴之内,科学在研究对象是科学的理论工具时,表现出典型的哲学特征,即广义上讲,科学也在哲学的范围内。
基于此,我们对人类接受信息、思考问题的过程作一个推演,建立一个简单的逻辑过程。
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不知道输入信息在人类意识领域中原信息发生交互的全部细节,或者说我们不知道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脑细胞工作的意义,以及整个过程的大脑详细结构的变化。
但从目前的脑电波研究以及一些片段性的脑结构信息,仍旧可以推测,上面这个模型中,【神经细胞网络实现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指的即是“思考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其结构或许会具备相同的形态。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我这个推测本身,是科学的么?
这里,我们引入另一对概念——还原论与整体论。
对于人类意识活动,在今天的认知中,是由脑细胞间的电信号活动构成的,即我们将人类意识这个整体概念还原为由“生物电信号”为元素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实体“。笔者上面的简单模型,是利用现有的科学观察结果,用演绎法构建的,且由于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利用实验判断真假——如何证伪。对于该模型,暂时只能认定为“基于科学结论的推演”,并不能算“科学的命题”。
那么我们继续,尝试给这个“基于科学结论的推演”加一点判断的方法,以便其变成一个“科学的命题”。
要想证明人类在思考时,念出一个确切的概念后,大脑电信号活动有一个可以确切观察到的结构,那就必须有观察精度足够高的设备。
这里是去年的一则新闻:2020年3月30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研团队使用人工智能(AI)解码系统,把人的脑电波转译成英文句子,最低平均错误率只有3%。但研究团队也强调,该研究涉及的句子量比较少。“如果你尝试不使用这50个句子的数据集,解码就会糟糕很多。”论文第一作者约瑟夫·马金接受外媒采访时说。
由此条新闻,我们可以推测出,思考-说话时,同一句话的生物电信号的信息结构应该是相对固定的(否则即便是AI解码,也很难转译),同时,根据该项科学研究的过往经验可以看出,相同的两句话,在不同的实验因素下,只有很小的概率会是完全一样的信息结构(否则即便不用经过训练的50句话,依旧能够保证解码精确度)。
假如我们的推测成立,即,假如将人类思维还原成生物电信号,并试图利用该最小元素来构建一类结构描述人类思维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念出相同的词语,人类的脑电波活动产出相同的结构。——与新闻中所述“如果你尝试不使用这50个句子的数据集,解码就会糟糕很多。”相背离。该推测与实际结果不符。
虽然这种基于结构主义的推演是错误的,但正是因为可验证对错,所以这个推演,不仅仅是“基于科学结论的推演”,而且也是“科学的推演”,但不是“科学的结论”。
目前“利用还原论联系脑细胞电信号与人类意识关联”的办法仍旧是不科学的,我们只能利用整体观,将人类大脑视作黑盒,观测其脑电波回馈与人类意识活动的联系,来构建理论指导科学研究。
至此,我们引出了上面几部视频虽然都默认,但是没有明确提出的一个观点——在人类知识领域中,科学的范围,与我们观察的手段直接相关。
在古希腊时期,当时的绝大部分推论,都属于形而上学,演化成现代科学的关键在烧瓶、透镜等近现代物理化学研究器械的发明。
在我们讨论中医之前,利用集合论及逻辑学的一些概念将上面的这一系列推论进行归纳:
