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美好生活,只差一个自我觉察的距离”|KY(社恐)创始人演讲实录

500

上周六,社恐的KY小姐姐在陆家嘴做了一场演讲。现场有很多看起来同样社恐的粉丝,默默到场给了支持。虽然小姐姐没有和大家做太亲密的接触,但在现场看到很多人举手说自己是KY的粉丝时,还是非常感动的。这种社恐和社恐之间心领神会的、遥遥相望又默默祝福的关系,可能只有我们家的粉丝和小姐姐了😂

今天给大家带来小姐姐演讲实录的逐字稿,分享给未能到场的粉丝们。以下是演讲正文:

前几年我还维持着临床工作的时候,见到过一些印象深刻的来访者。为了保护隐私,我在这里讲述的个案情况是虚拟的,但请大家像听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样,仔细聆听这个案例的情况。

这位来访者是一个壮年期的男性,即将去另一个国家生活,到那个国家之后,他将会停止和我的咨询关系,开始与当地一位咨询师会面、工作。我们已经做好了计划,将在他到达之后,安排我与他新一任咨询师联系,完成个案转介的工作。

在此之前,我和他已经维持每周一次的见面半年多了。他给我的印象是十分具有距离感的一个人。他自己主要的咨询问题,也是没有办法拥有亲密关系。虽然已经工作半年多了,他依然给我留下非常疏离的印象,每次见面,他都维持着尽可能少的表情,以及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官方。

但就在他即将离开的两周前的一次会面中,他忽然展现出非常热切的一面。他表示他爱上了我,并极力赞美我,并且他反复告诉我,因为即将到来的分离感到苦不堪言。

不知道在座的大家是不是知道,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是不允许发生私人关系的,不能做朋友,更不能做恋人,这是对双方的一种保护,也是严格的伦理要求。但是,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感到自己爱上了咨询师却非常常见,这是一种被我们称为移情的现象,也是很好的治疗时机。

当这位来访忽然表现出对我的强烈的依恋时,我意识到这是他的一个行为模式。我跟他说,有没有可能,是即将分离这件事,让你觉得你爱上了我。你有没有发现,一直以来你好像只会“爱上”明确能够看到分离的人。转学前爱上的同班同学,让你一直无法忘怀;换工作前忽然对同事动心。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你不能、不愿意爱上可能一直在身边的人,只有在分离时,你才允许自己感受到依恋。

500

这个案例的故事说到这里就可以先停下了。不知道大家听到这里有什么感受。故事中的这位男性觉得自己“无法拥有亲密关系”,过于强烈的孤独感让他痛苦,以至于他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他觉得自己很想要不一样的东西,想要改变,想要亲密关系。但实际上,是一种固定的心理模式控制住了他。我们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些固定的心理模式,限制着我们。就像我们自己给自己施加的一个诅咒,但我们又已经忘记了它。

精神分析学说是心理治疗领域无法回避的一种学说。而它提出的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人有一些自己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存在。这些潜意识作用于我们的头脑和心智中,给我们造成隐秘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潜意识,以及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就像行走在当下这个时空中的憧憧鬼影。它们缠绕着我们,在我们身上时隐时现,让我们没有办法从当下的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出发来做决定;始终是那些已经过去的情感和愿望在操控着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一种非常特别的现象发生了。你和那个最能够伤害你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识别出了对方,感受到了强烈的吸引。每个人都有回到熟悉的行为模式中去的欲望,如果你们之间的模式相匹配,你们就会感受到彼此的吸引——即便这种吸引可能会被体会成负面的情绪感受,比如特别容易被一个人激怒等。

500

以前有个心理学家说,如果你特别讨厌一个人,一定是因为你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身上也具有的某些东西。这句话我觉得还不够准确,应该是如果你特别喜欢或特别讨厌一个人,一定是因为他能激发你身上某种固有的模式和情绪。

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钩子,我们一边在人间行走,一边勾住那些和我们模式匹配的人。越是受过伤的人,钩子越明显。所以有很多在创伤中长大的人,他们明知哪些人对他们好,却无法控制地感到这些人无聊、没有吸引力,难以让他们集中注意。

美好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到钩子的存在,而认识的过程,本身也就是把它从身上解下来。这个过程,在我们的专业的语言中被叫做“自我觉察”。

