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泛饭圈 - 键政饭圈化并非空谈,而是实际需要警惕的威胁,对享受饭圈福利者除外
把一个问题限制在一个区域内讨论,会有效避免大多数矛盾.在讨论泛饭圈前,我准备先给这个自造的词下个粗略的定义:"泛饭圈是指围绕一个观念,或观念的集合体(如个人)所形成的,带有一定准入门槛,模糊的阶层划分,非粉丝即异端阵营划分,是非观模糊的崇拜,思想上的排他性,强烈激进而持久的攻击性的一个群体."这个定义主要关注于一般人所谓"饭圈"这一概念中的"言论"层面.而我们现在主流舆论关心的则是"诱导消费","贴标签"等方向.所谓野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不搞清楚思想而去打击现象,就是打地鼠.
从我下的泛饭圈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悲观地发现,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泛饭圈无处不在.网络上的各类团体,似乎都有着自己的一本"女巫之锤",不仅提供了异端的定义,还提供了异端的判明方法,有罪推定逻辑和攻击方案.不过比之中世纪的猎巫,这更像是一个个麦卡锡的幽灵.这段引用的两个概念并不恰当,而真正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只能多看饭圈,多点评论区.
首先是泛饭圈的门槛,门槛包括了很多概念,不仅仅是媒体所说"饭圈黑话".实际上,这里的门槛更像是大家所说的"传教包".要进入一个泛饭圈群体,你首先要了解的是他们的逻辑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如何应援偶像"(应援文学),"如何催促他人更有效率地应援偶像"(激励话术),"如何扩大粉丝群体"(传教方式),"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危机公关),"如何识别对组织有危险的言论"(观点识别),"对不同的言论发表者应当选用什么帽子"(敌人定位),"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将他的言论控制住,最终消解他的言论或他本人"(逻辑闭环),"对于顽固分子,以及选定的牺牲品,如何进行人身和社会性威胁"(阅读理解),"对于不服从者,如何在将其在互联网层面上处死"(网络暴力,集体举报).在这之中,黑话只是最浅层的的入门教材.你需要他们来获得最基础的认同感,但仅仅是认同感还远远不够.正式参与一个圈子,就意味着要接受他们的逻辑体系,并活用这套逻辑体系进行"礼拜"或"猎巫"(实际上上面的内容没必要全认真学,在圈子里浸染一阵,自然就都会了).当然,即使你已经完全掌握了这套体系,在实际运作中依然要"终身学习",因为互联网的情况永远在发生变化,今天"吃甜的"能作为攻击标靶,但一觉醒来,"甜党"可能就变成了至高无上的美德.
其次是泛饭圈的层次划分,这是泛饭圈的一种组织形式.与娱乐圈饭圈的"工作室,粉头,群主"的组织形式相比,泛饭圈的层次划分更加模糊.泛饭圈的层次,主要取决于声量,和异化程度.由于泛饭圈将饭的范围扩充到了一般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某种思潮入手来理解层次划分.以工业党为例,工业党粉丝以"刘慈欣"为精神领袖,是看中了他作品的影响力,以及作品中的部分大视角作品.而大刘的富有人文关怀的作品,往往被工业党粉丝用来拆解他人对于工业党"冷酷无情"的攻击.但刘慈欣毕竟是作家而非意见领袖,所以他们需要几个实际发声的,声量大的事实领袖来拥护.督公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大的拥护对象.因为他的声量足够大,意见足够激进,且粉丝运营做的也足够好.围绕马前卒所在的"二观"(马曾在观察者网工作)中的部分理论家,作为马前卒话语体系的补充,也被工业党人所喜爱,但他们的效果要低于督公,这是理论宣讲的必然劣势.在这些抛头露面的人之下,就是各类能承受他们变化的"知名网民"了.他们不一定能产出那么多的话题供大家供奉和拥护,但他们在拥护者当中是最为聪慧的,能够马上了解工业党意见领袖们的意图,并实时组织出"反黑"手段,给异见者发明各种各样的帽子,及时更新<女巫之锤>.再在他们之下的,就是根据这套方法论去四处朝拜,或四处攻击的一般信众了.他们当中也许也会有各种"头头",但一般都会是各个群的管理,或者某个大群里的意见领袖,脱离环境以后,他的能力就会无限下降。非粉丝即异端阵营划分,是非观模糊的崇拜,思想上的排他性,强烈激进而持久的攻击性的一个群体
异端阵营划分,也就是"分帽子",是一种很好的攻击方法.如果对于对立者,只将他们当作"异端",那么不光会显得不理智,而且会使单次攻击的面积扩大.而如果将异端分为"公知","极右","太理想","太现实","不读书","不了解","没细看视频",那么在组织攻击时就放矢有的.根据你的帽子,我可以将你的言论向一个极端化去解读,直到找到一个可攻击的稻草人,将它替换成实际的讨论方向,将你拉入我的逻辑体系中.(如果对方不吃这一套,你还可以带人硬喂,反复强调总是能打败理性讨论的)
是非观模糊的崇拜,也就是"双标",这既是一种讨论策略,也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思考角度.作为观念的代表,或者观念的集合,也就是大家主要去维护的意见领袖们,他们也只是一个人,说出有矛盾性的话简直是家常便饭.这时候大家就需要一个灵活的观念底线,避免由于一两次的失误而损失掉一个重要人物(甚至是核心)."是人就有错","他未必是那个意思",在各种讨论中我们常常会看见的这些饭圈用语.在攻击他人时将底线拉高,坚决反对一切非PC,而在拥护偶像时则将底线放低,强行要求他人对偶像的失误(也未必是失误)进行一个解的理.