中医算不算科学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前科学”时代。如果诸位认同发明“烧瓶、透镜”或者仅仅是利用“烧瓶、透镜”进行科学实验的想法,可以算作近现代科学思想的萌芽,那么自然,中医通过用药-观察病患-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也是科学的,古代中医记忆药方以及构建诸多病患医治记录之间的关联——即传统中医理论的确是古人利用“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进行指导的,与今天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目前仍旧缺乏更全面的系统联系,如果想要严格执行“废医验药”,那么就得基于这个经常出现在舆论场的假设——传统中医大部分疗效都是安慰剂,学界目前的共识是中医属于整体恒动观,我们或许不能用目前的一系列基于还原论的科学理论对传统中医理论进行解释,但是仍旧可以通过现代科学的临床观察、试验,来证明疗效,而这正是大部分现代中医验证传统中医理论指导的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的办法。
不少以所谓的“科学”态度看待中医的朋友,对中医最诟病的地方即是这种新时代中医理论建设仍旧远远落后于科学理论发展的境况,而对应的“辩友”,则会相应的说是中医理论高度远远高于科学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方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内,都是对的。但是在站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内去理解对立立场的话语时,就会产生谬误。
无论是“中医”还是“科学”,古今中外,在实证主义思想下,都逃不脱下面三个步骤。
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抽象分析,以使得这两种思考方式可以纳入标准相同的一个考量方式内进行分析。
在上述细分结构中,研究方向的来源,可以有众多来源,进行研究前的边界条件约束有不少是建立于假设之上的,这些可以是形而上的,只到这一步,“科学假设”本身仍旧是“主观的”,科学家们为了证明假设的严谨性往往需要用到数学工具对其进行证明以使得验证推论的过程中的手段是“可及的”,在之后的次序中,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认定方面,古今的区别就是,在古典时期,是哲学家来定义什么是科学,到了大航海时代,是由为王权服务的“皇家科学院”来定义,在今天则需要科学共同体进行认定是否符合科学标准。
在此,笔者顺便回答一下早上在风闻区自己留的问题了。在研究方向上面,来源可以是“非科学的”“主观的”“形而上的”,甚至没有必要是科学家观察别人的想法得到的客观观察结果,可以是其自身的假设。
爱因斯坦对光速不变的假想本身是主观的,只有在经过数学的验证确认其可以被科学工具所研究、观察才可以算作一个科学的假设(由科学共同体决定),基于此假设的科学结果也不一定必然位于“科学”范畴之内。
研究工具则必须是源于“科学”这个范畴内的工具,对科学工具本身科学与否的验证诸位基本都有具现印象,笔者这里就不赘言了。
在马哲的理论体系下,实践验证的理论,是物质,人类基于理论而去实践,是意识的作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是客观的,但是总结经验的思想,不一定是客观的,人类基于理论而去实践,是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客观现象,无论你观察与否,真正的科学家们都在实事求是的验证理论。但选取哪种理论,取决于人的主观认知,这又迫使我们为了确保科学共同体的科学性,需要对其管理,监察。
中医目前的问题是,根据科学观本身,对于一个从理论到工具都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存在的学科,研究方向基本都属于非科学(狭义)范畴,在研究方法上,疗效仍旧需要以中医的认知为主,科学判断中医的疗效,基本只有通过统计方剂、针灸疗效,复合剂甚至连双盲都做不到,更别提解释为什么古中医实践最终选择了阴阳五行而不是更远古的宗教崇拜;
这成了一部分对中医持批评态度的水友眼里最大的不足。诸位可能以为我在为中医辩护,那我请问,在今天中国畸形的科学体系里,有技术工人的地位么?一部分科学家甚至直接说今天的科学与技术分离,是,的确不需要这些科学家自己制作科研工具了。——但蔡司的镜片不是服务于科学本身么,我们可以直观的观察其劳动成果,但是有的工人为什么能做到比别人更好是今天的科学体系所不能解构、复刻的。
进一步,讨论一个众多关心中医理论建设的水友们都提出的问题:现代中医用“阴阳五行”组方,是拒绝进步么?
