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卡脖子,从哪个时间点造成的?
中国卡脖子,从哪个时间点造成的?
今天跟一个船舶动力专家交流,突然有所感悟。
全球低速船用发动机,基本被德国MAN和瓦锡兰所垄断,二者占据到80%的市场。
这种二冲程发动机,制造看似简单,但其中的调速系统,却是中国发动机的死穴部位。
调速系统,都是电控系统,加上液压执行机构。中国执行机构还可以,但是,弱在电控系统和算法上面。
那么,中国电控系统,是何时被甩出赛道?
今天才发现,全球仪表、装备和传感器,都借助于计算机崛起,将机械航道上转向了电子融合,这是一次浩浩荡荡的大分流。而中国制造主流,则浑然不觉。
上个世纪90年代,正是电子芯片跟执行机构结合的黄金时代。当前船用低速发动机的电子调速器基本就是美国WoorWard所垄断。而美国罗斯蒙特、日本横河的差压压力仪表,则垄断了中国化工行业的仪表。
奄奄一息的仪表商罗斯蒙特,彼时刚刚被艾默生收购,后者发现了电子芯片的大商机,通过数字调节,将罗斯蒙特一举带到全球流量仪表的巅峰位置。
日本制造则是倾巢出动,现在传感器霸主---日本基恩士的仪表,至今电路板仍然是上个世纪的产物,而横扫中国工程机械的日本川崎液压,也是在这个时候崛起。
采用电子芯片+机械的方式,全球制造完成了设备数字化、仪表数字化的惊人转变。日本发明的“机电一体化”这个词,其实是一个时代挂起的彩旗。
彼时,中国大学以及院所已经有所察觉,也有初级化的产品。就在上个世纪末第四代电子调速器刚刚出现,德国MTU公司、美国WOODWARD和日本NABCO公司崭露头角的时候,中国兵器工业部第70研究所也开发了EECS电子调速器,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而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国家机械委兰州电源车辆研究所等都各有斩获。然而,最终都无法商业化。
中国后来走上了集成创新的道路,国产零部件完全没有市场,没有用户。可以说,以传感器、仪表为代表的的中国高端制造,正逢盛世。但是,又被国外产品窝在家门口,可以说生不逢时。中国高端制造,正是在这个时候,被甩出赛道。一是仪器、控制系统被甩下来,二是其中的芯片和传感器,也被同时甩下来。
现在中国各种的卡脖子,都是1995年前后,全球机械制造大分流,中国未能跟随其中所形成的后遗症。
当下,迎战卡脖子是全民皆兵。回味一下二十多年前的制造大分流的滔天大浪,会别有启发。#传感器风云录##供应链攻防战#收起全文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