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外号“第七舰队反潜支队”的日本海自,反潜能力到底有多强?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咱们继续说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日本海上自卫队最重要的“本行”,反潜能力。
这么多年来,大家一说日本海自,首先想到的就是“第七舰队反潜支队”的响亮名号,不过日本海自的反潜实力到底有多强呢,可能这个问题大家就没那么清楚了。
日本海自反潜作战主要依靠三个支柱,航空反潜、水面舰艇反潜和潜艇反潜。
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很重视航空反潜这件事,海自航空集团是和护卫队群平级的单位,而海自的固定翼巡逻机又是他们最为重视的海上反潜装备,海自使用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单位有五个航空群,分别部署在鹿屋、八户、厚木和那霸五个基地。
海自第一种大量装备的岸基海上巡逻机是P-2J“冥王星”,该机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P-2V的日本仿制型,由川崎公司制造,从1969年开始装备,到1996年退役,日本海自总共装备83架。
P-2J与美国原版相比,采用了更轻但性能更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但航程提高了近1000公里,因此可以在敌方潜艇活动海区盘旋更长时间。
1984年开始,日本海上自卫队引进美国P-3C“奥利安”海上巡逻机,这也是日本的各个邻国最为熟悉的日本飞机,而这其中和军迷们关系最密切的,是5架OP-3C光学侦察机,该机取消了尾部的磁探仪,专门执行空中拍照取证任务,许多“御用摄影师”的作品都是由这种飞机拍摄的,自卫队总共装备了超过100架P-3C,能够在日本周边的主要海区形成近乎不间断的空中巡逻区,对于潜艇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P-3C性能虽然相当不错,但毕竟也是有点老了,加上海自的高强度使用,也到了需要换代的时候。这次日本海自没有购买美国P-8巡逻机,而是委托川崎公司自行研制了P-1,这种海上巡逻机使用了四台石岛播磨公司的F7涡轮风扇发动机,航程达到了8000公里,从尺寸到机载设备配置,基本和美国P-8相似,而值得一提的是该机上还首次搭载了能够辅助机上指挥官进行战术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据称能大大降低人员工作强度。日本海自已经订购103架该型飞机,将全面替换P-3C。目前川崎公司已经生产了超过60架该型飞机,生产进度已经过半。
虽然关于P-1,从技术上说呢,用四台小发动机去干人家两台发动机能干的事儿就有点别扭,但是总体上来说这种飞机还是成功的,已经完成了日本海自对它的基本要求,加上性能上也不差,应该说还是一种成功的飞机,目前也有几家国际用户在和日本方面接触并可能购买,而国际用户感兴趣的原因也很有意思——就是P-1是少有的日本自行研制而价格比美国同类装备还稍微便宜一点的装备,目前美国P-8海上巡逻机的美军采购价格是1.5亿美元,而P-1是1.4亿美元,便宜了1千万呢!而且波音公司还自豪的宣称这个1.5亿美元已经比美军最初预计的2.1亿美元的价格便宜了很多。应该说,进入21世纪后,美国军工研制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而日本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成熟,此消彼长,就形成了今天这个有意思的局面。
那除了固定翼海上巡逻机,日本海自的航空反潜兵力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反潜直升机,目前日本海自共装备日本三菱公司仿制的美国SH-60“海鹰”直升机共115架。
虽然日本海自直升机很多,但由于航程相对短,要让它们能够到远海活动,就得让它们在军舰上安个家。
也就是说——舰载机,一听到这三个字,日本海自那就精神了。毕竟人家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提出要建造8000吨的航空母舰了,只不过被美国人“不许可”了而已,那进入60年代直升机成为海上反潜的重要装备,而日本海自当时的驱逐舰大多没有设置机库,或者只能携带1架直升机,那肯定是不够看啊。
于是一方面又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又怀着“意欲何为”的心思,“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就在1970年问世了。在“金刚”级导弹驱逐舰问世前,它是比日本的弱鸡DDG更引人注目的战舰。日本总共建造了2艘”榛名"级、两艘“白根”级,再加上“朝雾”级通用驱逐舰也都有了直升机机库,后面“村雨”级的机库增加到容纳2架直升机,那护卫队群带的直升机数量就更多了。
不过到了90年代日本人一看,专门建造的直升机驱逐舰也只不过比通用驱逐舰多带一架直升机,看着很亏啊,加上经济形势和美国对日本的管制更加放松,那来吧,全通甲板的直升机驱逐舰开整!