思想上的排他性这点,不想做过多解释.大家可以参考B站知识区和知乎的粉丝群体.一旦认定一个人是"公知",那么他们的一切科普就似乎都带上了目的,即使他们做出了符合这部分人的观念的视频,也会被从其他角度挑刺解读(当然回形针这种过于灵活的媒体就论外了).激进而持久的攻击,本身就是巩固自身认知的方式,并且可以获得凌驾于大人物之上的满足感,"xxx?不过如此,看都不看".
在具体的攻击手段上,各种公众号,视频号讲了非常多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我这里就不献丑了.但要指出的是,无论你对这些逻辑谬误多了解,在实际应用中你也是无法通过指出对方谬误,或主动制造谬误来获得辩论胜利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加入另一个更加火热的泛饭圈才能解决.所以我也不建议大家去跟他们硬碰硬,多在侧面战场发展.大家也不要纠结于互联网上的左右,在"左"是一个美德的时代,"左"只是一个划分敌我的帽子,赞美偶像的形容词.过度纠结左右,只会落入键政泛饭圈的圈套,被打成居心叵测的左翼细分家.
说到底,大家为什么会扎进一个泛饭圈?实际上是泛饭圈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好处.泛饭圈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逻辑体系,会给人一种虚幻的满足感.我挺工业党,我就是理智,先知先觉,好读书,坚定的马列主义者.我看回形针,我就是拥抱科学,关心世界的新时代青年.我看半佛,我就是风趣幽默的,精准看问题的商业精英.而外来的"异端",实际上破坏了他们心目中对自己的美好幻想,"偶像"是次要的,但"偶像"被攻击,意味着你对自己附加的价值被攻击.半佛如此精明而信息广泛,为什么会在评价小众圈子时翻车呢?那个小众圈子一定出了问题.马前卒如此的拥护马列,增么就逆马列而行了呢?一定是你没读书,或者没每期都看税前消息.在一次次的舆论事件当中,饭圈粉丝可以不断地通过攻击他人来巩固对自己的定位,同时在饭圈中获得极大的认同感,"他们都在我的身边,都是我的力量".这种感觉,是理性思考而未成为意见领袖的人非常难感受到的,而带来的愉悦感,足够成瘾.
说了这么多,他们真的就像我们经常去说的那样"不清醒"吗?我想并不一定,甚至我主观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清醒的(清醒不代表正确).有许多媒体去采访"饭圈"成员,发现他们了解娱乐圈黑幕可能比专家都多.他们深知运行规则,也知道自己的奋斗会被暗箱操作,但最终还是会打榜,应援.其中一些人说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娱乐,参加一个"现实宝可梦".这里我对他们的这种思想不做评价,但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并不是像媒体报道中的那么傻.但他们的合力,为这个群体中终究会出现的,不理智的人,构造了让这些人不理智的环境,让他们认为"无底线的暴力是正确的","为哥哥化几百万天经地义","他永远没错",而掉入他们塑造的温柔陷阱中的少数人,又被拿来作为整个圈子的印象,这不得不说是另一种因果报.实际反映出的戏剧性结果,就是被采访的人一脸懵:"我们绝对不是这样的,我哪知道他认真了啊."
虽然马前卒在知乎和B站是高于教员和树人的存在,但他确实可以作为泛饭圈的一个研究案例。泛饭圈的形成跟本人虽然未必有关,但马前卒是饭圈运营最勤的键政大V,作为典型参考再好不过。比较典型的,是2020年初的破防b站UP“树根龙门阵”事件,树根的粉丝相对理性一点,因为树根过去做的是财经文娱分析视频,键政要素=0。在树根被马前卒及其粉丝破防以后,逐渐转向激进的“人文党”键政UP,我是观察了半年发现他依然没打算换方向,就取关了。还有一个,是最近席亚洲和马前卒合作的一期《观棋有语》,其下的评论区。直接b站搜观棋有语+马前卒就能定位了。
对于其他非键政案例,可以看半佛,他的饭圈发展历程类似郭德纲,都是“教而化”,但细节上有很大差别。而且车半佛比车郭德纲安全很多。回形针走的是理性风,不那么容易吸粉,但粉丝自我评价很高,因此难以接受回形针屁股歪,破防转而疯狂逆火的不在少数。
说真的,越看键政饭圈辩论越觉得自己学的不多,尤其是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我基本上就是跟看童话书一样快看完了几本入门教材,到头来啥都没记住。下学期有大量空余时间,可能会抽出来部分好好看看书,也有可能就沉迷在敲代码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