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汹涌——也谈费文伟

暗流汹涌——也谈费文伟

马伯庸

叶开

 

魏延之死是蜀汉一大冤案,其人无造反之意,却因此全家遭戮,根据《三国志》上的记载,动手的是马岱,主谋的是杨仪。马岱执行军令无可厚非,而枉作小人的杨仪却因此为世人所唾弃,他自己最后也落个自杀身亡的可悲下场,这个结局也总算使得同情魏延的朋友出了一口恶气。杨仪之罪本来已经是盖棺定论了,不过在下最近在整理这段旧案的时候却整理出一些蹊跷,于是顺手写成此文欲与大家共同分析一番。

按照现代的说法,蓄意谋杀必有其杀人动机,这一点,与魏延交恶的杨仪无疑是完全具备了。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魏延死后最大的受益者却并不是杨仪。这一点就比较奇怪了,难道杨仪纯粹是为了私仇而令马岱杀死魏延的吗?如果这样,他为什么后来又“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杀了魏延他应该感到高兴啊!史书上解释是因为他领了个中军师的闲职,结果自己成了个“无所统领,从容而已”的闲人,原本认为自己会成为诸葛亮继承人的他被架空,因此不乐意自然要大发怨言。如果这样说,倒也是情有可原,但仔细想想,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嘛?他难道不知道,不打仗的话,自己这个“营运高手”一无所用吗?有什么好抱怨的?!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诸葛亮和魏延一死,蜀汉最大的主战派阵营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姜维算一个,可那时的姜维论资排辈差太远了,赶不上趟。杨仪不是笨蛋,这一点他也应该早就预料到,作为在战时最能发挥自己营运规划能力的杨仪,再离开北伐这个舞台,政治生命也就算完结了,等待他的肯定是被处以闲职。如果杨仪还算是个聪明人的话,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尽快和魏延和解,共同支撑起北伐大业,以便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依然不顾一切杀死了魏延,而杀死魏延,意味着北伐事业的终结,杨仪难道蠢到想让自己待业下岗吗?

诸葛亮留遗嘱的时候,杨仪应该也在场,他不可能不知道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他既然选择了处死虽然和自己不和却同是主战派阵线的魏延,他自然有所依恃,他很可能在政治前途上已经得到了什么保证,这个保证足以兑现他的前程从而可以让他放手一报私仇。私仇尽管报了,但是事后的发展显然并不如他所愿,他并未得到他所期望的保证,他成了一个被置于最高权力之外的“闲人”,所以他有怨气,他自然要发泄,不过,他发泄却找错了对象,最后终于无所适从而选择了自杀身亡。一年之内,蜀汉北伐的“军中二宝”相继不正常死亡,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这其中让人感到实在是疑云重重。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破案的必备条件。魏延死于军变,杨仪死于自杀,这本来是不相干的,但是仔细对照,却发现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他们两人的死前活动都曾和一个人有所接触,这个人就是费袆。在此之前,费袆在魏延和杨仪之间一直是扮演着一个“和事老”的角色。《三国志》里说:“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而我的理解是,诸葛亮在世时,费袆扮演了一个很讨巧的形象,使得诸葛亮认为只要有费袆在,就能保证魏延和杨仪两人各尽其用。这一形象为费袆作为诸葛亮的指定接班人加了很大一块砝码。费袆真的是想要尽力开解魏延和杨仪之间的恩怨吗?当然不是,仔细分析一下魏延之死和杨仪之死,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局罢了。

先看魏延这边,诸葛亮病重的时候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打算自己死后全军撤退,由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撤退,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别的军队撤退。诸葛亮一死,杨仪就让费袆去打听魏延的意向。自恃众望所归的魏延认为自己理应接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他认为费袆平时和自己处得也不错,于是就和他商量如何分布处置留下的军队,并打算和费袆发布一个联名公告通告全军。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如果费袆确实为魏延着想,他就应该继续他“谏喻分别”的能力,对魏延晓以大义,区分利害,劝抚魏延。无需怀疑费袆的能力,面对“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的诸葛恪、羊誖,他都能“辞顺义笃,据理以答”,对于说服眼前对自己还较为信赖的魏延,应该还不是问题。但是,这时的费袆却选择了撒谎,他骗魏延,说杨仪不懂军事肯定会服从魏延的安排,并借此溜回了大营。而杨仪得知魏延不肯从命以后,就按照诸葛亮原先的计划开始撤退。费袆的这一行为无疑使得魏延的心理天平彻底倾斜了,他认为自己被费袆愚弄了,而他主观上肯定认为费袆和杨仪根本就是一伙的。因为假设当初费袆坚持不肯与魏延合作,明说就可以了,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直接找杨仪理论,而不是在营中傻等,等到大部分军队开拔了,他才如梦初醒地想到要去拦截回撤的部队。此时,急于夺回军权的魏延很显然已经丧失了理智,这从他此后一系列极其荒谬的举动就可以看出,魏延的鲁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枉作了刀下之鬼。而逼他走上这条绝路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个当初在营中信誓旦旦和自己写下联名公告的费袆。

