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及中西亚地理环境的GIS硬解及其与唐史所揭示的西方伪史真相(上)

两河及中西亚地理环境的GIS硬解及其与唐史所揭示的西方伪史真相

全文转载自微信号老周来了,分飨请标明出处。

正文

我们运用 GIS 充分深入的挖掘了伪古埃及与真实地理、地质的种种矛盾。同理,我们也可以把地形数据运用到两河来进行分析;而且这次我又整了点新活——将地形数据和地表覆盖数据(森林/耕地/草地/灌木/冰川/水体/人工建筑等)叠加,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更清晰、更直观同时又更有全局视角的认知(如上封面图)。再结合一点中国文献记录,西方伪史扯淡的玩意又得裸奔了。

一、DEM 地形分析

我们还是先来看地形数据。

参照前文[参1-2]的方法,将 DEM 栅格数据或处理后的等高线数据直接载入图新地球:

500

图1 载入DEM高程数据

这里,海拔基准还是0米,即0-0.5米用纯白,0.5-1米用灰白,以上从绿色黄色直至暗红,随海拔升高颜色渐暖,海拔以下为越来越深的蓝色,随深度增加颜色更冷。当然我们关注的是海平面附近的数据,所以只有这一段的精度设置比较高(不然颜色也不够用啊500)。

如图1,我们可以关注几点:

【其一】,即便在现代大量水利工程的加持下,上游一系列蓄水大坝和萨萨湖这样的大工程,加上大量工农业用水和庞大的人口用水需求下,两河平原下游半边也依然还有很多沼泽湿地:

500

500

500

500

500

[参4]

而当地的“沼泽阿拉伯人”此前长期从事的主要是渔民的工作.....

500

与此同时,Mohamed仍对重返故乡念念不忘。2003年,当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打响时,他是第一批加入到毁坏萨达姆曾经修筑的拦截水坝的人。后来美军进入伊拉克时,由于迫切的想过祖先们曾经的乡村生活,他买了一艘渔民们世世代代钟爱的小船,重新过起了渔民的生活

不过,由于近几年年景惨淡,加上与部落的长者发生了几次冲突,他放弃了渔民的生活,决定永远在城市居住。

......

“沼泽的下游非常不适合捕鱼,但是除了捕鱼人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因此人们只能继续捕鱼,否则还能做什么呢?”他问道。

[参4]

经过长期的流亡,返回家乡的沼泽阿拉伯人中罕有人愿意追随Mohamed的生活方式,但很多沼泽阿拉伯人的生活都很艰辛。

美军入侵伊拉克后,Akbar Saad和家人搬到了哈马尔沼泽地的南部,他开始在那养牛。之前他的牛每天能产奶8-9升,但现在由于水的盐度变大,牛的饲料质量也随之下降,Saad的牛群受到诸多健康问题的困扰,如皮肤病、高血压,产奶量也因此减半。

......

由于失去了重要的市场,Saad和同行们只能把牛奶销往广阔而贫穷的伊拉克南部地区

[参4]

是渔民啊!

那还扯什么星月沃地?

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地表覆盖图中的水体的情况,如下面图2,中间有些面积稍小的水体我此前都还没标记出来,只看地形图的话并不能完全显示出来,尤其是那些高程较大,取值间隔比较粗的区域(如图1上的红色以上部分)。

当然只看地表覆盖图也不行,比如有些本来低洼的区域因为上游拦水而干涸了,地表覆盖就不会显示,这时候我们通过调整观察的高程区间值就反而可以照出这些区域。所以我们不妨将两者结合来看。

其实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只有靠近海平面高度的低海拔区域才会出现沼泽湿地,而是只要有相对的低洼、堰塞,就会出现——而两河,正是非常容易出现这种状况的,后面都会分析到。

那么,可以想见,在没有任何水利工程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没有巨大的蓄水水库的几千年前的上古时代,洪水季节这里将是怎样一片泽国的景象。别的不说,您就把那几十米深的萨萨湖里的水全倾倒到两河平原上来试试?——这个前面文章<西域通略:地理志二,从卫星图和文献对照再探两河地形及其真实变迁>[参14]其实已经计算过了。

500

图2 现代地表水体情况

【其二】,我这上面说的,可还仅仅只是说的现代的地表高程。而在前面尼罗河系列[参1-3]中,我们就已经深入分析过,河流下游冲积平原的冲积土是很厚的,常有几十米之多。

