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托鲁奇,传奇不止于《末代皇帝》

那些长存的影像资料,每部作品、每幅肖像,都深刻地印记着贝托鲁奇在世界的痕迹。这个意义上而言,他终归是上帝夺不走的人。

500

图:视觉中国

上帝偏爱天才,即使已然临近2018年的尾声,它依然没有放缓带走人间烟火的步伐。

就在前天,11月26日,罹患癌症的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在其罗马的寓所离世,享年77岁。

作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数十年的艺术生涯无疑是贝托鲁奇留给世界最深的印记。消息传出翌日,演员陈冲在微博上回忆了他们之间难忘的合作经历,“《末代皇帝》的制作像是一场八个月的婚礼,庞大热闹而混乱,而我做了八个月的新娘,每天等待着贝托鲁奇将盖头掀开,又一次爱上我。”

500

《末代皇帝》剧照

关于这位外国导演,《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必定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出影片,陈冲在其中饰演的,便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嫡妻——皇后婉容。

500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镜头下的婉容——陈冲回忆:“他望着你的眼光让你把你的最好、最美一切给他。他在喊停的时候那一声 “Bellissima!”总是给我莫大的幸福感,因为我知道他有高贵的审美观。”

紫禁城守卫森严,贝托鲁奇却带着他的好奇心神奇地闯进来了。上世纪80年代,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溥仪写就了回忆录《我的前半生》,这本被命运附着出传奇色彩的自传,很快吸引到远在意大利的贝托鲁奇的注意。

他对这个古老国度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古城的一砖一瓦,都极具魅力。不久后,他的团队破格获得了政府批准,《末代皇帝》成为首部允许在故宫进行拍摄的电影。虽然影片以英文发音,但这位此前几乎与中国毫无关联的外国人,却拍出了后世传颂的大清帝国余晖。

《末代皇帝》国际版宣传片

光影、色彩、角度,都是贝托鲁奇手中娴熟的魔术,操纵自如。

比如,影片的最初灯光是灰暗浑浊的,彰显年幼的溥仪懵懂继位时宫中气氛的沉闷;光影的逐渐变化源于外籍老师庄士敦的到来,他不仅带来了西方的知识,还有前卫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溥仪的内心逐渐有了渴望,他希望走出紫禁城,看看外面的世界,影片的氛围渐趋明亮和更有生机,色调由此转黄;不过最后溥仪发现挣扎无望,当他转为投靠日本人的时候,色调变为了冰冷的蓝色,早已昭示了主角未来的下场。

500

《末代皇帝》中,贝托鲁奇很擅长运用光线来渲染想要表达的电影主题。

同时,牢笼和门的意象被反复运用,这说明在讲述王朝的故事以外,导演落笔更重在溥仪的内心——这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无人知晓的一面。他的挣扎和缥缈,在偌大的故宫里其实本就无足轻重。他总是见证着大门的开合,没有权利选择过进还是出的机会,这是贯穿溥仪一生的桎梏。

500

这部史诗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帮助贝托鲁奇登上了职业的巅峰,更是他某种创作理念的佐证:“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他醉心其中,并且获得某种逻辑上的自洽,“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

500

其实在此之前,贝托鲁奇已经酿就了相当的名气。而他的成长经历和艺术天赋,很大程度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1941年3月16日,他出生在意大利的北部城市帕尔马,是家里的长子。父亲阿提里奥·贝托鲁奇非等闲之辈,是闻名的诗人、作家和影评人,与著名导演帕索里尼是好友。

耳濡目染之下,贝纳尔多·贝托鲁奇15岁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写作,在罗马大学文学专业学习期间,贝托鲁奇很快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诗人,但由于他强烈感受到,自己在诗歌上的造诣始终无法超越父亲,最终决定放弃这条道路,开始尝试通过制作短片涉足电影领域。

21岁时,他已经开始执导自己的处女作《死神》,讲述一个妓女杀人的故事,情节利用了倒叙法进行拼合,倒叙的叙事策略成为了贝托鲁奇后期熟练的拍摄技巧,在其电影中经常能看到。

500

贝托鲁奇首部电影《死神》海报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贝托鲁奇的创作风格深受法国新浪潮运动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这种强调对电影拍摄采取个人切入点的方法主义,影响了一批艺术家。贝托鲁奇在68岁的年纪曾经表示,“戈达尔(新浪潮代表人物)是我真正的精神领袖”。

