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年代政治运动对军工生产的干扰,信手拈来比较为人熟知的几个
【本文来自《9.2到9.4,谁把它捧上国片头把交椅》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奔放的雨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非得强调炮弹哑火是批林批孔时造的,原来是那个时代的的政治正确。军工人对此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抹黑。
这是李存葆原著中的情节,作为小说人物的同龄人,他肯定比你更了解那个时代。
特殊年代政治运动对军工生产的干扰,信手拈来比较为人熟知的几个:
1.拟作为56式半自动步枪换代产品的63式步枪采用所谓“步冲合一”的设计理念,原始设计较为合理,且得到部队的认可,谁知特殊年代政治挂帅,量产时片面强调生量而忽视质量,导致各种质量问题频出,部队被迫退货,因此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部队仍然装备着56式半自动步枪,在班排级火力密度上比越军至少落后了一代;
2.中国航空工业脱离苏联“米格贴”的第一次尝试---歼-8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于1964年启动,但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当时的总师顾诵芬甚至被中断研制工作而被关入了“牛棚”,导致研制工作被人为拖延,直到1979年末这型战斗机才定型,研制工作长达20年,而此时相对其潜在作战对象,这种开始研制时技术指标还算先进的战斗机已经彻底过时,被迫在定型不久又开始大幅度改进;
3.歼-6的对地攻击改进版--强-5在特殊时期的研制工作也非常艰难,甚至一度下马,全赖总师陆孝彭的坚持不懈,这个型号才得以保留并发展起来,80年代末还曾有一部电视剧曾经专门讲述这种飞机(剧中称为“雄鹰4号”,简称“雄4”)在那段历史时期曲折的研制经历,现在这部电视剧已经找不到了;
4.人民空军最长寿的机型--歼-6的生产在那段时间里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引进苏联的部分技术尚未吃透就武断量产,导致量产机质量问题频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坠机事故;
5.69式主战坦克研制启动于1963年,由于政治风波的干扰,研发时间人为拉长,直到1974年才设计定型,研制时间长达10年。但由于特殊年代特有的质量问题,坦克下发部队后风评极差,新型100毫米口径滑膛炮连配用的射表都没有,导致部队接装后根本无所适从,甚至愤怒的喊出了“还我59式”的口号,本世纪初的军事刊物上一些当年参与过接装的老兵谈到这里仍然痛心疾首....
这还仅仅是目前从文献上能查到的个例.....
《高山下的花环》是军旅作家李存葆于1980年,也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刚刚结束的翌年写就的现实主义中篇小说。对今天已经对那场战争印象模糊的我们而言,写作《高山》时,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年轻战友们的身影才刚刚从李存葆的眼前离去,甚至南疆的炮火此时还尚未停息。
作为小说中平民英雄的同龄人,李存葆肯定比今天的我们更加熟悉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以对这种带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不要以现代人的视角和价值观念轻易臧否,这并不能显得评论者的道德水准更加高尚,反而显其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