虽然我目前没找到像尼罗河三角洲那样的,直接研究全新世以来两河沉积环境的资料(大部分都是研究石油勘探相关的地质的),不过还是找到一份铁路工程相关的地质研究,揭示了这个情况:

500

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分布着厚层状的流塑~软塑状黏性土,主要分布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湖相、沼泽相沉积环境为主。为了查明该区域内软土对拟建“巴士拉-法奥”段铁路路基工程的影响,采取现场调查、地质钻探、原位及室内试验等综合勘探手法,调查研究软土的分布特征及工程性质。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的软土具有垂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软土的状态受深度控制,一般0~3m,多呈流塑状,3~15m呈软塑状,15~25m呈软塑~硬塑状且土层盐渍化严重,易溶盐含量从地表往下逐渐减弱,强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地表0~5m在空间上具有受地形地貌、降雨量、河流水系、沉积环境等控制的特征。[参5]

软土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大,有机质含量多,压缩性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差,承载力低流塑~软塑状态的黏性土,是在静水或者缓慢水流环境下,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以细粒土为主的近代沉积物。[参5]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分布的软土整体呈棕灰色-暗灰色,流塑~软塑状,土层间局部夹有透镜状、薄层状的粉细砂和黑色泥炭质土,部分地段可见氧化铁锈染和贝壳钻孔资料显示该层厚度20~26m,其中0~3m范围内呈流塑状,3~15m范围内呈软塑状,5~25m呈软塑~硬塑状。软土具有含水量高、高压缩性、低强度等特性,根据现场原位试验及土工试验统计结果,地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如表 1 所示。[参5]

500

2. 3 地质构造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南部沙漠由新生代沉积层覆盖。从构造方面来讲,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同时被认为是非褶皱地质构造带。平原完全被近代和更新世时代的河流冲击物、残余物和阶地沉积物覆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地区显示出上新世时期 Bakhtiari 构造(PL)层露出地面的部分。有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结构的另一个观点是,它和阿拉伯海湾一起构成向斜下沉带,东北方向延伸至不稳定的扎格罗斯山。因此,两种类型的构造运动都在进行。大部分山脉地带抬升,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阿拉伯海湾下沉。该主要区域性构造运动与该地区的独立上升或局部上升,或独立褶皱的抬升相伴发生。 

2. 4 水文地质特征

美索不达米亚为冲积平原区,区内主要河流为阿拉伯河流以及巴士拉运河,区内沼泽受洪水泛滥影响,区内常被洪水湮没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赋存于淤泥、砂土层中,受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位位于地表附近,水位埋深很浅,一般在地面以下 1~2 m,由于近海,硫酸盐含量很高。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由一个连续和相互转化的地下水体系和多个浅层地下水位构成。

[参5]

如那张表中所列,深度25米以上为沙砾,则基本上就是全新世以前的老地层,这跟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情况也类似。而且,地层中有贝壳,盐渍化严重,都说明了海侵的持续影响,

所以,我也不说给你减扣掉25米,老读者肯定知道我估算的时候取数值都是非常保守的,不管你什么乱七八糟的理由吧,我还是只给你减扣掉8米,这不过分吧?

——别忘了,您那欧贝德、埃利都是8000年前了,乌尔、乌鲁克是5000-6000多年前的,比我们算尼罗河三角洲时的4600年前可早多了哦。当然那时候海平面是比现在低,可基本上也有-5米呀,而那时候全新世的温暖期才刚开始没多久,冲积层还没怎么堆积呢。

500

再说随着海平面不断升高,您最后不还是被淹?躲过了初一躲得过十五?而且随着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也会抬升,气温升高进一步增加降水和上游春季融雪,刀刀致命。

何况我们前面引用过的一系列文章中还有“高海面”模型呢——6000-6500年前海平面达到最高值,并高于现代海平面2~3米。

所以,我们先仅仅使用一个减扣8米的水淹模型看看:

500

图3  -8米水淹模型

好家伙,您这一下少了一半还多呢(以巴格达为起点)。关键是,您那些重要遗址,如 Eridu, Ur, Lagash,可全都一水的去了龙宫喽。Uruk 杵在一个半岛上,是买的海景房么?Umma 也在一片海滩上,是搞滩涂水产养殖的吗?

更上游一点的 Nippur 算是勉强保住了——可问题是,两河最下游由于地形比较平坦,水流缓慢,两河的泥沙大部分都无法被带到波斯湾,这意味着上游在减扣地层厚度的时候,是不是还要再多减扣一些?

