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案再陷僵局!汇丰提供有利证据被拒,背后操控者到底是谁?
来源:公众号“金角财经”(ID:F-Jinjiao)
孟晚舟一案再度陷入僵局。
早在6月29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召开一次听证会,孟晚舟本人也抵达法庭参加,这一轮听证的主题,是要确定一件重要的事——要将汇丰银行证据中的哪些内容引入下一阶段审理。
此前,孟晚舟的律师递交了一份新资料,并且希望其中的一些资料可以被法庭引为证据。这些证据的提供方,正是在孟晚舟案件中受到极大舆论压力的汇丰银行,而这份证据,也极有可能推动整个案件走向对孟晚舟有利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份证据或许可以直接证明,究竟谁才是这场闹剧的幕后推手。
7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时明确指出,孟晚舟近日向加拿大法院提交的汇丰银行内部文件,再次充分证明美方对孟晚舟所谓欺诈指控纯属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这进一步暴露了孟晚舟事件的政治迫害本质。
但是,前几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就孟晚舟的律师要求引入新证据的申诉做出了判决:法官不同意引入从汇丰银行获取的新证据。
刚刚出现的转机再次突然消失。这也令这起拉扯了3年多的案件之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同样深陷麻烦中的除了孟晚舟,还有她背后的华为,以及汇丰银行,甚至是加拿大政府。
而在纷纭复杂的表象背后,搅动风云的那只手,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地方。
01
2013年8月22日16点左右,香港中环国际金融中心商场,孟晚舟和她的几位同事走了进来。
他们带着一份名为《Trust,Compliance & Cooperation》(《信任、合规与合作》)的16页PPT,大步走到商场二层的Le Pain Grille La Loggia意大利牛排馆,去赴一场商业会面。
会面的对象,是时任汇丰亚太区全球银行业务负责人Alan
Thomas,孟晚舟要向他解释华为与伊朗公司Skycom(星通公司)的关系。在她带来的那份PPT中,第6页中承认自己曾是星通公司的董事,但在第7页中强调,华为早在2009年已经全部售出自己在星通所持的股份,孟晚舟也辞去了在星通的职务。
几年后,这份PPT作为银行的备案资料,被美国检方作为证据,成为孟晚舟欺诈银行的依据,也是加拿大以“双重犯罪”推进引渡程序的重要依据。
同时,不仅仅是汇丰银行、包括英国渣打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也因为与华为的业务关系,被要求向美国司法部提交了相应材料。这些材料成为美国检方要求加拿大引渡孟晚舟的重要证据,并因为PPT的重要性引出了汇丰构陷论一说。
但汇丰则在去年公开发表声明否认这一说法。
以如今的消息来看,尚未有公开的证据直接证明汇丰有刻意隐瞒或者勾结美国的嫌疑。而汇丰向华为提供的资料中,存在诸多有利于孟晚舟推翻美方欲加之罪的实锤,此举让构陷一说显得更难以站得住脚。
那到底是谁在做局呢?
事情的脉络显示,美国早在2012年甚至之前就已经盯上华为。而孟晚舟向汇丰解释华为与星通公司关系之时,美国正在找汇丰的麻烦,先是认定汇丰涉嫌帮墨西哥毒贩洗钱,罚了汇丰19.2亿美元,还派了几百人进驻汇丰全面监督整改。汇丰此时处于完全向美国执法机构开放、透明的状态,美国司法部向汇丰调取任何资料易如反掌。
从汇丰和其他三家银行拿到相关资料后,美国司法部显然颇有居心地挑出了对孟晚舟不利的所谓证据,并以莫须有的欺诈之罪,指使加拿大在孟晚舟过境时进行扣押。
在孟晚舟律师看来,从汇丰银行获得的多个文件可以进一步证明美国向加拿大法庭提交的引渡依据——《案件起诉记录》,进行了实质性省略和选择性遗漏,存在误导性。
这正契合了此前国际律所Arnold&Porter合伙人 John B. Bellinger提供的证言:美国政府提交的《案件起诉记录》和《补充案件起诉记录》选择性省略了孟晚舟在2013年PPT的关键陈述。
美方以执法之力可以调取所有想获得的信息,因此它从汇丰获得的资料不可能比汇丰配合华为而提供的来得少。事实上,无论向谁提供资料,只要相关要求是依法做出并有强制效力,汇丰都需要依法配合。那么,对孟晚舟有利的证据为何没有得到客观体现呢?