2009年,“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入役,该舰吨位19000吨,该舰最多能携带18架直升机,不过日本还是有掩耳盗铃的传统嘛,所以该舰官方公开的载机量只有4架。
2015年,“出云“号直升机驱逐舰入役,该舰满载排水量增加到了27000吨,携带的直升机数量进一步增加,日本官方声称的载机量为9架直升机,但实际上能携带最多28架直升机。当然今年该舰已经完成了搭载F-35B的必要改装,最多能携带12架F-35。目前日本尚未就这次改装后”出云”是不是会改成航空母舰发表官方说法,但如果不改的话,倒是很符合日本海自传统做法,就是说虽然名字叫直升机驱逐舰,实际上该舰已经变成了航母。不过这些F-35B呢,是属于日本航空自卫队的,这个做法有点类似于马岛战争时英国皇家空军的“鹞”式战斗机在“无敌”级轻型航母上部署的意思,带有一定的临时性意味。
不过作为航母的“出云”级就显得很别扭了,毕竟排水量只有27000吨,内部空间十分狭窄,不论是甲板操作还是舰内飞机调度都会很麻烦,而且它舰上的航空指挥系统对于指挥战斗机来说也是不够的,很可能作战中还需要依赖陆上指挥所或者和空自的陆基预警机,这就直接限制了它在远海作战的能力。但对于日本海自来说这是目前最直接的拥有固定翼舰载机的手段,能抢先韩国获得航母,甚至理论上凭F-35B的性能,它纸面上的攻击能力还能压倒目前只有三代战斗机的航母呢。
只是这也就是理论而已,由于它航空作业效率低的问题,无法像正规航母那样维持不间断的制空巡逻,组织对海突击攻击波规模很小,攻击编队火力因此远远不足以对正规航母战斗群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即使有了F-35B,它依然是以本行,也就是反潜直升机母舰为主,那这方面的能力,它倒是确实非常强了,而且由于尺寸够大,它在携带SH-60反潜直升机之余还能携带CH-53K"海种马”重型直升机,它可以担负扫雷任务,而扫雷则是日本海自除了反潜外第二重要的辅助美国海军作战的任务,所以呢,“出云”到底好不好,关键还是看你对它的期望如何了,期望它是航母呢,自然就会有点失望,但如果只期望它好好执行直升机母舰任务呢,那对于日本海自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了。
所以日本海自现在也在规划,未来可能建造排水量4-5万吨的正规航母,不过这可能涉及防卫经费大幅度提高的问题,究竟行不行就不知道了,反正咱们也不能代替日本国会帮他们做主,就等着看吧。
第二,潜艇反潜,咱们前面已经说过日本孩子潜艇的基本情况,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体而言,虽然“苍龙”级潜艇存在一些缺陷,但毕竟从水声电子系统、武器系统方面来说仍然算得上是相当先进的,而新一代“大鲸”的性能会更好,虽然潜艇总数只有十来艘,比不上他们潜在对手,但毕竟也是需要认真应对的,应该说还是基本够用,但如果要继续加强,还是涉及到扩大潜艇数量,这就很不容易了。
第三,水面舰艇反潜,和海自航空反潜一样都是他们的传统强项。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海自的水面舰艇也是分配在护卫队群和地方队两个单位,90年代日本将满载排水量3000吨的前代护卫队群通用驱逐舰“初雪”级“发配”到地方队,舰级也从通用驱逐舰改为护航驱逐舰。
其实“初雪”的性能一直到90年代都算得上是不错的,它采用了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高,静音性好,且装备有当时技术相当先进的拖曳式声呐,而且也装有“海麻雀”防空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对海对空对潜作战能力都不弱,综合作战能力优于当时的053H3型护卫舰,所以放在地方队作为辅助兵力用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当然这几十年过去了,“初雪”也成了老掉牙的老舰,到了不得不退役的时候。满排5000吨的“最上”级护卫舰凭着隐身性能和更先进的动力系统,应该说还是优于054A型和056型护卫舰。只不过如果按照价格来看的话呢,“最上”的价格都超过052D了,这作战能力就有点不够瞧了。况且054A的后续舰目前应该也已经在设计阶段,可能采用全新的动力系统和综合电子系统,作战能力后来居上是不意外的,这就更不好比了。
但仅从反潜作战能力来说,那“最上”还是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它比日本目前的通用驱逐舰也不差多少。
那么护卫队群这边呢,目前日本海自手里有8艘“朝雾”级还在服役,这种驱逐舰的满载排水量4900吨,装备也是80年代时期标准的水平,当然它们已经不是主力,而且因为地方队已经有新的“最上”级,它们也不会走“初雪”的老路去地方队发挥余热,在“秋月”和“高波”级服役后可能将陆续退役。
90年代日本海自开始装备“村雨”级驱逐舰,满载排水量在“朝雾”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了6000吨水平,武器配置方面也更上一层楼。装备了MK.41垂直发射系统,用于发射美制“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同时还装备了垂直发射的“海麻雀”防空导弹。那时候“村雨”最让中国军迷羡慕的是它舰桥上方三菱重工研制的OPS-24三维对空搜索雷达,虽然它仍然是一种机相扫结合雷达,但是却采用了有源相控阵体制,那是相当有排面了,回过头来看同期建造的052B型,基本还是俄制“现代”级驱逐舰上的同类系统,技术水平比人家落后一个时代,真是难免让人灰心。