笔者引三篇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阴阳论相关经典的内容。
1、《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鬼谷子》|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
3、《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第1条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与《内经》中的“圣人南面而立……腹为阴,背为阳”相冲突。
第2条中阴阳指的典型是将兵、君臣,捭阖在其前文中,又做开阖,与《内经》中的开阖枢又有不同。
而此时再看第3条中的“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三阴三阳】与【阴阳】,没有明确说明哪条代指的是医家之阴阳与阴阳家之阴阳,但是不应这个关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在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医家与阴阳家的理论已经分化——这也与太史公对先秦百家的分类吻合。
那么,史料就反映出当时一个现状,阴阳家的理论,与医家理论不符,而医家还要去找补,重建自己理论。此时医家必然是以早古时期草药学疗效和其对人体的认知作为根本思想,而不是为了符合阴阳论而去扭曲自己的实践结果。——单纯以阴阳学、自然信仰而去修改实践结果的那叫巫。
2000年前阴阳五行的社会地位一如今天的科学一样进步,但医生仍旧以治没治好患者作为标准,今天也必然会向这个方向靠拢。
如果一部分中医粉非要说阴阳五行理论自古以来从未改变,我们比现代医学先进2000年,那么先得解释清楚《内经》与《道德经》的差异,然后再承认中医理论2000多年从未改变(40年一代,50代人,理论建设一点没推进?)。如果一部分中医黑非要说科学的内涵自古就是清晰的,不变的,那么同样,这也是违反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认知的。
科学观、阴阳五行观是可以,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两种思维方式,一种基于还原论而产生,历经演绎法辩证法,于现代合并整体论。另一种采用基于模糊语言的辩证法,使得一个人在观察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思考更全面。二者在今天缺少的是在微观层面的联系,为何要以生死论高低呢,连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都没有完全统一,急什么呢——毕竟最终中国的医学,仍旧会回归于实践,而不是医生做全检查就能摆脱责任、医疗资源脱离基层的现状。
至于中医的历史经验,笔者将于下篇文章详细论述。
于本篇内容的结尾,回归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科学思想。
当然问题可以很简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以现代医学理论和传统中医理论,对于医者的要求,可以窥见一二。我们知道,传统中医理论,对患者的观察手段是“望、闻、问、切”,对于医者来说,无论是患者提供的信息,还是通过自身五觉获得的信息,都需要大量的经验作为对照来判断问题。“阴阳五行”没有说的是,作为一套出发点是哲学范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位于科学理论范畴内的思想,只有医者在以阴阳五行作为“主义”结合自身医治经验形成的思想,才可以作为准确医治经验,也就是所谓的“科学思想”。
而现代科学,目的就是提供理论支撑给“工程师”,“工程师”利用这些理论指导“工匠”,就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本就是为了给兵工厂计算大炮弹道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是即使这些“工匠”不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但是通过这个公式,依旧可以得出想要的答案。到今天,笔者所在的行业依旧有配筋表——你连利用直径算面积的过程都不需要。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聪明人”必然是少数人,一两个先驱者无法改变社会,但是当理论可以被不那么聪明的一些人应用时,人的力量就可以被集中起来了,现代社会结构改变的萌芽也因此产生(注:并不是牛顿时代才开始的)。
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对个人经验的要求是一个潜藏的必要条件,比如秦汉之际“里长”等基层官员的选、举,是基于底层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乱,这种制度就如无根之木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共和制,选举制度是让贵族演讲来获得平民支持,哥特人只要能拉票,一样当罗马总督,这种植根于政治哲学(也是古典哲学主要的服务对象)中的思想差异,是中西方古典科学走向异途的关键因素之一。
话题转回到现代中医,受益于今天的医学设备,中医在治疗时了解病情手段的丰富程度远超古代的“望闻问切”,但在辨证、组方时仍旧需要“阴阳五行”“四气五味”这样的传统中医理论来指导。
在配伍方面,有新的经过临床检验的理论替代传统中医理论之前,这些我们今天批判不属于科学理论而属于哲学的理论,就是最科学的,即使在狭义的科学观下,这些哲学理论指导的实践,也经过了临床对照实验的检验,不想承认这些理论是狭义科学的我认为没问题,但至少这个实践过程是科学的。以笔者的观点,在组方、辨证时,传统中医理论是科学的,换句话说,如果今天有医生拿阴阳五行指导自己读CT片(并非指将读片结果与传统中医理论的结论进行对照),这边建议您把医生送进精神病院。
至此,本篇内容的开头,笔者说的普通大众关心的核心问题,也可以回答了:
1、有详尽的病历、体检习惯的人,可以在没有吃过中药的情况下,尝试中药治疗。同时,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多看几家医院都是必须的;以目前中药的价格来看,挂号费相比中药费用可便宜多了,而且在近些年中医相对颓势的情况下,医师水平并不能够保证。
2、对于一些吃西药总解决不了的问题,决定试一试中药的水友,一定要和医生沟通好,制定好治疗方案(例如,吃什么药、吃多久才能好)。
3、由于中医的治疗水平,取决于医师本身,如果你去当地的中医院看病总看不好(笔者的耐心只有两次),建议就不要去头铁了——不是医患沟通水平不行(多出现在三甲医院),就是治疗水平不行(多出现在小医院)。
4、对于真的想要去找小诊所、各种中医“堂”的朋友,此时官方的任何认证、行医执照只能作为参考,你们的判断依据,应该基于当地民众的口碑,多问问这医生适合治什么病。笔者不否认有闲云野鹤藏身其中,但还请将你对医生的信任,建立在对医生疗效的观察上,而不是对“中医”的盲信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