同样的文件,拥有可以导致两个不同的结果的力量,这正是整起事件的诡异之处。
02
这份资料交回华为手上的过程,一波三折。
2021年2月13日,孟晚舟的律师将向伦敦高等法院提出申请,以获取汇丰银行账簿等关键文件。华为此举意在证明,美方指控孟晚舟“隐瞒”华为与香港星通技术有限公司关联,误导汇丰银行继续向华为提供服务的情况不属实。但伦敦法院做出判决,驳回了华为的诉求,理由是其主诉的在英机构实体和依据的当地法律均不适用。
4月12日,华为改换到香港的法院,再一次提出获得汇丰文件的诉求,随后华为和汇丰银行的律师达成协议。在香港法庭确权的情况下,汇丰为华为提供其所需要的文件资料,包括内部邮件往来,会议纪要等等。
在伦敦给不了的文件,到了香港终于给了出去。
对于普通人来说,私下见个面就能完成的事,放在这场有美国政府直接下场的博弈里,变得困难重重。
站在华为的角度,其中可能有在不同司法条件和环境下取证策略的考量,但汇丰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在没有法律或法庭支持的前提下,提供信息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事实上,在以汇丰为幌子,对付华为的全过程里,汇丰除了阐明自己的鲜明立场之外,一直处于“消音”模式,反而是美国在不断向华为施压。
今天来看,越来越多的信息显示,声称华为欺诈汇丰的不是汇丰自己,是美国司法部;而所谓的被欺诈方汇丰自己没有对华为采取行动。美国司法部倒是为几家与华为有业务关系的国际银行“出头”,起诉孟晚舟。不仅如此,美国还拉着自己的盟友们一起,加入到了这场闹剧当中。
而被认为构陷华为的汇丰,却依法向华为提供了重要的关键事实,尤其是哪个层级的员工到底知道什么样的信息,风险评估和决策的过程和依据等等。华为对这些文件的重视和认可,也说明文件应该是真实、完整的。
孟晚舟PPT第6页
直到此时,美国此前在汇丰银行的资料上“断章取义”之嫌,才终于有了直接证据,进而大白于天下。
可另一边,与此案并无直接关系的加拿大,却拒绝华为引入从汇丰获得的证据。
这一切都令真相变得更令人难以看清。
但由此也更能看出美国的能量之大,别说华为、汇丰这样的商业机构难以抵挡,就算是加拿大、英国也常常要在步伐上保持一致。
而这些又都和美国的长臂管辖权有关。
03
1945年,一家名为国际鞋业公司起诉了华盛顿州,因为这家公司在华盛顿州设立了办公室,方便推销员征集订单,但却没有在当地缴纳失业救济基金,因此,华盛顿州起诉了国际鞋业。当时的一审判决中,国际鞋业败诉。
但国际鞋业公司认为自己的营业地不在华盛顿州,而是在密苏里州,所以没有必要在华盛顿州交失业救济基金,华盛顿州法院对此也没有管辖权,于是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审理时认为,国际鞋业公司虽然不在华盛顿州,但交纳义务直接产生于其在华盛顿州的活动,最后判决华盛顿州法院对这一案件具有管辖权。
从此,美国各州开始主张对非居民的管辖权,长臂管辖由此诞生。
后来,长臂管辖不仅适用于美国州际之间诉讼,也扩大到国际上,包括对外国国民的长臂管辖。
世界上不少国家为自己的法院规定了程度不同的长臂管辖,但都没有美国的长臂长。
汇丰银行是总部位于伦敦的全球性银行,华为则是总部在深圳的中国企业,但二者作为全球性企业,无可避免地会在业务上产生和美国的联系。
汇丰的金融业务自不必说,做全球性的金融业务不可能不用到美元。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为86.52%,毫无疑问,美元是所有金融机构重要的“生产资料”。
然而,凡是需要进行美元结算的金融业务,就必须受到美国相关法律监管。这也正是当今世界让人感到不合理同时也让人无奈的现实。
为了本国和让其他国家的大公司乖乖听话,美国还想出了一个政策,《延期起诉协议》(Deferred Prosecution Agreement,简称DPA)。
在这一政策下,美国的检察机关会对企业设置一定的整改考察期,企业在缴纳高额罚款后,需要按照美国的要求在整改期内全面“完善”内控机制,并接受美国检察机关的合规督导。
检察机关在考验期结束后,对于那些认真履行协议的涉案企业,可以撤销起诉,涉案企业由此避免被定罪判刑的后果。
大众、葛兰素史克(GSK)、Facebook等均与美国检察机关签署过此类协议,从而避免了被起诉。
靠着这一政策,美国司法部从全球大企业中挣了不少钱。2015年至2017年之间,美国司法部与各大公司签订了150多个此类协议。仅从法国巴黎、汇丰、渣打三家银行,就拿到了分别高达89.7亿、12.56亿、16.7亿美元的巨额罚款。
堪称是美国司法部的印钞机。
而企业付出的代价,则是被美国控制。DPA政策下,企业在缴纳罚款以外的重要条款就包括:要求大公司同意“在任何调查中配合美国司法部”。
正因如此,汇丰才不得不在美国司法部的要求下,配合执法机构的各种“取证”要求。
可见美国的长臂管辖权,不仅手臂伸得长,力量也很强大。
04
华为也早就进入了美国的目标名单中。
2012年,美国国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为展开调查,并发出警告,要美国的公司和机构不要使用华为的设备。
根据路透社报道,经过18个月的调查之后,美国国会并没有发现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说法。
2015年,伊朗和当时的美国奥巴马政府关系逐渐升温,在两国争议的焦点——核议题谈判上,伊朗和美国达成一些协议。
美国要求伊朗提供与其进行商业往来的“交易名单”,而美国则在核问题谈判上予以一些方便。
那份名单中,就有中兴和华为的名字。
而美国执法机构随后从各大金融机构网罗的资料,刚好是其想要的武器。
原本,如果加拿大法庭承认汇丰向华为提供的资料,华为和美国政府之间的角力,则将迎来攻守易势的关键转折。
正如前文所述,汇丰的资料是无言的,而在不同人的手中会有多种解读。
换句话说,汇丰这样一家跨国金融机构,即便是依法依规提供事实性资料,没有故意或者误导的意图,但在有心人手中也能让其发挥其原本不该有的政治性作用。
因为在美国调查华为的数年时间里,华为的商业行为在美国眼中已经不仅仅是商业行为,而是成为进行政治攻击的把柄。
有了美国的预设立场,汇丰也好、华为也罢,都只是用来达成手段的棋子。而两家公司的商业往来,也沦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
所以在这场华为和汇丰“被对立”的美加诉讼里,华为没有将矛头直指汇丰,汇丰则依然保持着静默。
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背后真正操纵这一切的大手,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