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难为(二):新高考背景下,基础教育,你该向何处去?
前些天湖北省首届新高考成绩出来后,武汉市和其他县市高中的喜报陆续出台,要么是官方版要么是家委会版,反正没有一所高中考得不好的,更有甚者还有学校放烟花庆祝,那叫一个热闹。
各高中学校到底考得好不好,必须要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果。如果是全省比较高分层,那么各地、市、县中确实完胜武汉一些名高,网络上有文章说高考“武汉市重点高中被县中团灭”,这话有些夸张但基本符合事实,但这种说法完全无视了名高在竞赛(或保送途径)方面的绝对优势,很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
如果武汉市内的高中进行比较,在与大多数学生息息相关的保优率问题上,大多数名高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值得自夸的,倒是第二梯队的省示范甚至一些市级示范学校,她们的高考成绩值得广泛宣传。三年前这届学生进高中时,名高的录取线比第二梯队的省示范都高一大截,即使录取的最后一名学生的分数,都远超人家普高招收的第一名的学生,结果三年后连普高都有一些600分以上的学生,名高的优势到底还剩多少含金量?
新高考背景下,人们对素质教育及减负的认识越来越透彻,畸形繁荣的校外培训开始被全面整治,高中学校的新一轮洗牌将开始步入快车道。
一、前些年武汉的名高优势到底怎么来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明显。在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基础教育总体思路是力促普及,那时候基本上每个村都有村小,每个(或几个)乡镇都办有高中或者职高,老师则主要是按需分配,但高素质教师缺额很大。
上世纪笔者老家镇上的小学里,曾经还有华中师大的毕业生,并且不止一个,有一位姓肖的老语文教师著述颇丰,还曾是全国人大代表。县一中、中等师范学校里面的老师里面复旦的、武大的、华师的、华科大的都有。我曾经为之写过人物通讯的老家县一中吴章煜老师,曾经培养出过参加国际物理奥赛拿金牌的学生。
改革开放后,人员自由流动越来越快,乡镇中小学优秀师资迅速流失,快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拥有区位优势的县、市(含地级市)、省会集中。地市一中和省会的教育开始全面崛起,湖北的黄冈中学、荆州中学、夷陵中学等在上世纪优势明显,黄冈中学更是红遍全中国,黄冈密卷成为一种品牌,那时候衡水中学还远没黄冈中学有名。农村生源和师资的垮塌,导致农村开始大规模撤校并校,乡镇高中、中专成为少数人的历史记忆,在农村人口和教育一步步萎缩直到今天,地市优秀师资仍在不断流向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
在四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现在的一些名高的崛起主要依托了三个机缘:
首要的因素是前些年高校自主招生的影响。顶级名校自主招生权尤其大,很多高校特别是清、北等名校对竞赛生青睐有加,另外领军、博雅计划都是名高专享捷径,武汉外校更是一直有自己独特的保送渠道,这直接导致了九所名高的成型,一些竞赛强校如华师一、武汉二中、武钢三中尤其亮眼,每年数目可观的学生进入顶级高校,形成了强大的“羊群”效应,带动这些名高生源素质快速提升。
其次是基础教育减负令的强制执行。农村和县、市的学生从小学起开始部分时段放羊,公立初、高中敢补课就有学生(也许是培训机构)举报,而不少私立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每月才放不到三天月假,于是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逐步成了优质教育的代名词。相比武汉,县市稍微像样的能胜任中学培训的机构不多,当然拼不过普遍参加培训的武汉名初、名高学生。
而在武汉,培训机构全面开花,如果公立初、高中家长要求学校免费补课,上午学校刚刚组织完成开课,举报电话马上就会打到市长热线或教育管理部门,上级的问责整改电话很快就来了,动辄要求下午交情况说明和整改回复,组的班下午就被解散,于是围绕着名校的培训班人员爆满。
看看观察者网读者的真实评论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成功的培训机构依托重点高校的学生,建立了数量客观的题库和优秀课例,再招收极少数重点高校学生作为教师当噱头,用大量的普通高校学生当传声筒,确实可以在培训中收到短期效果。“今日头条”上作者“兰室说教”有一篇文章,谈到2020年725分的理科状元上了不少培训班,华一高北边全是培训机构,华一高的学生90%以上都在这些培训机构培训。不知这些信息真假如何,但类似的消息确实听了不少,这样的素质教育令人无语。
其三,武汉一些名高充分利用了了择校政策。前些年各大中城市的择校政策出台,根本动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学生、家庭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华师一有在湖北全省掐尖的优先权,其他名高中则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择优录取学生,武汉外小是小学掐尖拔苗的头号,每年招小学新生参加考试的都有好几万生源可以对外初、外高形成良好支撑。而武汉二中,在其本区内也有特别优秀的初中生源做支撑。
当然名校的崛起还有多方面原因,这里只谈主要的三点。
二、新高考背景下:武汉九大名高和其他高中将面对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在笔者看来,新高考与过去分文理科的考试模式最大的区别是两者的指导思想不一样。
过去的分文理科高考,考察同等科目情况下考查学生的缺陷,挑选出缺陷相对少的学生,而且文科数学难度与理科数学比有一定梯度;新高考在语数外三科平行考查的情况下,有三门自选考试科目,考试性质部分转向展示学生优势。学生喜欢什么科目而且有优势就可以选,不喜欢没优势就可以不选。新高考选拔人材的思想与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部分对接,这是很大的进步,人一辈子不都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苦苦钻研,才能达到一定高度有所突破的吗?
