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用人制度

500

我在之前的两篇文章中已经分析了取消高校教师的事业编制学习美国模式的危害。

《取消中国大学教师和医生的事业编制是不智之举》

取消中国大学教师和医生的事业编制是不智之举 评论 43 科技

《中美科技战,我们必须获胜》

中美科技战,我们必须获胜 评论 12 科技

今天因为魔都的设计院再次发生了类似邯郸路的事件,所以我还是想补充一下自己之前的观点。

首先中国没有实践非升即走最重要的土壤——美国非升即走的评判核心是同行评议,美国的学术圈子因为移民的占比高(美国的教授工资并不明显高于本科生,能学明白理工的大学生如果不是为了兴趣,理科都去当医生或者搞金融了,文科更愿意当律师啥的)外加美国大学禁止学术近亲繁殖,基本没有毕业留校的情况,所以并没有国内的那么严重的裙带和人情的问题。而如果国内通过严格的制度规定,把评判标准定死,那么评价标准就难免的要变成数文章数量的游戏,这又回到了改革期望的反面,况且即使同一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发文章难度都大不相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集体转向短平快的研究,尽量避免基础理论,这却正是我们目前的问题,也是改革所期望解决的。如果说一战是化学的战争(合成炸药),二战是物理的战争(雷达,原子弹),那么未来的战争就是数学的战争—网络战,空间战,人工智能。最近几年中国大手笔的科研投入固然可以搞出一些砸钱就能出成果的项目(如11G),但显然基础理论最重要的是人才,比如现在的所谓的人工智能核心是统计理论,中国在核心算法上基本上是毫无建树的,如果只靠数文章数量,大家都会去做人工智能的应用,没人会去研究统计理论的,这也是美国敢于威胁要和中国在科技领域脱钩的底气之所在。

而且不同于美国的tenure制度——除了常青藤级别的高校可以直接挖行业大神空降当副教授,和正教授外(助理教授升任副教授一般就等于拿到终生教职了),其他学校即使是R1大学(一百多所美国的研究性大学,大约相当于国内的985,当然美国还有一些非常好的文理学院,因为不侧重于研究所以不在此列),助理教授拿到tenure也是大概率事件,并不存在几个人抢一个位子的情况,而到了连R1都不是的一般公立小学校,拿tenure基本就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了(州议会严格规定的是正教授的数量,对于正教授来说,即使学校倒闭了也要给他们发工资,而副教授拿到的是无限期的合同,只要学校不倒闭就可以一直干下去,没有退休年限)。而中国特色的非升即走确是没有固定评判标准,变成了养蛊式淘汰大多数人的学术剥削。其实中国早就有了美国的飞升既走的替代品,那就是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不同于美国的博士后只是临时性的研究助理岗位,中国的所谓师资博后就是美国tenure制度的中国版本,在这个基础上再叠加一层助理教授的非升即走完全是二次剥削。一些比较好的大学的“聪明领导”完全是为了割人才的韭菜把师资博后换名成了听着像是正式编制的岗位把人骗来,即使被骗来的人以后跑路,也起码可以白嫖这些人一两年的科研成果。

最重要的还有中国并不存在如同美国一样的人才流动的可能性。不光报考公务员有着35岁的年龄限制,各地方的事业单位都有各种大同小异的年龄要求。况且国内的事业单位和国企都是自主招聘,越是地方院校就越是萝卜占坑(根据我曾经申请国内教职的经验,沿海好地区的排名靠前的双非大学和一些所在城市不太好的211都会给我带编制的offer,而我内陆老家的二本大学却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我,这让我好奇他们到底都能招聘到什么人才,更好玩的是在21世纪智能手机都普及的情况下,还有这种大学招聘的要求要现场报名,而且报名日期只有一天早八点到晚五点),所以人到中年在国内高等级学校冲击非升即走失败的人才,根本就是走投无路。

