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疫苗的副反应?

接上篇《应对新冠病毒感染挑战:疫苗(上)

必须再强调:先后关系≠因果关系。

这点对于疫苗接种尤为重要。通常看似健康者去接种疫苗,但后续各种疾病发作,或者猝死。普通人很容易把这样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等同于因果关系。

中国台湾省最近接连爆出接种疫苗后死亡案例。虽然数量众多,但难以确定跟疫苗是否存在关联。因为台湾省优先接种的是老年人,而老年人本身就有各种基础疾病,甚至无基础疾病下的猝死风险也偏高。

有人拿接种疫苗后病死人数比率跟国外做对比;认为台湾的疫苗接种后死亡率偏高。但这里没有校正年龄这一因素。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报道就抗拒接种疫苗。这是显然没思考过不接种疫苗的后果;也没有真正去了解,这些所谓的死亡是否真的跟疫苗有关。

目前比较确定的跟疫苗有关的副反应有:

1,注射部位:疼痛,但也有红肿、瘙痒;

2,全身反应:发热、怕冷,疲劳、头痛和肌痛;

3,其他:淋巴结肿大、心肌炎/心包炎、吉兰-巴利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等

500

一,mRNA疫苗的副反应

1,BNT疫苗

BNT疫苗在美国的数据提示:第一次注射后17%~29%有全身反应;而第二次注射则为37%~48%;全身副反应在12岁~15岁人群更为常见,可高达32%~66%。而65岁以上的副反应要相对少见,但也可以算常见 [1]。

对照研究里,BNT疫苗接种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约为每100万剂5次 [2]。美国在使用到第1000万剂BNT疫苗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告了50次过敏反应;这反映出比最初估计的风险更低 [3]。

在III期试验中发现了罕见的周围性面瘫(即贝尔麻痹):疫苗接种者4例,安慰剂接种者0例[4];然而,该比率并未超过一般人群中的本底比率(每年每10万人中有15至30个病例),而且疫苗接种后监测尚未发现疫苗接种与贝尔麻痹之间的关联[2]。

截至2021年4月12日,美国使用了9800万剂量BNT疫苗,但还未报道过后中心静脉窦血栓形成伴血小板减少的报告 [5]。

2,Moderna疫苗

Moderna疫苗在美国的数据提示:第一次注射后21%~33%有全身反应;而第二次注射则为51%~60% [1]。

Moderna疫苗疫苗的过敏反应是每100万剂2.8次 [2]。这些过敏反应的86%发生在有过敏症的人群中,90%发生在30分钟内。

有报道接种疫苗后出现周围性面瘫(即贝尔麻痹)。对照研究里,疫苗组3例,安慰剂组1例。然而,这一比率并未超过一般人群的本底比率(每年每10万人中有15~30例病例),而且疫苗接种后监测尚未发现疫苗接种与贝尔麻痹之间的关联[2]。在疫苗后监测中未发现其他与疫苗相关的主要不良事件[6]

目前确定BNT疫苗、Moderna疫苗可引发全身淋巴结肿大。莫德纳Moderna疫苗第一剂后中有11.6%人存在淋巴肿大的问题,而在第二剂后比例上升到16%。通常,肿大的淋巴结节会在4-10周内逐渐减小或消失。有意思的是,该副反应主要发生在女性,甚至有女性因此而报道需要增加胸围尺码。

截至2021年6月29日,美国报告了一例接受Moderna疫苗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中心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但因为目前只报道了一例,很难确定这种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纯属巧合[7];至少目前可以肯定,这很罕见。

3,关于心包炎、心肌炎

目前较为肯定的是,已有的两个mRNA疫苗(BNT、Moderna疫苗)都很轻微地增加了心肌炎和心包炎风险。该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男性青少年和年轻人中[8、9],大约四分之三的病例发生在男性。

比如,美国使用强生疫苗的人群里,还没有类似的病例报告。然而,考虑到心肌炎和心包炎病例的罕见性和轻微性,mRNA疫苗的益处大大超过了小的风险增加[9]。

截止2021年6月11日,美国的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反馈的结果是[9]:

接种一剂mRNA疫苗后有267例心肌炎/心包炎报告

接种两剂疫苗后有827例,

不清楚接种剂量的有132例

根据数据做估算,在12至29岁的男性中,第二次注射mRNA疫苗后,心肌炎/心包炎的估计发病率为41例/100万。作为对照,同一年龄段的女性发病率是4.2/100万;而≥30的男性为2.4例/100万。这证明了接种这两种mRNA疫苗的确增加了相关心肌炎/心包炎的风险[9]。