500

[参6-7]

500

500

[参8]

500

图4 底格里斯河剖面图

如上,我们也可以对比下底格里斯河的剖面图。

比如前述25米的厚度值,那可只是河口的巴士拉到法奥地段的,而由于此地本来接受冲积的时间就较晚且两河绝大部分泥沙都沉淀在靠上游的地区了(即便卡伦河河口现在也在巴士拉下游),那么上游的地层厚度减扣是不是显然就要远大于25米呢?

同样,相对下游的区域,由于沉积速度较慢,那在海平面的迅速上升期中,自然也就更容易被海侵所淹没,且被淹没的面积、深度也应更大。

再者说,近海土壤含盐量高,盐渍化严重,这在上面的论文和杂志文章、以及以前文章中引用的你们自己的资料也都是这么说的。既然知道盐渍化严重还要杵在这儿锄地,只能说脑子有包。

【其三】,关于堰塞的情况。

比如上面引用的高中试题,提到给两河河口带来大量泥沙的主要支流K1,就是卡伦河。我们在地形图和地表覆盖图上就可以一样看到它形成的巨大的冲积扇,堵在了河口处。

而这种与两河方向垂直的侧向冲积扇,往上游数可不止一条。

500

图5 侧向冲积扇

500

图6 以纵向剖面线测量侧向冲积扇

用纵向剖面线分析一下,可看到,堆积层的低点和高点之间差了有超过10米的。这也能反映出堆积的强度,低点显然也并非没有堆积,只是不在河道附近,堆积层相对较薄,应该主要是湖相沉积,也就是形成的堰塞湖。

因为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这里相当于有好几条大河的泥沙在往这个脚盆里面猛灌,那一方面您地层厚度减扣是不是又得往上加一码?另一方面,由于整个两河下游低地是一个狭长的形状,这种侧向的堆积很容易阻塞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下游河道,形成大量的堰塞坑洼,就像一个口小腹大的瓶子——在现在的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好几个横向排列的沼泽湿地洼盆。

所以,即便逃过了海侵,也逃不过湖沼,最起码是季节性沼泽,总归是个被淹的命。

而且这种洼坑可不仅仅只是最下游区域。即便巴格达附近,也不保险。我们看一下巴格达及周围区域的细部透视:

500

图7 巴格达细部地形——亚俱罗河洲

500

图8 亚俱罗河洲:同一视角下的地表覆盖情形

500

图9 两图叠加

图7的地形图的基准高度是32米,也就是海拔32米位置等同于前面图的0米位置的效果,为纯白色,其他类推,在此海拔附近的取值精度是最高的。

显而易见,就在两河河道之间就有两个很大的洼坑,相对河岸高点的落差也有近10米了——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杜环为什么说“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而宋岘在解释“亚俱罗”时要说是“哲齐赖”意为“河洲”之意了[参9,10,22,23]!

想想洪水泛滥的季节,呆在这样的坑洼里种地?那叫一个酸爽。

杜环还说这里“人多疟痢,一年之內,十中五死”,条件可想而知。而杜环那都已经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了?!

【其四】,平原中间那条近乎笔直的“分界线”及其下游夸张的鸟足状冲积形态。

相信有不少同学应该已经注意到这两个很奇怪的点了。

500

图10 鸟足状冲积扇和笔直“界线”

500

对比密西西比河鸟足状三角洲

首先鸟足状冲积扇说明三角洲生长堆积的速度很快,这以前文章反复分析过;而且一般应该是河流进入海或湖泊等较大水域时才容易形成,否则不会有这般均匀完美的形状——如果是河道直接冲入平坦的陆地,那么应该是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向前的喷射状扇形,比如马雷也就是木鹿、比如巴尔赫也就是缚喝(缚喝罗、缚渴罗、巴里黒或拔底延,也就是所谓巴克特里亚(Bactria)的真正原型,[“缚”古音约为 bā])、又比如新疆的龟兹:

500

图11 陆上冲积扇例子-地表覆盖(木鹿)

500

图12 木鹿地形透视

与图11同一视角,可对比图10地形差异

500

500

图13-14 陆地冲积扇的例子

而这条分明的界线,就极有可能是曾经的水陆交界线:有可能是曾经的海岸线,也可能是曾经的沼泽湖泊岸线。比如我们曾在<西域通略:地理志二续,大食文献中的两河大湖沼,及古代北波斯湾和遗址分析>[参15]中举证过,在《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中描绘过的中世纪的大沼泽[参10],这个图也出现在希提的《阿拉伯通史》当中[参11],在举证过的16世纪的欧洲地图上也有绘出:

500

巴格达-两河湖沼,1570年 奥特里乌斯地图 [参12]

500

巴格达-两河湖沼,1600年地图 [参13]

500

500

500

图15-17 横剖面分析3张

顺便做几张横剖面线,也可以看到,低点到高点之间的落差也常有6~9米左右。

按《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所说[参10],这片沼泽形成于约7世纪的萨珊波斯后期,是由于曾经流向东侧的底格里斯河改道,经瓦西特改向南流,最终注入了一个大沼泽,而在约16世纪以后才又重新改向东侧。

照此逻辑,则在近1000年的时间里,两河在湖沼中堆积的厚度就应该由5~6米了吧,而且我们知道自隋唐之后这一千年,全球气候转冷,其堆积的速度是降低的,则往前回推到6000年8000年的所谓乌尔所谓埃利都时代,您地层厚度要减扣多少?够不够您到海里泡个澡?

如果您说这不是大沼泽的岸线痕迹,那就是几千年前的海岸线咯?您自己瞧瞧您那些个 Eridu、Ur、Uruk、Lagash 又都在哪儿?不还是得去海底龙宫么?

要不,您给翻译翻译,这近乎笔直的一条线和这经典的鸟足状冲积形态,究竟是个神马情况?是您苏美尔巴比伦巨大庞大以及伟大的水利工程呢?还是又是什么外星人的杰作?

您给翻译翻译。

500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再看看下游,就可以看到好几条类似的平行线,尤其是在最下游的河口处,显然是前面说的侧向的冲积扇阻断形成了某个时期的海岸线痕迹。只不过由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下游的纵向冲积力度较弱,所以主要表现为横向的截断形态,而没有上面那种鲜明的鸟足状冲积扇。

这种平行的沙坝形态还可比照我在<尼罗河(九)下>[参2]中用来对比的长江三角洲的冈身沙坝,那就是有好几道沙堤,只不过因为河道流向于潮汐方向近乎垂直,沙堤之间间距很小。

500

图18 平行参照线

500

图19  -8米水淹模型下看界线和鸟足状冲积扇

【其五】,再来看看所谓的遗址区。

我就不说像图19那样用-8米的水淹模型,您几个遗址都泡在水里了。我就拿今天实际的高程模型,您看看您那号称8000年的埃利都(Eridu)在哪?

你现在是有大型水利工程护驾,搁八千年前,呵呵,上游、下游都是一片大沼泽,而下游三面都被一片高地包围了,这一发洪水吧,那就叫一个“瓮中捉鳖”喽。

500

500

图20-21 伪埃利都遗址

您可真会挑地方呐。

二、地表覆盖数据分析

500

图22 纯粹地表覆盖数据

500

图23 地表覆盖叠加地形

图22是一个单纯的 Global Land 30(GL30即30米精度) 地表覆盖数据,你可以在 [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参16] 上查询并下载。粉红色为耕地,大红色为人工建筑通常表现为城市(有些公路也会显现出来),深绿色为森林,草绿色为草地,青绿色为灌木地,水体为蓝色,冰川纯白色,而灰色则为裸露地表,通常为沙漠戈壁等。

不过这个地表覆盖仅仅只有平面信息。我就突发奇想能不能把它和上面的 DEM 地形图叠加一下?

动手试试,还真可以。只是配置上需要点技巧。我把 DEM(SRTM3 90米精度)调成灰度配色(为了保持所有分片的灰度色阶一致,我自己用脚本生成了一个着色 .clr 文件),再设置中调一下光线模拟,再叠加到 GL30 上,立体感马上就有了。如图22,我们甚至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地表起伏的阴影,包括那些干涸的古河床。如图23。

然后我们输出为栅格 .png 图片,就可以直接载入地球软件了(图新地球)。当然我们实际应用中其实用不着30米那么高的精度,输出为90x90或180x180就够用了,精度太高加载时开销就大,就我这CPU自带的核显还真有点背不动,渲染半天。

500

图24 地表覆盖叠加地形:载入图新地球-局部图

500

图25 地表覆盖叠加地形-全局视角

如图24-25,这样看起来就显得直观多了。这就非常有用了,以后我们的分析也会继续使用。我们也可以拿来比照前面已经做过的各种分析,如甘英路线图、条支大秦的分析等。

然后乍一看呢,似乎这个两河平原和尼罗河三角洲是很不错啊,大片的耕地?

