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前后历史进程中存在的两个集团。布尔什维克出现在了事件的中心,因为他们是最坚定的力量。在这个力量的中心有两个集团:列宁集团和斯大林集团。前者依靠的是侨民,后者依靠的是国家的组织工作者。换句话说,列宁是一个脱离俄国国内实际情况、紧紧依靠侨民的思想家,而斯大林才是真正了解国情并拥有真正革命者支持的实践家。这种划分实际上要说明的是,斯大林才是十月革命的真正领导人,斯大林的作用不仅凌驾于列宁之上,而且是其他布尔什维克无法超越的。雷巴斯认为,十月革命前后唯一没有失算,没有犯错误的人就是斯大林。

    正是这个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成了“党的‘将军’”,“俄罗斯国家在苏联旗帜下再生了。斯大林成为再生的领导人。他重建了类似古希腊模式的国家(政权和所有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实行独裁统治)。”在这个国家里,斯大林必须采用动员的办法来进行专制管理并发展经济

由于俄国是个农村人口占85%的农业国家,因此斯大林的动员制度首先就是针对农民的。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征集制到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国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就是对农民进行动员的全部进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个占全国人口85%的农民群体,“在国内战争时期,他们既与红军,也与白军作战,只要他们能让他们安静生活就行。至于说什么工业化,他们连听都不原意听。

所以,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工业化是进行的“第三次革命”,是要“按照美国大的谷物工厂的模式将农业转到工业的基础上来”。此外,新经济政策并未能提供发展的资金,党的中下层领导的办事作风和贪污腐败令农民不满意,这是决定实行集体化的原因。“斯大林集团的决定重创了俄国生活的传统结构,但是不执行集体化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计划上都绝对是不行的

当然,我们在肯定了集体化的进程的同时也承认,集体化“令整个俄国社会动荡,激起了统治精英、军人和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可是,他仍然坚持一种意见:“如果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是另外一些人,比如,尼古拉·布哈林,那位主张农村渐进(斯托雷平式)发展的人,那多半也是要使国家垮台的。”

 对于与集体化相并行的工业化,人们经常提到当时利用囚犯劳动力的问题。而雷巴斯对此是这么描述的:“如果不从道德的角度去深究,那么由这些犯人所修建的运河、铁路、水电站、港口、工厂、矿场、矿井、油田可以比作俄国北极开垦拓荒的新阶段。这种开拓类似于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创建‘北方的底比斯’时那样:修道院的拓荒建立了北罗斯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空间,因为不具备完成既定任务所必要的资源,其过程是极为艰辛的。在劳改营管理总局的体系中就反映出了俄国几世纪以来‘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传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