在已报告的病例中,大多数是轻微的。发病一般在接种疫苗后的第一周内,通常是在接种第2剂疫苗后。予以恰当的医疗处理后,大多数病患能迅速缓解[9]。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强生疫苗被发现可能轻微增加 吉兰-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但目前上市的两个mRNA疫苗没有发现这个现象。

4,关于猝死

中国台湾省在接受美国赠送的Moderna疫苗后,也有爆出接种后死亡的新闻。但是,并没有确定死亡个案跟疫苗的关系。

尚未有接种Moderna疫苗后猝死的规范化的死亡率估算数值,也没有跟同年龄、同性别的猝死的本底发生率做对比。因此,不能确定这种猝死是否由疫苗接种有关。

500

中国台北的101大楼

二,阿斯利康疫苗

关于阿斯利康疫苗副反应的报道最为人瞩目。

在早期的试验里就发现该疫苗接种后,约8%的人出现相对偏重的全身副反应 [10]。在3期临床试验时,接种者中有两例横贯性脊髓炎 [11]。一个被认为可能与疫苗接种有关,被描述为特发性短节段脊髓脱髓鞘;另一个是一名先前未被认识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被认为与疫苗无关。

在英国和欧盟,通过安全监测系统报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69例,内脏静脉血栓形成53例-------对应约3400万的疫苗接种者。根据估算,这些罕见血栓疾病的发生率高于人群本底发生率。该类副反应,可以跟前文的mRNA疫苗做对照。

还有研究发现,阿斯利康疫苗可能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生率略有增加 [12]。

尽管研究证实阿斯利康疫苗的引发罕见血栓、ITP,但总的发生率仍较为罕见。没有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下,阿斯利康的血栓事件副反应是百万之6.23;而中国车祸年死亡率是百万之71.4;而中国目前已上市的新冠疫苗的严重副反应发生率是百万之0.7;

也就是说,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的严重副反应风险并没有比车祸风险高。

在这里又要讨论到中国台湾省的接种后死亡数据。跟前文一样,需要明确对比本底发生率才能确定是否真正增加了风险。

三,中国的灭活疫苗

中国已有多个灭活疫苗上市。目前主要的是科兴疫苗、国药疫苗等。由于笔者没有搜索到详细的数据,所以只能给大家看看大概数据。

根据今年5月2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5亿剂次,报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31434例,报告发生率为11. 86/10万剂次。

在不良反应中,一般反应26078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82.96%,报告发生率为9.84/10万剂次,其中高热(≥38.6℃)2722例、红肿(直径≥2.6厘米) 675例、硬结(直径≥2.6厘米)304例。

异常反应5356例,占不良反应总数的17.04%,报告发生率为2.02/10万剂次;其中报告前三位的反应分别为过敏性皮疹3920例、血管性水肿107例、急性严重过敏反应75例;

在异常反应中,严重病例188例,报告发生率为0.07/10万剂次。

总的来说,灭活疫苗技术路线成熟;其安全性久经考验。

当然,国内的确存在疫苗副反应上报、公布的透明性不够的问题。比如,笔者未能通过公开途径查询到疫苗副反应的具体细节。

不过,我能理解这样的做法。因为公众很容易误解疫苗的副反应;就如公众看到药品说明书后长长的副反应清单一般。

来自中国香港的研究报告,科兴疫苗的副反应率跟BNT疫苗相当。不过,中国香港的总接种人数有限,那些罕见的副反应不太可能被凸显出来。因此,还不能由此断定科兴疫苗的副反应真的跟BNT疫苗相当。

比如,香港就没有报道BNT疫苗的心肌炎/心包炎风险。很显然,因为香港BNT疫苗在青少年接种率未必有100万剂,这又如何能看出该疫苗的副反应呢?