费袆在不露声色地借刀杀人除去了魏延之后,他的目标又移向了杨仪。虽然此时的杨仪已经被闲置了,但是作为当初北伐的营运主要负责人,他的存在对于一心求安定的费袆来说依然是个威胁。表面上他经常前去安抚杨仪,但实质上却是在监视杨仪的一举一动。杨仪一股怨气无从发泄,说的话难免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他说后悔当初没有带兵去投靠魏国,本来就是气话,如果费袆真的关心杨仪,他应该能理解杨仪的心情,这种话听过就算了。但是,正像我所论证的那样,费袆根本不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去探望杨仪,他只是在等待这么一个能把杨仪彻底击倒的机会。《三国志》里记载“祎密表其言”,我当初看到这句话就冒冷汗:身边有这种朋友倒霉啊!这种告密的行为实在是令人感到无比嫌恶。

之后的杨仪很显然明白了自己完全被人摆了一道,急于为自己辩白,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则是“上书诽谤,辞指激切”。他要诽谤谁?无疑是出卖他的费袆,估计这时杨仪也把当初为了除掉魏延而许诺的事情全部抖了出来,但这时局面已经完全为费袆所掌握,他说的话是再也没人听了,绝望的杨仪在羞愧中选择了自杀。

随着北伐军中“二宝”的陨落,军方的最高权力形成真空,而最后被瓜分的这份权力落到三个人身上:蒋琬,费袆和王平。军政两道的大部分权力统统落入了蜀汉的保守派阵营,而在此后整整将近十四年里面,蜀汉除了打了一场防御战以外,几乎成了三国的看客,东线的东吴独自承受来自曹魏的巨大压力,而东吴也一度怀疑起蜀吴同盟的可靠性。从蒋琬到费袆,虽然都是诸葛亮亲自指定的继承人,但在思想上却是和诸葛亮完全背道而驰的典型的保守主义者,而王平似乎也只是满足于镇守汉中。一群保守派聚在一起分享了诸葛亮死后的权力,真正的得益者显然已经暴露无遗了。

现在可以理一下思路了,从魏延让费袆写联名公告的那一刻开始,一个阴谋就开始酝酿了,为了激怒魏延,费袆撒了个大谎,而在魏延率军追赶的时候,他又策动杨仪和王平,许以前程利益,在成功地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之后,又将可能成为自己政治对手的杨仪逼入绝地,最后迫使杨仪自杀,自此不动一兵一卒,将蜀汉的主战派一网打尽,灭尽朝敌,并在蒋琬死后如愿的当上了蜀汉的军政一把手。

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轻轻移动历史的天平,而陷自己的对手于死地,如此看来,费袆实在是三国时期一流的阴谋家。

尽管花了如此大的功夫去论证,尽管我自己认为逻辑上的证明已经很完整了,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以上推理的正确性。而唯一还称得上线索的,是那个后来刺杀费袆的魏国降人郭循。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他不去刺杀诸葛亮、蒋琬、姜维,而单单选择对魏国最没有攻击性的费袆,这也不太像魏国官方的作风了,所以不排除私人仇怨。或许是为魏延报仇,也或许是为杨仪报仇,总之这已经是个谜了,如果要论证的话恐怕又是另一个命题了。

当然,戏还未落幕……

若干年后,平定西羌归来的姜维意气风发地向费袆请示出兵北伐。望着这个比自己年轻不了几岁却显得更有朝气的男人,费袆似乎看见了若干年前那对一直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的身影……“哼!骁勇的魏延死了,好胜的杨仪也死了,就凭你的能力也想北伐?等我死了再说吧!”当时的费袆心中当时掠过这一念头。

他淡淡地对姜维说:“以丞相的才能,都不能完成北伐的事业,何况我们?不如安守国土,不要把成败寄托在北伐的一举成功上。如果失败了,谁来负责?到时候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吧……”

说到丞相,似乎刺中了姜维的心病,姜维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丞相,丞相也不过是个将生命付诸失败的人罢了,我为蜀汉选择的未来才是正确的……”想到这,费袆将目光移向了别处,只不过怎么看四周的景象都似乎有些模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