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通缉18年的阿富汗女子乐队,又要陷入危险了…

  挤满男人的喀布尔机场,从美军飞机上掉落的人,起落架上遇难者的遗骸,发文求助的女导演,街头被刷掉女性面部的广告,逃离的总统,不到10天就被占领的国家……

  这是2021年的阿富汗。

  1995年,塔利班势力在阿富汗悄然崛起后,阿富汗的女性便更无自由和地位可言,必须从头到脚都裹着面纱,连眼睛也不能露出来,并且不允许受教育和工作。

  在当时的阿富汗,禁止一切形式的音乐。

  2001年,塔利班终于倒台了,阿富汗的音乐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女性也有了些许自由,而10年后的今天,塔利班又回来了,女性和音乐该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我从这个阿富汗的女子乐队身上,看到了一些希望。

500

  在战争中歌唱

  在这样毫无人性的残酷环境下,诞生了一个叫The Burka Band的女子摇滚乐队,这也是阿富汗有史以来第一个独立女子乐队。

500

  *Burka的意思就是中东女性平时所穿的那种蒙面罩袍,是一种极其压抑人性,奴役女性的服装。

500

  这只女子乐队给自己起名Burka band,其实是一种讽刺,她们乐队最有名的一首歌就叫“No Burka”。

  Burka band这种公开“造反”塔利班的女子乐队在当时的阿富汗是非常危险的,但凡暴漏就有可能被武装分子当场开枪打死。

  塔利班甚至曾扬言:如果抓到乐队的成员,就要在喀布尔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当着3万人的面对她们公开施以极刑

500

  全世界只有10个人知道她们的真实身份,连歌迷和阿富汗政府都不知道。

  2003年,她们刚录完第一首歌不久后,有两名音乐人在她们的晚会上直接被阿富汗的极端分子开枪打死。

  为了生命安全,她们的歌曲在德国发行,而后迅速火遍了网络。很多网友留言为她们组织乐队,反抗压迫的勇气点赞,同时也提醒她们注意安全。

500

  “来自俄罗斯的问候。佩服你们的勇气。”

500

  “请不要被抓住并且坚持斗争,勇敢的女孩们”

500

  “来自中国的问候”

  后来随着塔利班的失势,阿富汗的女性虽然被允许可以只带头巾,不穿burka,但由于阿富汗的极端保守已经根深蒂固,依旧有很多妇女不敢脱掉罩袍。

500

  如今距离Burka band发表第一支单曲已过去将近18年,这也意味着她们被恐怖组织通缉了18年。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但以什么方式不知道。我们是阿富汗唯一一支女性摇滚乐队,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支。”

  就在五个月前,她们发布了一首新单曲《I Care For You》,并上传了视频。

视频连接请戳

  她们用音乐勇敢反抗了18年,我衷心希望The Burka Band乐队罩袍后的真容永远不为人知。

  就让原本是枷锁的罩袍,成为她们的盔甲吧。

500

  为了反战而唱

  当人类文明和战争碰撞的时候,音乐从来不会缺席,有人在战乱中勇敢歌唱,就有人为了反抗战争而发声。

  1)《Zombie》

  1994年,小红莓乐队发布了一首反战歌曲《Zombie》,这首歌背后是一起悲剧。

  1993年3月20日,爱尔兰共和军在英国沃灵顿市中心引爆炸弹,两个小孩死亡,数十人受伤。

  小红莓乐队的主唱桃乐丝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歌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作为爱尔兰人,她不愿意被爱尔兰共和军代表,但同时,她又为他们造成的伤害而痛苦。

  歌词中写道:你亲眼所见,他们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家人……当暴行引致死一般的沉寂,我们全都是罪魁祸首……

500

  桃乐丝表示,《Zombie》其实是一首充满人性的歌,她的创作动机并不是去站队,或者去指责任何组织,她关心的是无辜的人们正在受到伤害。

  2)《Blowing in The Wind》

  这首歌是美国民谣史上最重要的民谣之一,作者是曾获得诺贝尔奖的鲍勃·迪伦。

  《Blowing in The Wind》创作于越战时期的美国,也曾在电影《阿甘正传》中出现过。

  1962年,美国在越战中的形势并不乐观,但政府却依旧将更多士兵送入越南,眼看着自己的同胞怀着一腔热血加入一场不必要的战争,并为此断送生命,鲍勃·迪伦写下了这首歌。