其实我们的考试评价,真正的目的绝不是找出学生到底有多少不会的基础知识,不是盯着学生的缺陷考查,而是既要考查每个学生的真实天赋,还要提供机会展示其特色才华,我们的试题设计应该有部分是用来凸显而不是遮蔽不同的认知特征,应该用于体现学生的强项而不是弱项,我们的考试试题,应该注重设计多种角度、多种方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展示优势。
高校招生政策在变化,高考模式在变化,中考科目也变化,另外国家教育对于减负和校外培训的态度和管理方略也在变化,择校政策也在逐步收紧,这诸多因素对省会武汉和地市教育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这些变化对教育,特别是对高中教育影响深远,虽然短期内看不出来效果。
其一高校自主招生权的全面收紧,教育部强基计划的出台,对传统的名高特别是武汉的顶级名高不是件好事。竞赛生的保送渠道被大幅压缩,再想像原来一样动辄一个竞赛班几乎都进清北完全不可能了。这张金字招牌的褪色影响是深远的,今年还只是变化的开端。
但对第二梯队的湖北省示范高中,新高考可谓不折不扣的机遇,毕竟能在五大学科竞赛中拿省一进省队然后打入国家队的学生是极少数,而且这些学生考综合不一定有多大优势,稳妥起见部分学生今后会选择留在自己所在的地市或者武汉某个区内。
如果每个地市或武汉的每个区都有三五个优秀的竞赛辅导教师,知道学科竞赛流程和国内优秀的竞赛师资和教材、题库,区内的竞赛资源可以从小学就本地化培养。对于清华、北大完成招生而言,高考试题的区分度是不够的,竞赛可以广泛地加试大学内容,很容易区分顶级的学生。
其二高考模式变化让名高的传统优势直接被部分毁掉了。名高多数都是数、理、化、生、外语教学强校,语、政、史教学倒不一定有多大优势。只要可以自己选择部分高考科目,名高必然面对强有力的竞争,于是今年武汉的名高被污蔑为被县中“团灭”。
其三中考模式和科目也将有新变化,历史进入考试范围,政治不再开卷,这会导致学生到底哪些科目有优势被进一步模糊化,名高招初中生的针对性、准确性将被削弱。高中招收的学生不经过更长时段的教学和测试,就没有办法让学生进行科目选择和分科教学,名高将在传统优势教学学科上被动地削减时间,以前管理不严谨规范,习惯了放羊的某些名高还将面对更大的困境。
其四是校外培训、择校政策应该也必然逐步被管制,被收紧。根据教育部要求,学生减负,特别是小学、初中减负放在校内进行,开齐课程,所有科目开足课时,校内托管和兴趣班规范运作,绝大多数家长下班后去接孩子会成为常态。用校内教师的专业鉴别,取代家长对孩子学业负担的盲目加码,因无知和焦虑把孩子搞死搞残在起跑线和前进途中的现象,应该也必然被逐步遏制。
而这种大趋势,对传统名高特别是不利的。武汉教育甚至全国的基础教育,都已经来到了新征程的岔路口,该调整方向和步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