更何况美国的非升既走制度需要美国的特殊社会环境——极高的社会平均工资使得美国可以从全世界吸引人才,而并不相对高工资的大学职位在美国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使得美国的权贵阶层并不会把子女送进大学当老师而让大学到处都是萝卜招聘,在美国顶尖大学拿不到tenure也是很好的学术经历,到地方的州立大学基本就可以直接评上正副教授,拿到tenure。转一个知乎上的回答:作者:Zeldovich Yakov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984538/answer/13718401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害人不浅的政策,为科研传销业化添油加火,导致科研方向单一化,还会导致大学教学质量下滑。最后的后果无非是把本国年轻人吓跑,同时把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搞崩溃。五六年的考核期就是逼年轻人追热门,科研目标短期化,发论文追求短平快。何况从本科到博士,中间起码要八九年,加上博士后,基本上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折腾十来年,就为了当个临时工,何苦?这样只会加速本国人逃离科研行业,除非你有源源不断的外国移民进来填坑,否则这个局是一定玩不下去的。这种政策的效果和吃兴奋剂差不多,在科研行业高速扩张的阶段,可能看不出明显的负面影响,例如美国冷战前中期,科研行业大规模扩张,当时的博士毕业找个教职很容易,升tenured也容易,tenure-track可能是有一些激励效果。但一旦高速扩张阶段结束,马上就会出问题。科研行业待遇也不是特别高,进入需要的门槛还高,如果职位的稳定性再被削弱,正常人有几个愿意从事这种行业?除非是出于移民等目的的外国人。何况,科研存在量化考核,教学如何量化考核?教学只能靠良心,如果科研压力过大,理性的选择当然是放弃教学,教学随便应付一下就好了,这也是中国、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整体上不如欧洲的原因之一。对于无法靠大量移民来补充科研队伍的国家,提出搞tenure-track制度的人,说是国贼,毫不为过。

 所以这种制度只有可以大量接受到高素质移民的国家才玩的下去,而我们不要像我们调侃其他国家-—中国行,我也能,一样,不是美国行,中国就也行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客观分析。如果中国真要打造可以匹敌常青藤的超一流大学,当然可以采用非升即走,优中选优的聘任制度,但前提是这样的大学需要给聘任的人员提供可以和美国大学匹配的薪资和自由度(包括助理教授也可以招博士生)。而且对应的还应该在非双一流大学准备一些编制给这些在顶级大学冲击tenure失败的学者提供一个退路。在被人家到处卡脖子的年代,务必珍惜愿意回国的高学历理工人才,事实上除非美国像苏联一样自行解体,中国还能从美国大规模吸收人才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年了,过去10年,虽然中国在美留学生逐年递增,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却在逐年萎缩,很多敏感专业基本不招中国人了,10年前我刚到美国时曾见识过大学统计系里一多半助教都是中国人的盛况,但现在听说母校里数学统计的中国phd已经是个位数了,而且近两年还新招的博士生里面更是没有中国人了,所以10年之后美国必然出现华人学者人才断档的问题。鉴于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闭门造成是绝对不可取的,如果不能从美国吸引人才也一定要做好和欧洲强国的文化交流,通过政府奖学金之类的形式让欧洲国家代中国培养基础科学人才,最好让欧洲的大学负责选拔招聘,而不是指派培养,中国政府可以把浪费在外国留学生上的费用投资到这些方面。(其实在科研工作者的范围内,中国学者的数理基础是差于发达国家同行的,国外的工科讲授笑话中国访学教授数学差就像我们民间笑话其他国家国民算数差一样)

但比起非升即走,更迫切的是国内也应该出台明文的禁止学术近亲繁殖,禁止研究生留校的制度。同时取消非重点大学的自主招聘权利,让合格的人才不要轻易放弃科研道路。其实不止学术层面,国企和其他的事业单位也都是同样的问题。我作为高中的竞赛生,我几乎认识我们同一届全省的理科尖子,虽然很多人都没有联系了,但根据我所知道的混的最不好的几乎就是去了北hang的同学,即使本硕都是王牌的专业毕业,但也很难找到工作,中国在航天体系的几十万的体制内工作者,每年退休的也必然是几万人的规模,而中国最好的对口大学的毕业生却难以就业。侧面也说明国内的各种二代们占据了太多本不应该让他们从事的岗位。所以收回一些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自主招聘的权利是很有必要的。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