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公门方知其中艰辛
这一段其实是写完以下几段之后的结果,实属我把现在的工作当作对待母校的感情来看,也即我自己可以说她千般万般不好,也不愿让别人说她一句不是。
入公门方知其中艰辛。
1基层的工作不被关注
千头线穿入一根针,这是基层的现状。刚刚过去的7月过得很长,因为31天每天都上班——创建来了,晴天加班,汛期来了,雨天加班。我以为8月了就会好些,可现在疫情又紧张起来,那就继续加班。
然而就是这种已经成为基层干部日常的工作模式,每每发生总不被公门外所知,宣发的文案、动人的事迹都被困在了门里,大家进行着自我感动或自嘲,一些门外人看到了,还会阴阳怪气冷嘲热讽。
基层政府只有做到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才算基本合格,干部干死在岗位上才会被更高一级领导看到、才会被更多一些老百姓看到。
我也想多多从新闻上看到在险情来临之际,对我们基层干部冲锋一线的赞扬,而不是认为做这些工作就是理所应当,即便不如像对人民子弟兵、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那样旗帜鲜明且不掺杂一丝质疑地称道也好。
2上级部门存在的意义
上级部门将工作一级一级传导下来,可是权责就在这过程中变得有些模糊了,解释权只掌握在安排工作的一方手里,基层职责是执行就好,这导致基层处于被无限压缩话语权而面临“两肋插刀”的窘境——上级部门的朝令夕改和考虑不周,执行到底,结果是基层左肋被群众插一刀,右肋被上级部门插一刀,不一定刀刀见血但真的刀刀都疼。
每次一遇有险情,基层反应最为强烈,这里的强烈最直观是投入的人力,全体基层干部取消假期,全员在岗。而险情发生的前中后三段时间里,前,须有充足的预案准备,中,须有快速妥善的反应处置,后,须有完备的整理总结,否则轻为渎职不力,重将撤职追责。
身兼数职的基层干部有些分身乏术了,多项工作一股脑涌来时,孰后就有可能收到督办;身兼数职的基层干部也有些心灰意冷了,某些遇事选择性担责的上级部门,既不指导更不插手,把球重新踢回基层怀里,再接着不停地指责催问为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要是基层都能解决,要你何用来哉?
千年前的圣贤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旨在评议分配制度,但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都是在为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只是大家分工有所不同而已,我相信内部的纠结和痛苦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必由之路,愿我此时的抱怨能在不远的彼时解决,我想不只是以见证者的身份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