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读书心得

       前些年就已经得到了一部《黄帝外经》也读过,各种原因一直无法深入,今日重读有了一些收获,分享给大家。   

        中医经典有很多,但真正阐述基础理论的经典只有四部,即《黄帝内经》 《黄帝外经》《神农本草经》《巫经》。《黄帝内经》主要记述四千七百年前黄帝时期,黄帝和天师岐伯关于人体的内在生命运行原理的论述,《黄帝外经》主要记述了天师岐伯与黄帝的大臣们关于人体生命运行原理的论述,《神农本草经》主要记述了具备最基本气候性的,几百种草药(药食同源)特性,而《巫经》已经彻底失传,据说主要是记述他灵的影响原理,以及消除他灵影响的一些方法,其为中医祝由的前身。

       现存的《黄帝外经》出自于清朝初期的医家陈士铎的《外经微言》,说起陈士铎就不得不提到傅青主,因为傅青主是陈士铎的秘传恩师,说起秘传源于傅青主传奇的一生,傅青主出生于明朝末期,不仅其诗书文章是当时的名家,堪称读书人的楷模,而且更是一代名医救死扶伤传为佳话,不仅如此这位傅青主还是一个性情中人,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此时我们并不想就其政治主张本身做过多的讨论,只是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傅青主的性情之举,居然令康熙皇帝所动容,并多次请傅青主入朝为官,此事无论是傅青主还是康熙均被后人所津津乐道。而傅青主的诗书文章,因与当时的时代所不容,大多无法流传下来,这些即便是傅青主本人对其诗书文章是否能够保留并不在意,但是傅青主对其医术的流传确实花了很大的心思,所以费了很大的周折选中了陈士铎作为其秘传弟子,就是为了能够将其为医的医术流传下来,造福于民(《七大名医传奇》罗大伦)。而陈士铎也不负其恩师所托,让我们今天有幸一睹一代名医傅青主的精湛的医术。

       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外经微言》所述《黄帝外经》(《外经微言》陈士铎)为伪作,其是否有依据暂且不论,外经(《外经微言》陈士铎)中所蕴含的妙义与《黄帝内经》,异曲同工互为映衬,从这一点来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印证其真伪,显得十分幼稚,所谓《内经》有言:“智者察同,愚者差异,智者有余,愚者不足”。   

      《黄帝外经》与《黄帝内经》相比,论述更加简单直白,二者互为表里,先读外经再读内经,会事半功倍,即便是普通人,亦能全悉人体内在之妙,养生护体护卫家人,乐享其成。   

       近日,再次拿起《黄帝外经》阅读之时,使我有了一种恍惚之感,感觉一下子穿越到了4700年前的黄帝的宫殿之中,聆听了那些精彩的天师岐伯和大臣们的讨论,而那些大臣们的名字,鬼臾区,雷公 伯高太师 孔甲应龙,奢龙等历历在目,而《黄帝外经》提到的第一个名字就是广成子,这些名字有的是第一次听到,有的之前听到过,印象比较深的是有的名字在《终南山主人》中也提到过,《终南山主人》说的是殷商末期西周初期的事情,而商末周初到现在是差不多三千年,从广成子的传说到今日,差不多经过了五六千年,这一晃往复瞬间。   

      《黄帝外经》共九卷,每卷九篇共计八十一篇,首卷开篇阴阳颠倒篇记述了黄帝闻广成子窈窈冥冥之旨后,退而夜思,尚有未获。遣鬼臾区问于岐伯天师,岐伯天师一段精彩的论述之后,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极之野也。   

       近日阅读《黄帝外经》时,似乎人物一下子鲜明起来,第二篇顺逆探原篇主要是记述了伯高太师向岐伯请教关于顺逆之道,伯高太师问第一遍时,岐伯并未回答,而伯高太师耐心的问了两三遍(再问曰,唯唯三问),岐伯才回答,这一段的论述很精彩的地方为:“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津,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其庶几乎。”   

      《黄帝外经》中,岐伯关于人体内在的运行规律,有非常多的精彩论述,虽然是都是白话文但总体表述比较直白,多数人都可以看懂,当然要具备一点五行以及五运六气等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比如第二十五篇肝木篇提到“肝气最恶者郁也。其次则恶不平,不平之极即郁之极也。故平肝尤尚解郁。少师曰:其故何也?岐伯曰:肝气不平,肝中之火过旺也。肝火过旺,由肝木之塞也。外闭内焚,非烁土之气即耗心之血矣。夫火旺宜为心之所喜,然温火生心,烈火逼心,所以火盛之极,可暂用寒凉以泻。肝火郁之极,宜兼用舒泄以平肝也。少师曰:善。”  

       比如第二十六篇肾水篇中提到,“肾交肺而肺益生肾,则肾有生化之源。山下出泉涓涓正不竭也。肾既优渥,乃分其水以生肝。肝木之中本自藏火,有水则木且生心,无水则火且焚木,木得水之济,则木能自养矣。木养于水,木有和平之气,自不克土。而脾胃得遂其升发之性,则心火何至躁动乎。自然水不畏火之炎,乃上润而济心矣。”   

       再比如:奇恒篇中提到“斯六者至要者则胞与脑也,脑为泥丸,即上丹田也;胞为神室,即下丹田也。骨藏髓,脉藏血,髓藏气,脑藏精,气血精髓尽升泥丸,下降于舌,由舌下华池,由华池下廉泉玉英,通于胆,下贯神室。世人多欲,故血耗气散,髓竭精亡也。苟知藏而不泻,即返还之道也。”   

       当然,还有一个很大的体会就是,这些精彩的论述其实可以概括为几个字,即“自律”,“执一念,其神凝”(《庄子 逍遥游》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