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开始,看看15式轻坦的需求是啥

其实有关于解放军的15式新轻坦,不少大佬早在新轻坦在方案对比和原型车试验,以及最早一批试生产型的时候就对这款在当代国际装备装备界“别无分号”的装备的型号做了相当详细的介绍和“解密”。所以留言里不少人提到要施佬胡诌一番15式轻型坦克的时候,施佬其实多少有点懵——不是已经有好多大佬介绍过了么?施佬还有什么可说的?

500

▲ 虽然这些个模型做的是真粗糙……但是官方模型再槽再丑……那也是官方的啊!

嘛……既然大家鼓励施佬水,施佬不如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好了。虽然预期不了说到底要讲几篇才能够,那就不妨写到哪里算哪里好了。

500

▲ 怎么有一种跑火车的感觉……

在讨论15式轻坦的话题之前,施佬其实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轻坦”这件装备的在不同国家和时代的定义。毕竟15式轻坦的这种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解放军对于“轻型坦克”本身的定义。

500

▲ 都是轻型坦克,大家的定义其实是不一样的

在二战结束之前,所谓的轻型坦克在多数时候主要就是指“重量比较轻”的坦克类型。在那个时代,轻重量意味着较低的技术难度、较好的机动性能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和生产性能。所以像维克斯6t这种各种指标兼顾地还好的坦克在两次大战期间会成为热门的外贸车辆,日本军部也曾在上世纪30年代说出“把装甲厚度削减一半就能多造一倍的坦克”这样如今看来是笑话的结论。

500

▲ 维克斯6t这种装备中规中矩,于是成了很多国家坦克工业的起点(或者终点)

在二战进程中,其实不同国家的坦克发展路线和思维逻辑就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在装甲部队的核心——中型坦克上可能还没那么明显,但在轻型坦克这种二战中后期就有那么点边缘化的装备类型差距就得到体现了。

500

▲ 1930年代的时候,哪个国家都是以轻型坦克为主力的

苏联作为欧洲主战场的反法西斯主力,在国内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中型坦克毫无疑问是其研制生产的核心,所有会影响T-34系列量产而又不那么重要的东西这时候都要“靠边站”,轻型坦克就是这么一类装备。苏军的轻型坦克在二战前的发展方向是“轻量化的中型坦克”,而在二战初期的苏联轻型坦克,则成了大型坦克厂东迁之际“容易生产凑数的坦克”,所以到T-34生产恢复之后,用来“凑数”的轻型坦克就不那么必要了,有那个产能造底盘我做个突击炮不好嘛!

500

▲ T-70作为苏联战时轻型坦克的主力,在T-34产量增加之后就失去了大多数的价值

德国的思路和苏联类似,轻型坦克作为坦克的价值从战争开始就一直在缩水,在中型坦克批量装备之后,轻型坦克要么改自行反坦克炮要么做侦察车去了,后期德国虽然一直有可以生产轻型坦克的产能,但迫于反坦克的压力,这种产能全部被投入到了坦克歼击车的生产上,轻型坦克本身也是个“别捣乱”的东西。

500

▲ 追猎者性能有限,但是很萌的!

美国则是国力过于强盛加上国内未遭受破坏,因此在研发和制造坦克的时候虽然也有所谓的“优先度”什么的排序,但轻型坦克作为美军装备里“必要”的类别却贯穿了整个大战。相比重量更大的中型坦克,轻型坦克对美军的优点并不在于生产性(老子那么富裕怕什么),而在于相对轻巧和高机动带来的灵活性,这也是美军在各类侦察部队大量装备轻型坦克以及轻型坦克底盘的其他车辆的原因。当然,在基础设计较差也不适合重装备机动,对手装甲力量也很菜鸡的亚洲战场上,美军倒是也有不少轻型坦克的装甲部队。

500

▲ 虽然主要在侦察部队……但是侦察部队也要装甲啊!

