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向香港卖东江水赚钱吗?
“从明天开始逢一三五停水、二四六间歇性供水怎样?斜眉瞪眼的一个个鬼哭狼嚎什么,找死呀?!”这是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笑翻大陆观众的包租婆的台词。不过,它真是反映了上世纪中期之前,香港供水不足的真实景象。
此外,香港电视剧《法网狙击》中也有个情节,男主人公提到说,“东江水是香港人真金白银从内地买来的,而且很贵!”那么,广东卖给香港的东江水,究竟贵了吗?
曾有香港媒体称“新加坡由马来西亚购买原水的价格,只是东江水价的一成”,换言之香港向内地买水比新加坡向马来西亚买水贵10倍。但经研究,从香港本地集水区、东江水及透过海水化淡产生的饮用水单位成本,分别是每立方米4港元、8港元及12港元。目前香港有17个水塘,集水区占香港1/3土地面积,不可能再增加水塘及集水区的面积,因此地下水不是香港可依赖的水资源。此外海水淡化的成本实在太高,每立方米淡水成本比东江水要高4港元,而来自东江的供水日趋稳定。因此,就目前香港可用的水资源而言,东江水仍然较海水化淡更符合经济效益。
我们可以看出,本地集水区饮用水单位成本虽然最低,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香港居民用水,海水淡化成本又远比东江水高。东江水是香港淡水用量的大头,供港五十年从未间断。即使在内地的干旱时期,香港仍然获得保证供水。同时还需要从源头控制供港水水质,优先满足香港用水。每三年的东江水供港水价是结合了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的:一是运作成本,二是人民币和港元的汇率变化,三是粤港两地的物价变动。因而结合这三个因素来看,广东卖给香港的东江水水价显然是合情合理的。既然东江水供港价格是合理的,那么我们接下来看看东深供水工程到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才建立起来的。这里面的运作成本究竟是多少。
香港的降雨量大,但由于地理限制,淡水资源有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香港人口高速增长,生活条件开始改善,市民和工商业用水需求增加,但几乎所有具经济效益的水源,都已经被完全开发。就在这个时期(1963年),香港碰上了百年一遇的大旱,整整一年,全港市民每四天只能获得四个小时的供水,当年家家户户,在狭小的房子里放满了储水的水桶,大街小巷,都摆卖着塑料大水桶和当时香港发明的塑料大水袋。
为长远解决香港的供水困难,粤港两地政府于半个世纪前落实兴建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将淡水从香港北面的东江,经八十多公里的石马河天然河道逆流而上,输往本港边境的木湖抽水站,工程因而相当艰巨。1963年,工程展开,经八级提水,将水位提高46米后,注入雁田水库,再由库尾开挖3公里人工渠道,注水至深圳水库,再由深圳水库直接供应香港。整项工程历时约一年,并于1965年3月1日正式开始输送东江水到香港,解决了本港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仅1965年当年,以“供港水源”著称的东深供水工程就向香港供水150亿加仑(折合6820万立方米),由当时的港英政府向广东省政府支付供水费用。
1963年工程展开,这个工程的特殊之处在于,需将其中一条原本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支流──石马河变成一条人工运河,河水由下游抽回上游,逆流而上。当时这个工程是凿山劈岭、架管搭桥将位于东莞水源地的水位提高了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过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输入香港的。直白点说,就是除了香港离东江最远以外,香港还根本就不在东江流域之内,要让东江水流到香港,不仅要开挖明渠运河,还要让80多公里的河水由下向上倒流,说穿了,这八十多公里的水是用电一级级抽上去的。
香港土地面积仅有1104平方公里,据2014年统计,香港人口为723万。由于缺乏较大河流、湖泊及地下水源,城市供水一向紧张。香港供水目前主要靠三个方面:一是水塘贮水。二是海水淡化。设在九龙的海水淡化厂1977年建成投产,但成本昂贵;三是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供水。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水务署网站资料显示,广东省的东江水是本港目前最主要的单一原水水源。自九十年代后期起,东江每年对港供水量占全港用水总需求量差不多七至八成。在水务署网站水资源“香港全面水资源管理”一栏中显示:香港年食用水量9亿5千1百万立方,食用水供应中有20%—30%是从本地集水区收集的雨水,70%—80%是来自距港80公里的东江。另根据过去30年的纪录,香港本地每年集水量介乎约1亿立方米至3.6亿立方米。
