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是《西游记》前传?

500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常被网友们同时提起,议论某某某是某某某的前身,甚至派生出一些争论:比如孙悟空到了封神中是个什么水平,能打过谁谁谁?事实上,《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间根本没半毛钱的关系,更谈不上谁是前传谁是后传,甚至连所谓的同人小说都算不上。

《西游记》成书早于《封神演义》,一直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思想性、文学性等等,都不是《封神演义》能够望项背的,《西游记》表面上看是一本宣扬“佛法无边”的书,其实上仔细看后,你会发现它其中讽刺社会现象的地方非常多,有一定的社会现实,并非简单的神怪小说,比如其中谈到如来去某人家讲经,要求用金砖铺满庭院,一旦做不到就要惩罚信众,让别人后代子孙“无钱使用”,比如西天藏经阁的阿傩、迦叶,收不到贿赂,就把无字经胡乱给了唐僧师徒……这些,难道不是对社会现象的辛辣讽刺?再则,《西游记》中俚语、诗歌等文字处处出彩,场景描写、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其文学性也不是近于流水账的《封神演义》可比的。可以这么说,西游记中不管是人是妖,都具备着鲜明的“人性”,白骨精可以形容狠辣而又狡猾多变的坏人,唐僧可以形容不明是非的老好人,猪八戒、沙僧……等等,哪个不是如此?就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也不那么英明神武;观音呢?在孙悟空嘴里,成了惫懒的“该她一世无夫”的老女人形象。

而反观《封神演义》呢,里面有几个角色你觉得是合理的,是有人性的?唯一比较出彩的角色妲己,也完全没有理由地为坏而坏,其他的角色呢,都一幅泥塑菩萨的样子,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无人性”,看完之后,也许你能记得那些奇形怪状的法宝,却基本不会觉得有几个角色的形象丰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封神演义》作者想象力不错,只是当时中国没所谓的科幻小说,要不许仲琳老先生去写科幻小说一定是一把好手,你看其中的杨任,被挖了双眼,吃了仙果后,眼眶中长出两只手,手心各一只眼睛,转来转去,可以上观天下视地,这可不是现代雷达的雏形么?你再看其中的打将鞭、打神鞭……按身份打人,从来不差分毫,这不是现在都还在传说中的基因武器么?

事实上,中国一直没有比较成系统的神话体系传说,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从古就不是一个神权国家,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其实也有过激烈的争斗,但由于王权始终强于神权,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两教之争,尽管有时候也比较激烈,但从来没有过如西方那样的宗教战争,历来是“文斗”而非“武斗”,文斗如何斗呢?最好的办法是劝化皇帝,但因为“治国安邦”的儒教的存在,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人物,于是佛道两教就主要把方向放在争取信中上,但勤劳的中国人不太愿意相信来世,那单纯靠教义也就难以“度化”更多的人了,实在没办法,那只能讲故事了,反正故事大家都爱听,听多了至少知名度也就广了,于是佛道两教都开始挖空心思讲故事,讲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这么一来,当然出现了这神仙忽而似乎是道教忽而又似乎成了佛教人物的情况,比如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于是佛教就说他死后成了护教伽蓝神,而道教则给了他“关圣帝君”的封号……如此一来,把《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人物混搭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举个简单例子。有人根据兵器、技能来考究,非说《封神演义》中的袁洪是孙悟空的前世,可你就没看到吗?《封神演义》里明明白白里写着,袁洪是梅山的白猿,跟姜子牙对抗的,正视梅山的七个妖精。《西游记》里同样明明白白说了,二郎神杨戬带着他收服的梅山七怪大战孙悟空……如说袁洪是孙悟空前世,自己的前世跑来战自己的后世,你确定这不是时空穿梭小说?再如杨戬,《封神演义》里说他是玉虚宫三代弟子;《西游记》里孙悟空对杨戬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与杨君,生下一子,曾使斧头劈山救母的,就是你么?如果要说二者就是同一人,那么问题来了,在《封神演义》中,玉帝是谁呢?你看看,明显两个出身来历都不同的神,因为名字相同,就完全被混为一谈,还非要认为他是从封神里一直修炼到西游里,有这个道理么?这就跟西方的上帝和东方的女娲,因为都造了人,就能认为是一个人吗?

岂有是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