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维梅尔的帽子》兼论吾人之学术启蒙与理想

初读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17世纪全球贸易》是在我大二在台交换期间。当时正值我和同学一道前往澎湖,在飞机上翻开扉页开始阅读之后,竟着迷到全然不在乎螺旋桨引擎在耳边的轰鸣,第二天坐船去离岛时,还满脑子盘踞着书中的内容,幻想着自己正同500多年前西班牙或荷兰帆船航行在同一海面之上,以至于被同行的伙伴形容为“着了魔”。的确,卜正民的作品正有这种令人着迷的魔力,而这魔力正来自于卜正民无与伦比的叙事风格:将无数看似并不相及的历史事件编织成一张大网,让读者深陷其中并最终获得某种历史感的顿悟感。

 

卜正民极喜欢图像史料,而这本《维梅尔的帽子》正是其用图像史料串联线索的最高佳作。历史学家对画作的解读绝非仅止于美学探讨,卜正民要讨论的是维梅尔画中出现的物件:海狸皮制作的高级帽子、中国瓷器、抽烟者、白银以及黑奴,这些物件如何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小城台夫特?在出现在荷兰之前,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旅程?人们在交易这些商品时又是如何互动的?于是,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之下,一幅17世纪的全球贸易图景渐次展开在读者的眼前。

 

17世纪是个这样的世纪,卜正民写到,“初次相遇渐渐变成持续的交往,凭运气的交易变成制度化的定期贸易,比手画脚的交谈,换成混杂不同语言而成的方言和名副其实的沟通……由此带来的文化转移,是交往双方透过相互影响的过程促成选择性调试。不是彻底的改头换面或殊死冲突,而是协商与袭取,不是胜与败而是取与予,不是文化的改头换面而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那时人得以调整自己行为与观念以化解他们所碰上的文化差异,以转移未料到之威胁,以谨慎回应同样未料到之机会的时代。那不是执行宏大计划的时代,而是随机应变的时代。发现的时代已大体告终,帝国主义的时代尚未到来。十七世纪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时代。”[1]

 

于是,在这个世纪中,法国人尚普兰(Samuel Champlain)为了寻找通往中国的“西北航道”而在同北美的原住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深地介入了当地社会的权力冲突(第二章);着迷于中国瓷器的欧洲人为了得到昂贵的天朝产品而相互劫掠、剽窃创意并赞叹于海洋带来的机遇与财富(第三章);耶稣会传教士记录下自己如何在一艘混杂着各种种族的帆船经历海难之后,同从未见过番夷的中国人照面,并侥幸地在灵活变通的官员协助下,从驻守广东海岸贪财嗜杀的士兵手中死里逃生(第四章);来自“新世界”美洲原住民占卜时抽的烟草成功地征服了从英格兰到北京城之间的整个欧亚旧世界(第五章);白银成为联系全球贸易的绳索后,既造就了“不宜生存之地”波托西的病态繁荣也导致了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对华人的残酷屠杀(第六章);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源自于人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史无前例的大范围流动(第七章)。在这些故事落幕后,卜正民仿佛幕后旁白一般给出了这样平静却重达千钧的结论:

 

“人非孤岛,无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从那时起任何地方的历史使我们与每个地方相连,且最终使我们与整个世界的历史相连,则过去的任何部分——任何大屠杀和成就——没有一个不是我们的共同遗产”[2]。

 

卜正民的文字令人着迷之处,正是点出了这种人与更广阔世界的这联系感,而这若非通过历史,则难以切身体会。举例来说,产自南美波托西的白银借由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Acapulco)出发的大帆船运输到菲律宾,一方面,这些白银成吨的输入中国,造就了晚明高度繁荣的商业社会,也使经历了朝代更替的士人们将明亡之故归咎于商业繁荣带来的道德沦丧,而促使宋以来形而上学化的儒学转入讲求实证的清代朴学;另一方面,白银串联起的贸易吸引了无数华人定居于马尼拉城外,然而17世纪中叶波托西银矿的枯竭和日本的锁国以及几次意外的船难造成的损失所导致的贸易萧条,挑起了西班牙人和华人之间的种族情绪和紧张关系,最终酿成了两次大屠杀。

 

地球一段和另一端的事件再次获得了共时性和因果性,这一灵感直接启蒙了我的学术思考。我想要描绘的,即是19世纪以来东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事件所串联起的迷人故事。在其中,人物是核心要素,这也是卜正民给我的启发,卜正民的叙事总是通过人物经历得以展开而不是冷冰冰的图表数据或是毫无人情味的社会学理论。这也正是我希望恢复的传统,从司马迁以来中国史学以人物为核心叙事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西学东渐和学术专业化的过程中被渐渐遗忘,诘屈聱牙的学术作品摆出一副高傲冷漠的面孔只欢迎同行评审的目光而将一般人拒之于史学之门外。卜正民用极为优美的文字,通过人物经历而展开的叙事,以呈现令人着迷的,同过去和更广阔空间相联系的“历史感”,成为我学术志业的启蒙,也成为我欲企及的高标。

附录

卜正民的所有著作我都拜读过一遍,这里我也正好推荐一波:

1.《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17世纪全球贸易》,本文已推荐,不赘。

2.《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这三本是卜正民本业明史的代表作,第一本稍难而后两本也是精品中的精品。

5.《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和6.《哈佛中国史》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可以看作是他探索海洋与中国史联系的杰出作品。

7.《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则将目光投向民国史,揭示为民族主义历史所有意忽略或污名化的抗战沦陷区历史。

8.《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鸦片政权:中国、英国和日本》(黄山书社,2009)、10.《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长春:吉林出版社,2008)、11.《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谱系学》(台北:巨流,2004)、12.《国家与社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都是卜正民的编著作品,其中的许多文章极有参考价值。

13.Culture and Economy: The Shaping of Capitalism in Eastern Asia. Co-edited with Hy Van Luong.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7.14.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in China. Armonk, NY: M. E. Sharpe, 1989.这是两本没有中译本的编著作品,卜正民均做了导论写作。15.National Polity and Local Pow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Imperial China, by Min Tu-ki. Co- edited with Philip Kuhn.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9.是卜正民翻译的韩国学者的作品。

最后是两本史料集和一本不方便说的书。这里就暂时省去不讲。感谢政大图书馆提供了绝大多数的上述书籍,我也耐着性子把所有都翻过一遍。

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再次亲临卜正民的大学课堂!

附上之前在北京大学聆听卜正民讲座后得到的《维梅尔的帽子》的亲笔签名

500

 

 


[1]卜正民:《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17世纪全球贸易》,台北:远流,2009,页35-36。

[2]卜正民:《维梅尔的帽子》,页26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