1964年4月22日,双方正式签定协议,同意自1965年3月起,广东省每年向港方出售不少于6820万立方米,售价为每吨人民币1角的自来水。从1965年起至1978年,连续13年,都仅仅收取每吨人民币1角的象征价。值得注意的是,2005-2008年,因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签订的供水合同价格太低,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给粤海提供6.52亿元补贴,勉强弥补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看一组近15年的数据,由图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东江供港水价格每年的升幅为5%-6%。
1964年4月22日,双方正式签定协议,同意自1965年3月起,广东省每年向港方出售不少于6820万立方米,售价为每吨人民币1角的自来水。从1965年起至1978年,连续13年,都仅仅收取每吨人民币1角的象征价。值得注意的是,2005-2008年,因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签订的供水合同价格太低,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给粤海提供6.52亿元补贴,勉强弥补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看一组近15年的数据,由图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东江供港水价格每年的升幅为5%-6%。
香港购买广东东江水资源采用“统包总额方式”,以确保即使在百年一遇的极端干旱情况下,也会可靠和灵活地获供应东江水,以应付香港实际需要。那么,怎么理解协议中的这种“购买方式”呢?《南方都市报》曾在报道中解释道,现行协议采取的“统包总额方式”,即每年供水量上限及水价固定,若然该年雨量多,便可无须用足东江水供水量上限,但价钱却要付足,没用尽的余额水量不能转卖,也不能在第二年水费扣除。对于为何不采用按量付费的方式,2014年11月12日,发展局局长陈茂波的书面答复是,在与粤方磋商未来3年的新供水协议期间,曾与粤方探讨采用“按量付费”方式的建议。由于这方式不会订明每年供水量,而深圳及广东省部分城市对东江水需求殷切,因此粤方认为难以保证香港可获所需的供水量。特别是在旱年,由于香港与广东省有同样的气候环境(包括降雨量模式、温度等),本地集水量与可供分配的东江水量或会一同缩减,粤方或无法因应本港要求提供足够的东江水量,影响香港的供水安全。此外,如采用“按量付费”方式,需厘定单位水价。由于没有明确订明供水量,在厘定单位水价时,粤方可能会加入实际供水量不确定的因素,以确保有合理收入作运作开支及相关投资回报。因此,在“按量付费”方式下,当香港在旱年需要增加输入东江水量时,所支付的款额可能较按现行“统包总额”方式为高。
据2011年一份《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对东江水源污染防治工作调研总结报告》称:2010年,东深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香港的30亿港元,加上供给深圳的8.73亿立方米,供给东莞沿线的4亿立方米,每年经济效益在60亿元以上。
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市桥头镇的东江河畔,南至深圳市与香港交界的深圳河,绵延83公里。为了满足香港和深圳的用水需要,东深供水工程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进行了三次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的工程扩建。从首期工程到第三期扩建,前后16年,耗资20亿人民币。开挖的土石方总量可以筑起一道从深圳到北京10米宽、1米高的道路。供水规模从最初的600多万吨/年增加到17.43亿吨/年。供水总量约200亿吨,其中供香港130多亿吨,占香港淡水供应量的70%以上。1963年,为建成东深供水工程,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从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中国动用1万多人,用11个月完成建设。期间工程的全部设计、施工和费用都由中国政府承担。而第一期扩建工程于1974年开始动工,1978年11月26日完工,主要是按原规划加建7台抽水机及增建中小型水库,工程费用达人民币1,483万元。港府为配合东深工程第一期扩建计划,于1978年再斥资1.17亿元改善东江供水计划,第一部份在木湖兴建一个新蓄水池及抽水站,加强输入广东省原水设备,第二部份是由梧桐河抽水站至船湾淡水湖兴建输水管,增加梧桐河抽水站抽水量。