说到这里,就要开始说到“自我觉察”的风险了。我在以往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见到过一些致力于自我觉察的人。他们投入了很大的经历思考自己。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想要自我认识的心愿是强烈的。但很多时候,人们自以为的自我觉察的过程,恰恰是在自己的身上写下更多的故事。

还记得以前学习的时候,有一位临床的教授曾经和我说,Annabelle,你要注意,每个走进你的咨询室的人,都是携带着故事而来。他们早已写好了自己的剧本。而你要有能力看到那个故事的存在,并且不去扮演他们为你写好的那个角色。

问一句“为什么”是很容易的,回答这些“为什么”也是很容易的。对自己诚实并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相反它非常困难。你可以尝试在一个时间与自己静坐,让头脑中所有的声音安静下来,放弃所有关于是非对错的执着,只是去看见你自己。你的光明的许多面,你的阴暗的许多面。他们不分高下地组成了你,是你完全同样珍贵的部分。

500

如果你问我对自己诚实有哪些技巧,我会说,关注你生活中一定会发生的两件事。

第一件是失望。在长期的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以精神分析、精神动力为主导的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处理失望可以说是一件必定会面临的任务。我们会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多种多样的失望,比如发现他不是万能的,他会误解你,发现他会满足不了你的需求,发现他像一个正常人一样会犯错。这种失望产生的过程,可以说就像我们会对生活产生的失望一样。

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关于失望最好的一个描述,是仁波切写的一句话。他说,失望是一个智慧发生的时刻,因为失望只会发生在我们和真相相遇的时刻。可以说,一个人产生失望的过程,就是他不断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的过程。而人生很大一部分的痛苦,都是来自于拒绝接受失望。

失望是我偏爱的情绪。因为此时你不但刺破了幻象,同时也有通往宁静的道路向你敞开。

500

第二件事则是得不到。我们常常见到求而不得的人。得不到会给人制造大量的情绪,愤怒、嫉妒、仇恨。在早几年的时候我有过一个顿悟的时刻。我曾经以为上天惩罚人的方式,是给他们远远少于他们所值得的东西。但后来我意识到,上天另外有一种惩罚人的方式,是通过给他们远远多于他们所值得的东西。因为,人其实不是通过得到学会满足的。人恰恰是通过得不到,才理解所拥有的是多么侥幸和珍贵。得不到同样是我们面对真相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中,它同时也在教我们关于幸福的秘诀。

一个人如果能够建立起了自我觉察,能够把自己从潜意识的心理模式中解放出来,他距离美好生活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但在这里我还想说的一件事是,有时候“希望”会成为最束缚我们的东西。一方面,是怀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我们才奋力前行。但我们同时却也要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是自己欲望的主人。我们的欲望早已经被社会规训。

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描述了一张统一的、关于美好生活的蓝图。在这个蓝图中,有特定的消费方式、家庭结构、生命历史的重大时间节点,等等。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向这张蓝图靠近,我们就一定能获得幸福。这就仿佛我们相信每天少吃的一口垃圾食品,一定会在未来积累成某种有意义的结果一样。

这张蓝图对于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它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包括保证了生殖的秩序、保证了生产力的不断延续,等等。但当它把一种蓝图定义为“幸福”时,它同时也已经剥夺了很多人幸福的资格。离异者、底层劳工、性少数者,等等。他们是永远不能进入到美好生活中的边缘者。

500

最终,这张蓝图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双输困境。后现代主义哲学家Berlant在论述这个问题是经常举一个丈夫出轨的例子。一个被丈夫出轨的妻子,面对不幸的婚姻为何仍然无法作出离开的决定?因为此时她面对的就是一个双输困境。离异不是社会规定的美好生活蓝图中的选项,她害怕离异的她,俨然已经丧失了美好生活最基本的入场券。我们没有人可以保证,类似的双输困境不会有一天降临在我们自己头上。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Berlant以及其他酷儿理论哲学家们,都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建议。我把它总结为参差多元乃幸福本源。

酷儿理论者经常被攻击为解构了一切而没有任何建设,因为她们基本上反对人们能够想到的所有事😂。但我想她们想要表达的,可能无外乎,让一切可能的自由选择都变成正当的。

我们每个人都值得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人生。无论这种选择是我伴侣的性别,是我赚取收入的方式,是我是否愿意抚养后代等等。同时,选择平凡,也应当成为和选择出众一样正当而令人骄傲的事。因为无论哪一种选择,最终都能够走出一条正直忠实的人性之路。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Knowyourself 钱庄

2018年11月17日于上海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