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过3亿:COVID-19疫苗第2针比第1针更疼么?

如果不是记者告诉陶医生,我都不知道这个话题在新浪微博上阅读量已经过3亿。在疫苗接种的专业群里,也没有任何专业人员在讨论这事,我确信这个话题只是吸引流量的炒作而已,现实中的实际感知度很低。5006月21日中午,澎湃新闻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我,我明确告诉她:从医学原理上来讲,“打第二针比第一针疼”没有科学依据,这个事实并不成立。我们来看看,需要接种2剂的COVID-19疫苗在临床试验中的不良事件报告情况。下表中,是我国主流的科兴中维灭活疫苗和全球主流的两种mRNA疫苗安全性监测结果。500局部疼痛一行,只从数值上看,科兴中维和辉瑞/复星的疫苗都是第1针疼痛率高于第2针(分别高了6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莫德纳疫苗是第2针比第1针高了3个百分点。所以,如果要较真的话,第1针比第2针更疼些,恐怕更符合事实。上表中,还可以看看其他各项不良事件报告率:灭活疫苗几乎都是第1针高于第2针;mRNA疫苗则是第2针高于第1针的居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待研究。从症状上看,这些不良事件只是一般反应,属于常见的、不会危及生命的、可以接受/忍受的反应。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可能导致住院或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比如活疫苗导致的严重感染、过敏导致的喉头水肿或休克等。业内的共识是,疫苗一般反应通常随着剂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过敏反应则随着剂次的增加而增加。一般反应随剂次增加而减少的原因,陶医生个人推测并非真的减少,而是打过第1针有经验了,对常见的、不严重的反应有了预期,打第2针再出现这些反应时就不太在意、或者不做报告了。过敏反应随剂次增加而增加的原因,则符合医学原理,一般认为是因为人体接触过敏原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形成过敏机制。所以人体首次接种一种全新疫苗时,往往过敏情况少见,但其中某些人默默对疫苗过敏,第2剂再接种时就触发了比较严重的过敏。正是因为上述共识,陶医生坚决反对接种额外剂次的疫苗,因为这种做法收益不明确,但会增加过敏反应的风险。陶医生2010年开始用自媒体做疫苗科普,其源动力就来自批评导致儿童接种额外剂次的所谓疫苗强化免疫。500麻疹疫苗需要接种2剂才能有效保护。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麻疹疫苗立场文件对麻疹疫苗不良反应的判断:接种第2剂时,除了过敏反应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世界卫生组织这话的意思是说,麻疹疫苗接种第2剂时过敏反应会增加,而一般反应会比第1剂时减少。这个判断上适用于所有疫苗,原理我前面已经论述过了。我国曾经多年用麻疹疫苗进行强化免疫,现在麻疹疫苗已经停产,强化免疫也随之停止。取代麻疹疫苗的是麻腮风疫苗,后者含有麻疹疫苗,但两者的安全性原理是一样的。导致疫苗一般反应(包括局部反应里的疼痛)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个人差异。一群人去接种,接种的也是相同批号的疫苗,可以认为疫苗是一模一样的,但有些人打完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担心没感觉就代表疫苗效果不好,有些人则三角肌酸痛得要命或者发热,但2~3天也就好了。500然后不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包括接种医生的手法、针头的质量、疫苗厂家及批次不同、个人状态等。如果个人状态不好,比如情绪不佳/亢奋、睡眠不足等,有可能改变人体对一些不适的感受度,可能变得迟钝、也可能变得敏感。如果变得敏感,那么即便在接种疼痛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也会感觉更疼。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疫苗,也可能会对疼痛程度有细微的影响。比如疫苗PH值通常有一个控制范围,在这个范围内PH值低就更酸些,可能增加局部疼痛感。另外,接种部位距离神经末梢太近,可能也会导致疼痛感的差异。接种部位通常是上臂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都是神经和血管相对较少的部位,但也不是说没有神经。所以,陶医生猜测,有些人接种后明显疼痛,可能是正好疫苗液被打在了神经末梢附近,直接刺激到了神经,或者是在局部有一些炎症反应影响到了神经。500这个刺激神经末梢致疼论只是我的个人猜测,恐怕永远无法证实或证伪。因为我无法想像用人做试验来研究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技术上无法实现定位神经末梢,另一方面是杀鸡焉用牛刀,局部疼痛3天就缓解了,不值得去深入研究。我自己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各接种了1针北京生物的灭活COVID-19疫苗。我预期是会有一点疼的,但实际上我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感觉到疼,我家人也都接种了,也没有什么感觉。打疫苗疼不疼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话题,谁都可以额在自媒体上吐槽和跟帖,这就很容易形成热点。热就热吧,无伤大雅。有人疼来有人不疼,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纠结可调侃。今天,你打新冠疫苗疼了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