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票房惨败《1921》,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佳迪 |作者 周矗 |编辑
7月1日,两部建党100周年献礼片《1921》和《革命者》齐齐登陆影院。
同样讲的都是党史,同样都是众星云集,两部影片的命运却不尽相同。
从目前交出的票房成绩来看,《1921》明显要更胜一筹。
猫眼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7月5日下午18时,《1921》的累计票房已达3.09亿,遥遥领先于票房仅为7515万的《革命者》。《1921》占据了30.7%的排片,票房占比为43.5%。而《革命者》的排片占比为20.4%,票房占比仅为14.3%。
与票房一骑绝尘的领先态势不同。《1921》豆瓣开分6.7,《革命者》凭借7.5分的评分扳回一城。
不少网友肯定了《1921》和《革命者》中的创新表达,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叙事结构,抑或是人物塑造上,这两部影片与过往的主旋律作品相比,都各有亮点。
《1921》选择以群像戏的方式再现1921年前后,一群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热血青年们如何冲破外界的重重阻碍,汇聚在一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见证党的诞生。该片集齐了包括黄轩、倪妮、刘昊然、王俊凯等一大批当红明星,由有多部主旋律代表作的黄建新导演手执导筒。
《革命者》则将镜头聚焦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以他被执行绞刑前的38小时为故事主线,其间不断穿插闪回李大钊革命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从李大钊的个人革命史映射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然而,也有一部分网友指出,两部电影在选角和剪辑上各自存在一些问题。
《1921》大批选用年轻流量演员,为影片带来关注度的同时也为口碑埋下了隐患;《革命者》则在剪辑上玩出新花样,博取观众眼球的同时也陷入叙事混乱的争议中。
为何《1921》的评分却落后《革命者》0.8分之多?《革命者》拿下7.5分高分,票房又为何不及《1921》的四分之一?
流量演员能用吗?
张颂文无疑是2021年7.1电影档最忙的人。
他既是《革命者》的主角李大钊的扮演者,另一边又主演了《1921》,在片中饰演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衡。
在电影上映期间,张颂文多次凭借演技登上热搜榜,#张颂文还原李大钊就义##张颂文演的李大钊#等话题多次引起热议。
与之相对的,则是一大批年轻演员的选角频频引发争议。
早在5月13日,《1921》片方发布演员侧颜海报之时,前男团R1SE成员焉栩嘉饰演“教员”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焉栩嘉演教员#话题就直接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三。
与此同时,#不配#话题也在当晚被顶上微博前排热搜位。“不配”两字背后,是观众对选角的不理解和不买账。
虽然焉栩嘉最终在《1921》正片中并未露脸,但选角争议没有停歇。
一边是功绩卓越、备受尊敬的伟人形象,一边是迅速蹿红、未有积淀的流量明星。两者之间的错位感让观众一时很难接受。
一方面,年轻演员演技未经打磨,过往出演的角色多为青春、甜宠剧。这次出演有一定年代感,又有一定距离感的历史人物时,难以把握表演的张弛度,很容易会陷入“不知如何用力”的困境或是“用力过猛”的误区。
曾在《少年的你》中有出色表演的周也,此次在《1921》中的表现也遭受诟病。
她所塑造的杨开慧,一头短发,一身新式校服, 虽具备了年龄上的青春活泼感,却并未完全呈现出杨开慧作为最早一批女党员身上的气质与神韵,让观众感觉“出戏”。
无独有偶,在《1921》中,饰演青年邓小平的王源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由于平日的偶像形象太深入人心,脱离了字幕介绍,观众很难把王源和100年前的邓小平联系在一起。
一定程度上,服化团队要为演员与角色的割裂感负责。
在《革命者》中,宋茜饰演的是一名女工代表,但镜头前的宋茜皮肤透亮白皙,气质优雅,很难看出这是一位每天在工厂里挥洒汗水的纺织女工。
另一方面,艺人在综艺节目中的过多露出,也会消解演员身上本该留存的神秘感。一个演员身上所蕴藏的未知面越多,他在观众眼中的可塑性也就越强。