  歌词并未有愤怒抑或是痛苦的激烈描述,但一次又一次的反问让人感受到了他心中的悲悯。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个人有多少耳朵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见身后人的哭泣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这答案飘扬在风中

  20多岁的鲍勃·迪伦用音乐呼吁着:不要再对世间的苦难视而不见,不要再让无辜的人们丧生在战火中

  1973年,他还写下了另一首反战歌曲《knocking on heaven's door》,枪花、艾薇儿等著名歌手都曾演唱过。

  这首歌出自1973年上映的美国西部片《比利小子》,在电影中,它是对人性的一次探索——

  有人为了正义和法律去杀戮,有人被生活逼迫着去杀戮,有人天生喜欢杀戮,而杀戮本就不该存在。

  3)《Give Peace a Chance》

  1969年6月1号日,约翰·列侬在蒙特利尔的伊丽莎白女王酒店用简单的设备录制了这首歌。

  他是一个坚定的反越战主义者,和小野洋子参加了著名的“为和平而卧床”的行为艺术,他们穿睡衣在床上躺了7天。呼吁大家“武力不会对和平有任何帮助,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躺在床上一星期而获得和平,在寻求和平的各种方法中这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

500

  在床上他们创作了这首反战歌曲。

  很快地,这首歌成为了反越战运动的圣歌,1969年10月15日(the Vietnam Moratorium Day)在华盛顿被50万示威者歌唱,领唱者是著名的民歌手Pete Seeger。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首歌的旋律很简单,简单到只要听三遍就能跟着唱了,但很显然,它并非一首“简单”的歌。

  这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4)《Take The Power Back》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暴力反抗机器)乐队这首歌,甚至于这张同名专辑,都表达了极其强烈的反战思想。

  歌词非常激烈且直白,政治色彩极强,这也是这个乐队的特色之一。

500

  这张唱片封面更是令人震惊,来自一张“越战”期间西贡街头一名因反对南越政府而自焚的僧人(释广德)照片。

500

  这张专辑的录音水准极高,而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娱乐范畴。

  事实上,反战的歌曲还有很多,Green Day的主场比利·乔·阿姆斯特朗创作的《21 Guns》就是想要阐明一种爱国、反战的主题。

  黑眼豆豆也有一首著名反战歌曲——《Where is the love》,歌词写道“发动一场战争,原因却不清不楚,真相被隐藏,被掩盖”,看得出,他们对于发起战争的种种借口非常厌恶。

  白狮乐队的这首《when the children cry》则是相对柔和的反战歌曲,仅用原声吉他伴奏,歌唱着爱与和平。

  除了国外这些歌曲,我们国内也有一首让人“意想不到”的抗日歌曲——《恭喜恭喜》。

  这首被大家唱过无数次的贺年金曲,其实是为了庆贺抗日战争胜利,漫长的战争结束后,我们终于有机会去期待美好的明天。

  于是,这首歌就诞生了。

500

  不要停止歌唱

  战争的本质是当一个社会无法运行内部生产关系秩序,解决自我内需时,国家机器向外输出负载的一种行为,而音乐是人们心中无以言表的情绪向外输出的一个途径。

  当音乐出现在抗争的现场时,不管是旋律动人还是歌词深刻,都能把民众的凝聚起来,成为人们心中一面无形的旗帜。

  就像阿富汗的Burka乐队,她们的出现就已经是一种希望,让绝望的人们看到这个国家还有人在反抗,有人在发声。

  而那些反战的歌曲不光是反对战争,也是反思战争。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无法身临其境地共情战争中的悲惨场面,但也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愤怒、痛苦、绝望和对于和平的渴求,并意识到——和平来之不易且弥足珍贵。

  这正是这些作品存在的意义。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