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时掉进兔子洞

  人的感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深层研究后发现,构成「自我」的各种感觉,本身就是多种模拟信号的组合。这一解读,就对人类的「灵性」本质发出了质疑。「灵性」是真实存在还是模拟,生物电信号模拟和数字信号模拟是否有实质上的区别?我们以发烧中感知到的不真实世界为例,来尝试一轮深入的探寻。

  视频连接请戳

500

  -文字稿-

  人在发烧时,往往会更容易感觉到冷。一个符合直觉的解释是:感觉到冷,是因环境温度下降,继而体温降低所致。但事实上,即使环境温度不变,体温上升,人仍会感觉到冷,这是为什么?

500

  审视「感到冷」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几个部分(接收刺激——传递信号——处理信号——动作反馈),分别由相应的细胞,组织,系统和器官,行使特定功能来完成(传感器 —— 神经系统——神经中枢——肌肉,骨骼,腺体等等)。无论是神经系统,还是神经中枢,所传递和处理的都是生物电信号。

500

  这就需要「传感器」,将物理接触转化为可以被处理的信号。在人体内,「瞬态电压感受器阳离子通道(TRP: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就是这么一类可以将「温度」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的蛋白。

500

  通过观察总结,人们大致确定了TRPM8(TRP的一个亚种)的活性温度在15~26℃。在被激活后,TRPM8上的S1~S4所构成的「门」会被打开,并允许Ca2+、Na+顺着S5、S6构成的孔进入细胞内 ,导致去极化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顺着神经系统一路传递到大脑,并最终转化为具体的感受。

500

  一种理论认为 ,在人的下丘脑处有一个体温「设定点」(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在统合了温度信息后会与「设定点」做比较,再发出对应的信号给大脑,作为主观判断(感觉)的参考。同时,调动一些非意识层面的机制来使体温回归「设定点」(像是骨骼肌,内脏产热;汗腺分泌,血管舒张等),这是人得以维持恒温的基础。

500

  「设定点」并非完全定死不动,比方说当神经中枢接收到炎症因子的信号后,「设定点」就会上升。此时,尽管体温未变,但是下丘脑判断输入体温小于「设定点」,就会一直给大脑打小报告,并且调动升温机制。这就是为什么发烧的时候不仅主观上感到冷,身体的各类表现(不流汗,血流加速,打颤)也是向着「升温」而去。

500

  为了预防脆弱的脑细胞因长时间高温受损(体温>39℃),一些人往往用冰敷,对发烧病人的头部进行物理降温。为了规避物理低温对组织的损伤,他们会在额头皮肤上涂抹薄荷醇溶液来替代传统冰袋。这是因为薄荷醇的「降温」实际上是走了「传感器」的后门。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推测,是薄荷醇与TRPM8结合形成的构象变化(conformational change),导致通道被打开。

500

  在没有颠覆性的发现之前,以上都是暂定的较为有共识的结论。如果你希望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大可就此止步。因为接下来将要继续深入,并会因此引出许多新问题。

  首先,依「设定点」学说推导,薄荷醇带来的「冷感」理应引发身体的保温机制(收缩毛孔和毛孔,打冷颤,升温)。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这样的传导关系并非是唯一的,存在大量「例外」。比如,使用大量薄荷醇涂抹后,很多个体还会出现又「冷」又「热」的感觉。亦或是,在使用薄荷醇消炎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它能起到舒张血管,散热镇痛的作用。从系统的整体性来看,这无疑与之前的说法相互矛盾。

500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一些研究者认为,由于TRPM8是多模(polymodal)的,会响应多种刺激(机械、温度、化学)并通过不同的生化路径发出信号。当薄荷醇与一大片神经细胞接触时,会产生大量不同的信号(其中就包含了舒张血管的信号)并被传导至神经中枢。

500

  信号处理是具有时序性的,神经中枢在处理信息时会因为神经结构的不同,优先处理一部分信息。就像老板面前的多份报告,一些人喜欢先看好消息,另一些则喜欢先看坏消息 。由此,影响了后续反馈动作的顺序。 

500

  科学家还发现薄荷醇不仅和TRPM8结合,还会与TRPV3结合。TRPV3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蛋白,且活性温度在22~40℃。TRPV3与薄荷醇的结合会引起「热感」并可能诱导促消解介质(SPM: 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的生成,以达到消炎的目的。

500

  简单翻译下就是:薄荷醇引起的感受和生理反应是个多成因的复杂问题≈我不知道。

  好吧,既然在「系统性」的解释上遇到了瓶颈,那么我们往小了走,看看离子通道具体是如何被打开的。制药行业对TRPM8感兴趣是因为它不光广泛存在于体表,在其他深层组织中也有它的存在,并可能与很多疾病相关。比如与偏头痛易感的相关性,在前列腺癌、乳腺癌中的异常表达等等。寻找更多的TRPM8的天然结合体,或是探索其在不同温度下变形的机理,有助于科学家开发出更好的分子探针或是靶向药。

500

  但是问题就在于,当这种蛋白从天然的膜环境中被分离出来时,其结构很难维持完整和稳定。从2002年首次被发现至今,人们用XRD来确定其分子结构的尝试并不理想,直到冷冻电镜(cryo-SEM)的诞生为直接观测提供了可能。但截至目前,我们对TRPM8是如何在温度变化下开门,又是如何与薄荷醇结合的机理,依旧停留在各种自相矛盾的猜测和假说之中。

500

  此外,在复杂的人体系统中,感受器的输入信号并不是可以触发大脑「冷感」的唯一通道。受基因表达和环境驯化的影响,神经系统还会把「冷感」与其它输入信号相联系。比如,看到蓝色,尝到茶酚,感到害怕等等。而这些机理,都有待人们去探明。

500

  在生活中,构成我们已知概念的最小颗粒,往往是先验的,不假思索的。「科学」和过去人类思维系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它以「怀疑」为根基,用「真理」为靶,挑战了所有「先验性」的假设,并以此消解了我们过往所知的一切。就此不由分说的将人类拉入了一个「后现代」时期 ,一个学习赶不上发现的时代。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