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学校教的浅”是什么人的普遍共识,是双一流考生的,还是家长的共识?

【本文来自《中国式“鸡娃”消失倒计时?》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Yeah!

    从你的描述上看你是属于悟性好,智商较高的那类,一听就懂。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当今学校教的浅是普遍共识,否则家长何必出去报班呢?

我的智商和悟性都一般般,个人觉得应付高考的学习有三个要求:一、习惯,二、勤奋,三、智商,其中智商是最不重要的,99%考生的智商都差不多,之所以分数有差别几乎是因为学习习惯和自己努力与否决定的。

我不知道“学校教的浅”是什么人的普遍共识,是双一流考生的共识,还是普通本科考生的共识,或者落榜考生的共识?

我想,这个所谓的共识应该是一些家长的共识吧,那么,这些家长是否每堂课都跟着孩子一起听,如若不然,他们是凭什么得出“学校教的浅”的结论的?

他们往往最多也就看一下教科书,觉得教科书上只有定义,基本上没有延展,或者课外作业、考试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所以学校教的就浅?

这只是教科书浅,不代表学校教浅,很多老师上课除了课本之外,还会交大量的课本之外的内容,甚至主要教课本之外的内容。如果只教课本上的内容,可能会及格,但绝对不会有高分。升学率是决定一个学校好坏的最重要指标,学校敢教的浅?

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学校教的浅”呢,说实话,曾经我也以为学校教的浅,尤其是数学课,我高一、高二连格都及不了,也总是抱怨老师不教,但是别人考的好的却说:老师都教了!

原来,是我自己上课走神,一走神走半个小时,自己不听讲,怎么能怪老师不教呢?数学又是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系统性课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卡壳就完蛋了。

后来高三了,在这么下去高考就要名落孙山了,实在没办法,只好让班主任把我调到最后一排,然后我自己站着听讲,在座子上写“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的座右铭,这样才极其艰难的遏制住上课走神的坏习惯。然后赫然发现,之前回回考试都不会做的题目,原来如此简单,全程认认真真听一次讲就知道了解题思路,课外再多刷点题巩固一下,再考试就明显不一样了!

后来高考,我数学考了120多分,当然和学霸比起来不算什么,但是我自己还是相对满意的,为啥是相对满意呢,一是和高一、高二时候相比提高了差不多一倍;二是、有两道大题结题思路和步骤都对了,但最后算错了,真的是悔啊,CAO!另外,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数学高考没有所谓的步骤分,或者步骤分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年的高考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付出一定有收获,没付出一定没收获!

因为我读的是文科,之前一直被数学拉后腿,所以高三数学课我站着听讲,但上语文课的时候要么睡觉、要么跑出去打球,结果高考语文只考了70多分,11道选择题错了9道,明明有很多道题都是模拟考试的原题!

考完之后和同学对题目、估分数,肠子都快悔青了!我为什么语文课要睡大觉、为什么要去打球,为什么数学算都能算错了!如果数学不算错、语文能及格,上个211没有任何问题。唉,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啊。

现在过去快10年了,心里也平衡了。人生是个长跑,高考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障碍而已。现在我的很多同事都是双一流、留学海归,说这话不是沾沾自喜,对于那些重点大学毕业的同事,我是非常敬佩的,只是说高考对一个人的人生当然有影响,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命运,人生轨迹是多种因素相互干扰、相互影响的,不要因为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就自艾自怜,更没有必要自暴自弃。

最后,强烈感谢我当年的数学老师,在我数学长期考六七十分的时候仍然对我抱有很大的期待,我最终还是让她失望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