因此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他在《末代皇帝》里呈现的场景,因为那是一部剧情冗长、没有强烈戏剧冲突的影片,却正象征着贝托鲁奇本人个性化的影像风格和诗意美学。

500

贝托鲁奇与陈冲

政治与性,或者说革命与情爱,是另一个紧紧围绕在其作品核心的特点,也是他本人毫不避讳的鲜明个性。有人如此评价他:“贝托鲁奇的特别之处在于,他首先是个诗人,是一个梦想家”,更重要的是,“他的镜头不是用来遮掩而是挖掘”。他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吝啬于以大尺度的场面挑战着观众的伦理底线。这仿佛是他的宣言:来吧,这就是我的电影王国和伊甸园。

一如那部被反复谈论的经典贝托鲁奇作品《戏梦巴黎》(The Dreamers)。电影里三位年轻人无所顾忌,他们因为父母外游,得以成天沉溺在房间里,炽热地辩论着“思想”和“主义”的问题,疯狂地猜测电影名称,互相发生着貌合神离的关系,精神和肉体上获得极大解放。

直到这些混乱的行迹被父母发现。女主角羞愧难当,意欲自杀,却被街上一块掷上来的石头惊醒,那是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浪潮,他们转而投入到队伍里去,电影在此戛然而止。

500

《戏梦巴黎》剧照

这是1968年发生在巴黎的学生运动的历史投射,在那段三人躲在房子里不问世事的日子,分明只是一场导演脑海里虚无的幻想,一个沉浸在电影与爱的日子。所以这部戏也有另一个译名,那就是被直译为《梦想家》,含义可见一斑。在青春的外壳下,不断闪现着这些年轻人的焦灼和迷茫,贝托鲁奇擅长将观众拖进他所营造的浓郁又沉重的氛围里,久久不让抽离。

500

《戏梦巴黎》剧照

那种镜头所传达的压抑、闷热和焦灼,是在其多部电影里直接传递给人的感受,他给观影者不断抛去问题和疑惑,让我们在揣测中获取对于人生新的体验。

这样的别具一格,自然不乏有称贝托鲁奇为“妖才”的声音,毕竟那些直接的赤裸画面溢出屏幕,人物内心的私密情感不断探射,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场未知的冒险。他本人曾经如此诠释,同时是他对于电影最直接的理解和感受:“我觉得每个人都对电影有非常私人的情感,进入到那种特别的灯光下,我们就像一起进入了同一个梦境,这是我觉得电影最美妙的地方。”

纵观这位伟大导演的一生,等身的奖项早已诉说了他辉煌的过往。凭借《末代皇帝》的出色表现,他在1988年包揽了涵盖最佳导演奖在内的九项奥斯卡大奖,在走上颁奖台时,背景音乐播放的还是带有中国风情的配乐。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为其颁发终身成就奖。2011年他更获颁荣誉金棕榈终身成就奖。

500

1988年,《末代皇帝》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配乐9项大奖。这是贝托鲁奇第一次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至今,贝托鲁奇仍然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奥斯卡奖的意大利导演。

进入千禧年,贝托鲁奇的产出已经不多,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伤病的困扰。2003年,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手术造成的后遗症,此后多年他都需要依靠轮椅活动,这大大限制了其创作的空间。事实上,在2003年推出《戏梦巴黎》后,他只再执掌过一部影片。

也正是因为大胆、冒险的风格,贝导是在争议声中度过他的晚年的。这源于2007年的一桩被发酵的新闻,其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女主角施耐德当时对媒体称,片中的情色镜头有部分被在事前被刻意隐瞒了,让她感觉受到了侵犯。六年后,贝托鲁奇谈到此事并没有否认,他的理由是,这是电影艺术的需要。

长期天马行空,在艺术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让他难免遭受争议,这些多大程度上困扰着贝托鲁奇,我们无法得知。在网络上,曾经流行着这样一句他的名言,“没有爱,只有爱存在的证据”。爱如何去理解?只能从仅存的证据中去体会这种感觉。

天才的离世,带来了无尽的遗憾——我们不再有机会目睹贝托鲁奇更多的作品。但那些长存的影像资料,每部作品,每幅肖像,都深刻地印记着他在世界的痕迹。

这个意义上而言,他终归是上帝夺不走的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