不过首先这跟我之前在<山河文明>篇中引用过的地球知识局做的一幅图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上截的图,是有些出入的:

500

500

500

FAO官方网站统计数据[参17-18]

500

[参19-20]

在这两幅图中,两河下游的 non-vegetated 的面积要大不少。另外 FAO 的数据做了不同比例(密度)的分类,比如75%以上为耕地、50-75%为耕地等,这大概是由于他的精度比较低,按它图上的标记应该是1ha(公顷)的精度,那就比较粗,视觉上看颗粒也比较大。

此外按他下面的数据来源(source)说明,这应该是2000年的数据,而我上面下载的GL30是2010年数据,这可能也是导致数据有些差异的缘故。

而在<山河文明>篇中,我们还引用了一些新闻报导,说明直到很近的时期,伊拉克的真正粮仓还是北部库尔德人地区,这里气候条件也更好,而下游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这些信息都是一致的。

抛开这些差异,即便就按2010年比较大的耕地面积来分析吧。问题是,这个数据只是现代数据,如果回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必须要考虑冲积问题的,我们还是得借助文献。

我们就还是以唐代的文献为参照,两唐书中有两条记录其实已经深刻的揭示了两河当时的真实状况。

不过还是先来看《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和希提的《阿拉伯通史》都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在中世纪此地有一个巨大的沼泽:

500

图26 两河中世纪大沼泽 [参10-11]

把这部分拿掉(参下面图27),耕地就已经少了一大半。

同时,我们要考虑到最下游冲积的情况,在唐代海岸线要比今天靠北。《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第三章中提到,乌剌(Nahr-al-Ubullah)运河由弼斯啰(巴士拉)城流向东南,在阿八丹(阿巴丹)附近进入波斯湾,按大食地理学最早的纪录,这也得到8-9世纪了,下限的话可能得到12-13世纪了。而这个乌剌在《新唐书》中也有记录,并且明确是至大食的海路终点:

500

又十日行,经天竺西境小国五,至提狖国,其国有弥兰太河,一曰新头河①,自北渤昆国来,西流至提狖国北,入于海。又自提狖国西二十日行,经小国二十余,至提罗卢和国,一曰罗和异国,国人于海中立华表,夜则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乌剌国,乃大食国之弗利剌河,南入于海。小舟溯流二日至末罗国,大食重镇也。又西北陆行千里,至茂门王所都缚达城(即白达)。自婆罗门南境,从没来国至乌剌国,皆缘海东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国,其西最南谓之三兰国。自三兰国正北二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设国。又十日行,经小国六七,至萨伊瞿和竭国,当海西岸。又西六七日行,经小国六七,至没巽国。又西北十日行,经小国十余,至拔离謌磨难国。又一日行,至乌剌国,与东岸路合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志第三十三下地理七下

① 即信度河-印度河

弗利剌河自然指幼发拉底河。按《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书中描述乌剌大致应该在巴士拉下游不远。从此处拉一条测距直线到巴格达,测距值为470公里,因实际陆行不可能走直线,那么实际里距加个10-15%很正常,那就应该在520~530公里,唐代里距换算值为0.53,换算即为一千里。

中国文献记录,再次,惊人的准确!

虽然仅这部分对耕地数据的侵蚀不大,不过文献中提到中世纪时这里有回水(就是潮汐的倒灌),为此建了拦堵回水的大坝和运河:

500

底格里斯河东河道的最后一段——萨珊王朝时期和今天的河道一样——如前文所述,中世纪时这里存在回水,其北端筑有一座拦堵回水的大坝。该回水流经的河道被称作纳赫儿·马咋儿(Nahr-al-Madhār)运河,长6里格,一直延伸到阿卜达喜(`Abdasī,或`Abdāsī)城和马咋儿城;这两座城的确切位置尚不清楚。当时底格里斯河东部干涸河床沿岸的周边区域被称作朱哈(Jūkhā)地区,其向西北一直延伸到瓦夕的(Wāsit)地区的喀思喀儿(Kaskar)区。在穆斯林早期征服时代,马咋儿城曾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城市,此后成为麦三(Maysān,又名Dast-Maysān)地区的首府。文献记载马咋儿城距离弼斯啰城有4天的路程...... 喀思喀儿和麦三是大沼泽东部的两个地区,据可疾云尼记载,喀思喀儿地区盛产外销的优质稻米。其草原上放牧的水牛、黄牛、山羊,皆膘肥体壮;栖息在芦苇荡里的野鸭等水禽猎获后可销售到附近城镇的市场,运河里盛产鲱鱼(Shabbūt),捕捞并腌制后,可大量外销...... 波斯湾的潮汐顺此河(指阿拉伯河)北上,远至马咋儿城和阿卜达喜城处的河道,潮汐也会填满或腾空弼斯啰地区的各条运河,这些运河灌溉着三角洲东、西边的土地。[参10]