邓超似乎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在《奔跑吧第二季》结束之后,选择与《奔跑吧》告别。虽说邓超自称因为档期原因没办法继续参与节目录制,仍有不少网友猜测邓超是担心自己被圈定在搞笑人设中,因而会失去一些角色的机会。
相反,艺人若是常年出现在各大综艺节目中,观众一旦对其建立起一个固定印象,艺人再进入一个角色就会变得困难。
魏大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虽为表演系科班出身,魏大勋的演员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出道之后能作为演员被记住的角色寥寥无几,倒是在综艺里混得“风生水起”。无论是解谜推理类的《密室大逃脱》还是情感旅行类的《妻子的浪漫旅行》,魏大勋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只不过,当喜剧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之后,再次回归大银幕的魏大勋明显有些水土不服。受固有形象的影响,魏大勋饰演的蒋介石实在是难有说服力。
但青年演员并非一无是处。在《1921》中饰演毛泽东的王仁君,饰演的刘仁静的刘昊然,以及在《革命者》中饰演徐三的白客,就可以较好地抓住角色的神韵,让观众短暂地忘记他们是一位21世纪的明星,而是100年前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
从此来看,流量明星并非“无用”。但若想有“用武之地”,就需好好爱惜自己的羽毛,潜心打磨演技。片方在选角时也应多方考量,流量有“风险”,选用需“谨慎”。
剪不断,理还乱?
选角之外,《1921》和《革命者》的剪辑也成为两部影片的又一大槽点。
《1921》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以李达和王会悟夫妇筹备一大会议的过程为主线,辅以日本特务来华刺探情报、国际代表前往上海与早期党员会晤两条副线,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推动剧情发展。
三线并行的叙事手法下,故事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被进一步扩充。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影片的叙事显得心有余但力不足,例如两条副线的推进就过于跳跃。
在第一次会晤中,国际代表在中国共产组织独立性的问题上,与李达产生了分歧。问题尚未解决,场景几经变换之后,他们便坐在一大的会议室里共同商议党内事务。
在日本特务的叙事线中,在中国活动的日本共产党员的总共镜头都不足一分钟,唯一让观众记住的,只有最后杀死特务后的一个回眸。
一切都来的猝不及防,观众还未来得及消化便被裹挟着进入下一个场景和故事。
除此之外,许多人物线还未展开就草草被剪断,甚至许多人物镜头一闪而过后就再无后文。
如魏大勋饰演的蒋介石,全片只出现了两次,在拍卖行首次露脸后,接下来便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作为背景一笔带过。
叙事的虎头蛇尾,让银幕前的观众一时间也摸不着头脑。
《革命者》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革命者》采用非线性叙事,摘取了李大钊回国后参与的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将其打乱重组,重新穿插到李大钊生命倒数的时间里。
不可否认的是,闪回叙事和交叉剪辑的手法在主旋律作品中的确颇具新意。但也有一部分网友指出,重复的闪回会让观众陷入一种疲乏之中,尤其是电影长达两小时,在电影后半程这种新鲜感会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步殆尽。
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来说,在时间线被打乱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如同雾里看花,难以完整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李大钊故事。
虽然剪辑都存在问题,但《革命者》在完整性上显然要更加出色。
《1921》的片名虽为《1921》,但却在1921年的故事前后各自拼接了一个“前史”与“后记”。这两个部分均采用了传统的编年史的叙事方式,与中间1921年的故事有很大的割裂感,在整体观感上有所减分。
讲一个好故事
回到最初的问题,口碑赢了的《革命者》为何票房输了?票房赢了的《1921》为何口碑败了?
