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了老百姓和社会实际的知识分子,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

【本文由“河里的石头1”推荐,来自《《觉醒年代》里陈独秀呼唤民众觉醒,民众觉醒了,他又怕了》评论区,标题为河里的石头1添加】

    dd h

    知识分子这个名号还是少用,太宽泛了。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去定义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这些人是不妥当的。这是用出生标签把人性的复杂给简化了,在革命的艰难岁月当中,大浪淘沙,出现这样那样的人是正常的。否则像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革命者家里出身也不差,不能简单的以出生论或者以知识分子身份论下定义结论,这种身份歧视是要不得的,会误伤很多人也会被人诟病。
    新时代论史要有新的理论。

是的,我也认为是以偏概全了。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从古代的儒生无用,文人无用,文官无用,到近代的儒家无用,再到现今社会常讨论的文科无用,传统文化 无用,这些言论都出现过,我想其中除了世人的以偏概全曲解外,还是有其社会环境原因和自身的原因的。

其一自身原因是他们进入社会后,形成了团体,脱离了劳动生产,高高在上也就脱离了人民群众,最终脱离了时代,成了稷下学宫高谈,魏晋风流里的清谈,晚明东林党的乱谈,晚清举子们的闭谈,改开后公知们的扯谈。

其二也有当时社会环境原因(我们骂秦桧、和珅时其实也要骂一骂当时拍板的皇帝)。

齐国被秦国带歪了乱世不涨实力求安稳(肥了富了也只是一只羊),养的稷下学宫被著书立说带歪了搞得是天下稳定后才能干的事:求文化软实力(虚名)不搞国家硬实力(军事),魏晋豪门世家大族把持朝堂,科举制又没诞生,寒门白衣文人只能清谈,获得一个特立独行的虚名。

晚明的东林党流于形式,成了皇帝分化掌权的棋子,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留名青史而作秀虚名。

晚清的举子们面对国家被侵略殖民的巨变,还在八股文中苦苦写着标准答案,寄希望皇家能高看一眼。

改开后的公知面对群众的知识觉醒,国家没按照他们的意志去治理照样进步,拿着西方的钱努力的阴阳怪气带节奏显示自己才是唯一真理的存在。他们最后都一样,脱离了大部分的老百姓,成了现象。而我们需要客观的认知。不能以偏概全,打倒一大片,什么文科无用,传统文化无用不严谨。就和少数神医庸医不能代表中医,少数自封骗钱骗名的武林大师,不能代表中国武术无用一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