英国在二战中研制的代表性轻型坦克就只有空降坦克了(类似型号美国也研制过),这类装备属于功能极具针对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实现空运,至于战斗性能,总比没有来的强。至于日本意大利这样在战争末期才造出像样中型坦克的国家,轻型坦克就是主战坦克,没有别的想法。

500

▲ 空降坦克作为一种功能性很强的坦克,也许算不上是真·坦克

战后的轻型坦克发展中,虽然这几种发展思路都还存在,但各国的思路逐渐统一起来。多数大国都选择将轻型坦克作为机动性较强的轻装甲单位,作为侦察部队的火力支柱。而在另外一些国家,轻型坦克则被作为一种低成本/轻量化主战坦克装备部队;当然除此之外,类似水陆坦克、空降坦克这类功能性很强的坦克,虽然在分类上不再强调其轻型的属性,但是在吨位上,却又是属于轻型坦克的类别之中。

500

▲ 当年很多国家都把AMX-13当做主战轻型坦克……比如新加坡

在这之中,解放军对于轻坦的观点,长期以来属于“另外”的那些国家,也就是在仿制58式坦克的同时,研制和批量装备了62式轻型坦克。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成本、条件和作战需求三大块。毕竟解放军一方面需要保持一支200万以上的常备军部队,一边还是一个刚刚开始进行全面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加上大面积的南方水网地区基础设施也不利于中型坦克机动,62式这样一种难度不大的轻型坦克设计就显得颇为实用了。

500

▲ 所以后来62式也援助给了不少中南半岛国家

考虑到国民党反动派当时的装甲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太大优势,62式在对抗M41等轻型坦克的时候也不吃亏,虽然隔着海峡两岸的装甲力量竞争在技术上远低于欧洲平原,但这种以轻型坦克作为主战装备的情况却在南方生根发芽。

500

▲ 又到了华克猛犬战车出场了!

此后几十年,虽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和军事工业水平的提高,新型号的主战坦克从80年代开始就不断出现,但是在轻型坦克领域,去除“二四会战”前后研发的一些未量产型号外,有据可考的,就只有世纪之交的那一小批使用63A坦克炮塔的62改进型坦克,而且也没有下文。等于说,在15式轻坦立项研制之前,我军的轻型坦克装备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62式。

500

▲ 虽然就这么仨,红龙里可是正儿八经的好车啊!

当然,这一时期随着南方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我军保障能力的提升,保障59系列乃至88系列中型坦克的条件也确实具备,20吨级轻型坦克不再有继续装备的必要,但随着解放军新一代主战坦克的战斗全重提升至55吨级别,南方客观的自然条件仍然会对更加沉重的装备的使用提出挑战。

500

▲ 这……其实就是个普通62,外壳套的比较好看

当然,这种挑战在南方主力装甲部队大量换装96/96A系列主战坦克的时候的还不算突出,而当解放军新一代主战坦克全面换装的时候, 这个问题可能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了。

500

▲ 55吨的坦克在南方,可能就没那么舒服了

除此之外,在高原地区的装甲部队运用,也是长期以来我军装甲部队的一个盲点。对于解放军来说,要做到武器装备的全疆域投送和使用是正常的要求,但在过去几十年里,装甲部队在高原的运用都很难算是有效。无论是1990年充满艰辛的装甲车辆进藏试验,还是随后解放军坦克装甲车辆在西藏地区不尽如人意的装备运用,都很直白地展现了主战坦克在高海拔地区的作战使用的困难之处。改善乃至解决坦克装甲车辆的高原使用表现,对于我军的新型坦克来说,毫无疑问也是一项重要的目标。

500

▲ 高原那真是难上啊……能上的都不是一般人

在这样的需求和思路之下,解放军研制15式轻坦的由来和目标也就不难理解了,而15式轻坦的许多的性能指标以及设计,也都围绕着解放军的这一系列需求展开。

  - 欢迎关注 - 

微博|@天真卖萌Bernard

微信|胡诌施佬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