不可否认的是,流量明星的加持的确为《1921》在宣传初期迅速打开了声量,助力影片在点映及预售总票房上率先破一亿。
从猫眼的想看数据来看,《革命者》在6月27日才迟迟迎来一个想看小高峰,在此之前新增想看人数仅在1000左右徘徊。
图源:猫眼专业版
与之相对的是,凭借初期的宣发,《1921》从六月初起,想看人数日增便保持了稳定的2000+,25号开始日增想看人数直线攀升,一举破万。
有媒体报道称,《1921》共选用了103位知名演员。在动用如此庞大的演员阵容的情形下,又要保证演员有机会出镜,影片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演员堆砌感。
即使是镜头匆匆一扫而过的人群,你也总能看见几个熟脸演员。例如在工人罢工运动中,曾短暂露脸的的王锵、刘畅、俞灏明等。
导演通过特写镜头强调他们身份特殊性的同时,却没有进一步交代人物的故事线。这种错位感让《1921》的人物塑造显得较为混乱,使得本就因剪辑、选角而遭受争议的《1921》在口碑竞争中再丢一分。
实际上,《1921》之所以选用大量演员,和影片的表现手法不无关系。《1921》把目光聚焦在1921年前后,试图展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里风云激变的时代大潮。
在时间的维度被极大压缩的情况下,故事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延伸,才能呈现出当时中国复杂动荡的时局。
如此情形下,群像戏无疑是最佳的表现手法。借由多元化的人物形象、丰富的人物关系,影片的视野被进一步拓宽,情感的共振也更加强烈。
为此,《1921》集齐了老中青三代演员,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画卷。
这其中有倪大红饰演的上海滩大佬黄金荣,视人命为草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黄轩饰演的知识分子李达,兼具理想与情怀,为一大会议筹备竭尽心力;有刘昊然饰演的青年代表刘仁静,充满激情和热血,走在五四游行队伍的前列。
然而,想要把群像戏拍好,并非一件易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若想要塑造出群像感,单个人物的故事线就会被削减。演员必须快速抓住人物特点,在状态动作、行为逻辑上真正融进角色,才能在局限的故事线中呈现出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
然而,《1921》中的群像戏更像是一次演技“公开对比”。在张颂文、倪大红、黄轩等一批实力演员的对比之下,青年演员的功力尚显不足,演员演技的参差感也被放大。
事实上,《革命者》中也不乏流量明星,但《革命者》在表现手法上避开了群像戏的的短板。
该片采用了“大男主戏”的表现手法。除去绝对主角之外,影片在其他主角的数量设置上较少,故事线也相对完整,给予了青年演员较大的表演容错空间。
与群像戏不同,在单人戏中,只要主心骨人物立住了,故事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革命者》片方在李大钊一角的选角上也尤为谨慎,依据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品格,经过层层筛选,才最终敲定张颂文。从影片最后的呈现效果来看,张颂文做到了,影片也在口碑上大获成功。
由此来看,归根结底,人物能不能立得住,才是影片能否打动观众的关键。
无论是在《1921》还是在《革命者》中,张颂文都贡献了精彩的表演。即使同为主旋律电影,两个角色又都为治学严谨的先生,张颂文却能拿捏住人物的精髓,赋予两个角色不一样的灵魂。
《1921》中的何叔衡,是一个有情怀、有胆魄的读书人。他为军阀野蛮焚书的行径而痛心疾首,为读书人抬不起头的现实而愤慨叹息。
而在《革命者》中,他所塑造的李大钊,则是一个忧国忧民、坚定不移、奋不顾身的革命者。
他为无辜惨死的报童奔走呼号,为促成国共合作四处游说。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不屈不挠。为了心中的信仰,他从容地走上绞刑台,英勇就义。
与之相对的是,饰演青年邓小平的王源也好,饰演杨开慧的周也也罢,却未能立住角色之根本。
电影上映之后,豆瓣网友@Dizzy在《1921》下面评论道, “令人感动的是历史本身而已。”
不可否认,历史永远是最好的故事,但历史也无法被复制。主旋律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比如《觉醒年代》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几近完美的样本。
我们或许无法用影像百分百还原历史,但至少,一部电影需要讲一个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