同类比的是,BNT疫苗在青少年引发心肌炎/心包炎的副反应在新加坡有报道。新加坡的BNT疫苗接种数量是超过香港的。

500

6月23日,美国CDC疫苗专家组直播mRNA疫苗和心肌炎的研讨会PPT图片之一

四,合理的疫苗接种策略

1,如何看待疫苗保护率数据

大家要足够理性的看待疫苗保护率数据。保护率数据是这样计算的:

没打疫苗的感染率=A

打疫苗后的感染率=B

保护率数据=(A-B)÷A

很显然,保护率数据不只是由打疫苗后的感染率(即数据B)决定的。也很大程度受没打疫苗的感染率(即数据A)的影响。

在总人数确定不变时,随着接种疫苗的人数增加,人群感染病毒的数量会下降。这点哪怕是未曾接种疫苗者也会如此。

这就会导致没打疫苗的感染率,即数据A下降。那么,哪怕打疫苗后的感染率不变,保护率数据也会因此下降。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临床试验里的疫苗保护率数据是不能对比的。这都是没有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所处环境的因素。

考虑到目前已有的疫苗接种的抗体水平,以及现有的临床资料来看,灭活疫苗的保护效能在很大可能上不如已上市的两个mRNA疫苗:BNT、Moderna;但没有在一个随机对照试验里做对比,这个说法就不能说「确凿成立」。

实际上,只要我们人群里有足够多比率接种灭活疫苗,我们也能足够保护好大家。

2,保护率与安全性,如何选择?

疫苗接种策略一定要综合副反应,保护率,以及本身的人群。比如,在中国严防死堵的情况下,疫苗的保护能力偏弱一点是可以接受的;而对应的是:疫苗的副反应更应该被偏重。

同样,对于中国的高危人群。比如医护人员、器官移植病患、对外口岸人员等等,疫苗的保护效率应该被偏重。因为他们接触病毒,乃至死于病毒感染的风险远大于其他人。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疫苗的副反应相对没那么重要。因此,疫苗副反应率是如此低(参考上文所述),死于新冠感染的风险是如此的突出,那选择保护效能更好的疫苗是必要的。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我们可能需要强化疫苗接种。比如,先接种2剂国产灭活疫苗,再在半年后接种一剂BNT疫苗也是合理的。

另外,BNT疫苗即将在国内生产,我们也有足够产能满足国内需求。

(后续还会研讨不同人群的具体疫苗接种策略)

特别感谢来自新浪微博的朋友:阿司匹林42195米、xiongyongqiang、庄时利和等。本篇文章参考了他们不少微博内容。比如,美国CDC关于心肌炎的研讨PPT来自“阿司匹林42195米”的微博。

参考资料:

1,Chapin-Bardales J, Gee J, Myers T. Reactogenicity Following Receipt of mRNA-Based COVID-19 Vaccines. JAMA 2021; 325:2201.

2,Shimabukuro T. COVID-19 vaccine safety updat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meeting, January 27, 2021. 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downloads/slides-2021-01/06-COVID-Shimabukuro.pdf (Accessed on January 28, 2021).

3,Shimabukuro T, Nair N. Allergic Reactions Including Anaphylaxis After Receipt of the First Dose of Pfizer-BioNTech COVID-19 Vaccine. JAMA 2021; 325:780.

4,FDA Briefing Document. Pfizer-BioNTech COVID-19 Vaccine. Vaccines and Related Biological Products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 December 10, 2020 https://www.fda.gov/media/144245/download (Accessed on December 09, 2020).

5,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 following Janssen COVID-19 vaccine. 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downloads/slides-2021-04-23/03-COVID-Shimabukuro-508.pdf (Accessed on April 23, 2021).

6,Gee J, Marquez P, Su J, et al. First Month of COVID-19 Vaccine Safety Monitoring — United States, December 14, 2020–January 13, 2021.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1.

7,Sangli S, Virani A, Cheronis N, et al.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After the Messenger RNA-1273 Vaccine. Ann Intern Med 2021.

8,https://www.ema.europa.eu/en/news/meeting-highlights-pharmacovigilance-risk-assessment-committee-prac-3-6-may-2021 (Accessed on May 26, 2021).

9,Gargano JW, Wallace M, Hadler SC, et al. Use of mRNA COVID-19 Vaccine After Reports of Myocarditis Among Vaccine Recipients: Update from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 United States, June 2021.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1; 70:977.

10,Folegatti PM, Ewer KJ, Aley PK, et al.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the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a preliminary report of a phase 1/2, sing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20; 396:467.

11,Voysey M, Clemens SAC, Madhi SA,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ZD1222) against SARS-CoV-2: an interim analysis of fou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 Brazil, South Africa, and the UK. Lancet 2020.

12,Simpson CR, Shi T, Vasileiou E, et al. First-dose ChAdOx1 and BNT162b2 COVID-19 vaccines and thrombocytopenic, thromboembolic and hemorrhagic events in Scotland. Nat Med 2021.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