“村雨”级原定建造14艘,但因为获得能够在MK.41垂直发射器中“一坑四弹”方式发射的“先进海麻雀”导弹,同时在海上对峙和应对海上“不审船”的时候“村雨"级的76毫米舰炮有点不够用,所以在建造9艘后,海自转为建造安装127毫米舰炮和取消MK.48垂直发射系统,将MK.41垂直发射单元增加到32个的“高波”级。
海自原计划建造11艘“高波”级,全面取代“朝雾”,但是由于该舰尺寸吨位有限,已经无法容纳更先进的四面阵相控阵雷达,因此最后只造了5艘。
“高波”之后真正设计用于取代“朝雾”的新舰,就是“秋月”级了。
“秋月”的吨位提高到了6800吨,具备了新型的FCS-3四面阵有源相控阵雷达,加上"先进海麻雀"防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的能力相比"村雨"和"高波"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日本海自也专门为该舰发明了个新概念叫"僚舰防空",也就是说它虽然限于射程,无法掩护整个舰队,但至少可以帮助友邻的战舰抵御对手的巡航导弹攻击。
不过“秋月”在建造4艘后,海自又在2016年开始采购新的“朝日”级,这种舰相比“秋月”主要是动力系统改为混合电推,提高了全舰供电能力,同时电子设备也相比“秋月”有进一步升级,目前已经建造两艘,后续预计再造5艘,最终完成全面取代80年代建造的“朝雾”级的任务。
日本这些通用驱逐舰和同等吨位的其他国家的驱逐舰相比,主要短板是打击能力,以至于让人感觉有点“浪费吨位”之嫌。其实如果放在其他正常国家,该舰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吨位的代价,就可以把垂直发射系统增加到48个单元,取消两座4连装的90式或17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在多出来的16个单元内装载“战斧”巡航导弹,那整个作战能力就会显得平衡的多了。
相比之下,052D型驱逐舰拥有更强大的区域防空能力,搜潜反潜能力在装备新型拖曳声呐和垂直发射的反舰导弹后,也不差,再加上16枚“鹰击-18”亚超结合反舰导弹,那综合作战能力显然是比“朝日”要全面多了,真的舰队之间对射反舰导弹的话,护卫队群显然是处于绝对劣势。
但奈何日本海自护卫队群就是第七舰队反潜支队嘛,缺少打击能力这点小毛病,对于他们完成自己的主要任务倒是没什么影响。
日本的现代通用驱逐舰在反潜能力方面是相当可圈可点的,全燃气轮机动力,航速、安静性都更适合执行反潜任务,同时其水声电子设备也非常先进,不论是在浅海还是深海都具备相当强大的搜索攻击潜艇的能力,此外舰艉的直升机机库虽然定编就是一架“海鹰”,实际上可以塞进去两架,实际上航空反潜能力也不错。
综合来说,它们肯定是比潜在假想敌的054A型护卫舰强不少,甚至单说反潜能力的话,也要比052D型驱逐舰好一些。而总装备数量上也不算少,配合上直升机母舰,足以拉起一个宽阔且难以逾越的反潜幕,能让对手的潜艇日子不好过起来,回顾二战时期日本驱逐舰被美国潜艇打得找不着北的历史,咱们要是日本军迷,肯定也感到相当自豪了是吧。
相比之下,美国海军在“佩里”级护卫舰退役后,就只能依靠“伯克”级驱逐舰来执行反潜任务,虽然说“伯克2A”型驱逐舰也配备了先进的拖曳式声呐,但美军第七舰队的驱逐舰总数还是少了些,如果要真的和拥有几十艘现代化潜艇的对手开打呢,还真的需要海自护卫队群来帮忙,才能显著减少潜艇突破他们稀疏的反潜幕的概率。
最后日本自卫队还装备有6艘专业的海洋调查船和多艘潜艇支援舰,这玩意儿对反潜作战的意义咱们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至少对于日本周边和自卫队可能执行作战的海区,他们对于水文情况的掌握程度那也是相当不错的。
总结一下呢,日本海自在自己的主要任务方面,那专业化程度还是非常可圈可点的,问题只在于,当年日本拟定海自发展规划的时候,对手的水面舰艇、航空反舰能力和远程导弹打击能力还处于一个相当低下的水平,对他们最大的威胁也就是潜艇了。而现在,随着太平洋两岸实力此消彼长,潜艇已经只是对手作战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了,自卫队独立作战的话基本就是纯属送菜,甚至在美军拥抱“分布式作战”概念后,传统的拉反潜幕在海里扫来扫去,掩护舰队的战法已经显得过时了,结果,这体系齐整,海空联合的反潜作战体系在现代西太平洋上的对抗中,就似乎成了屠龙之技了。
说到底还是我们前面一再强调的问题,就是日本海自作为美国第七舰队反潜支队,并不具备完整海上作战能力,而其防卫经费限制又十分严格,如今要想转型,也难。这就是小国无法和大国比较的地方了,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多的让日本海自感到难受——当然,反过来说呢,假如有朝一日日本海自变成了另一个大国海军的反潜分舰队,那一切问题都似乎能突然迎刃而解了呢……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狂野的幻想,未来的历史如何发展,咱们也只能等着瞧了吧。
好了,这就是本期节目全部内容,希望大家还喜欢,如果你喜欢也别忘了三连支持哦,好,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