这里鲱鱼应该不是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鲱鱼(鲱形目鲱科鲱属),按单词 Shabbut 应指沙丁鱼,否则就不对了,因为今天说的鲱鱼一般指生活在如波罗的海、我国青岛烟台大连等较寒冷水域的产物。而沙丁鱼也是鲱形目鲱科,不过是沙丁鱼属。

但是按我找到的一份仅存于百度快照的文章[参21],称之为虎虾鱼,个头也比较大:

500

虎虾鱼(shabbut)是历代巴格达人最喜欢的菜肴之一,从底格里斯河捕捞起来后在岸边直接用明火烤制,肉味十分鲜美。这幅15世纪的波斯画像就描绘了这一场景。

未知这图的出处是什么。有知道的可告知一下。

说这个沙丁鱼没别的,主要是校验下这则文献片段的可靠性问题。

其中提到的可疾云尼已经是13世纪的人了,《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标注他的成书年代为1275年,所以他说的水稻什么的看看就好,估计也不会有多大面积,反倒是那些放牧和渔猎的情形可能更多,不过这就跟耕地农业无关了。毕竟杜环已经说了他们那个时候已经能吃的比较正常了,我们真正关心的是那之前的情形,后面分析。

先分析这段材料:

500

图27 分析材料配图

文中说,马咋儿城在弼斯啰上游4天路程,那就是差不多100来公里,我在图上标出来了。他说的那些什么拦水坝和引水的运河,不知道跟图上那长条明显的人工水域有没有关系。但至少说明一点,当时的潮汐倒灌至少可以回溯到这个区域,您这还是有水坝拦着,不然能冲到哪里您说说?而“中世纪”又指何时?毕竟这有1000年的区间呢。按大食地理著作最早的时间,也要到9世纪咯。

这说明当时的海侵情况实际上还是挺厉害的

然后文中说到,马咋儿城向西北一直延伸到瓦夕的(即瓦西特)的朱哈地区,在当时因为河流改道已经废弃成沙漠:

500

上文主要探讨了大沼泽形成的有关情况,伊本·鲁斯塔提到了萨珊王朝晚期底格里斯河发生第一次大改道的情况当时该河从东河道经马儿咋儿(Mardharāyā)城①转移到西河道(沙塔·亥河)西河道流经后来穆斯林所建立的瓦夕的城所在地。伊本·鲁斯塔说这次改道让原来东河道毗邻的所有地区变成了沙漠,因此在他写作的伊斯兰历3世纪(9世纪),沙漠依然存在。他记载回水有6里格长(大约在古尔奈城北边),向北到达阿卜达喜(`Abdasī)城和马咋儿(Madhār)城,这里河道被一水坝拦截;由此充分说明该处(古尔奈城)就是底格里斯河东支过去和现在与(西)河道的汇合点。伊本·鲁斯塔说该河坝在萨珊王朝时代并不存在,并且在他那个时代该河坝上游已停止了所有航运(应指东河道,译者),当时该河(旧东)河道一直到阿卜达喜城和马咋儿城之北,再向右转,在瓦夕的城北部地区(在马儿咋儿城)重新与(他那个时代的)底格里斯河河道汇合......[参10]

① 注意马儿咋儿不是马咋儿 500

本来原书说瓦西特的城址未确定,不过现在伊拉克是有一个瓦西特省的,首府是库特,然后我顺着文章说的改道后废弃的西河道找到了一座废弃的遗址,应该就是它了。也在地图上标出来。

那么相应的,这片当时荒漠化的区域也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如图所示标灰区域。

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亚俱罗/哲齐赖河洲”,既然到杜环的时代尚且湿漓漓的,那么再早个一两百年,都没怎么开发、更没有建巴格达城的年代,会是何种景象?洪水泛滥的季节,这片河洲不会跟南边的大沼泽打成一片?

把这三块一抠,您再瞅瞅您还能剩下多少?

而实际的情况可能更为尴尬——对伪史来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