第二期工程于1979年8月签订《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第二期扩建规划报告》协议后进行,主要是再扩大原工程在马滩、塘厦、竹塘、沙岭、上埔及雁田的抽水站;1981年下半年,香港亦耗资1.5亿,在木湖、大埔头及粉锦公路兴建三座抽水站。1989年11月,开展的第三期扩建工程,维持二期工程的水位不变,扩建东江、司马、马滩、竹塘、沙岭等抽水站及加建塘厦抽水站,将供水量增至17.43亿立方米,最大提水能力约每秒69立方米,其中11亿立方米原水供港,向深圳供水达4.93亿立方米,沿线灌溉用水1.5亿立方米。
1998年,广东省政府建议兴建一条全长83公里封闭管道,自东莞桥头镇直达深圳水库,避免食水沿途受污染,短期内改善水质,预计工程需费47亿元人民币,当中有24亿元由港府免息贷款,分20年摊还。该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按照广东省政府部署动工,由此启动四期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第一期管道长50公里,由东莞太源至深圳雁田水库,工程已于2003年6月正式启用。第四期扩建工程,将实现输水清、污分流,全密封拒污染。国家计委批准投资为49亿元,筹资方案为:香港预付水费25.3亿元,其余由广东省政府筹措。供水工程从起点的东江渠口到终点深圳水库,将水向上提升了46米。建成后将形成一个由泵站、渡槽、隧洞、水库和专用涵管组成的封闭供水系统。
从2006年开始,由前身为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的广东粤海集团,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中拿出人民币1.5亿元,交付上游的江西省寻乌、安远和定南三县,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河源作为广东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地,一直坚持源头控污,2005年至2011年这6年间,否决了400多个总投资650多亿元的工业污染项目。并且河源多年来不断投入巨资保护水源:投资10多亿元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和7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实施封山育林,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的69.7%提到2012年的72.9%;推行环保船等。此外,作为“东江源头第一县”的江西省寻乌县,是年财政收入仅2个多亿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寻乌同样花费巨大代价做了植树造林、河流治理、生态移民等工作,还放弃了一些投资项目,停止了采矿权审批,矿业也停产整顿。另外,广东还成立水质监测中心,严格要求水质标准都严格高于国家二类水。
内地供港用水公司负责人曾表示,即便深圳、东莞缺水,我们也要保证香港每年的额定供水量分毫不少。在内地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有人说,东江水是香港花钱买的。但这里不只是一个可以用钱算账的问题。在长达50多年时间里,东江水沿途有深圳、东莞等城市工业突飞猛进,有河源、惠州等地渴望发展,但大家都千方百计保护着一江清水向港流。沿江当地政府沿着水库修筑十几公里的防护林,对库区实行全封闭管理,武警边防官兵组建30多年来一天两次巡逻,有关部门每天对供港水质进行检测。50多年来,这条生命之水的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优于国家二级水源标准以上。供水工程是香港经济当年获得快速腾飞的最重要补给。
所以东江供水,看似是粤港两地的经济账,其实是不可或缺的民生账。而内地,更是拔到惠港民生的政治账高度来对待。而错位的是,随着社会变迁和两地发展差异,久别缺水之苦的香港社会,开始把眼睛仅仅盯在了经济账目上。实际上供水矛盾如同自由行、“奶粉限购”、“双非赴港”一样,虽然是内地和香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现象,但同样有磨合的阵痛,同样需要比“一国两制”的宏大叙事更为细腻周到的化解手腕与政治智慧。无论是对于需要饮水思源的香港社会,还是有些忿忿不平的内地社会,或许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找到化解东江供水矛盾的具体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