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站揭露网特真面目的视频,也属于有争议内容了?
标题惊悚一点,蹭个热度。
到今天早上9点20,笔者发现B站已经去掉了该视频的黄标。只能拿团团的评论作为证据,只恨昨晚直接睡了。
那么,这是视频:
强烈建议水友们观看11:20秒以后的有争议内容,可好听了
以下是沈逸老师跟的团:
这是波士顿圆脸跟的团:
这是额外的瓜:
笔者没兴趣去外网核实这部视频的所有内容,因为我想要谈的,是这件事情背后的一些被敌人利用的把手。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笔者的看法将附于第二页,本页就当作为该视频的转发帖。
“该内容有争议”,这也是B站学来的东西。学的是谁,不言自明。好的东西,学一学,没毛病。
B站这个黄标,应对的是一些虚假内容的举报。单位时间内,举报数量足够多的话,应该就会被自动挂上黄标。
好了,问题来了:是“谁”举报的这个视频呢。
这个问题在观察者网,可以很简单的进行分辨:
这是回形针的主页,以及他的粉丝数量;
这是几个典型的代表;
笔者昨天翻了很多,打印成PDF后600多页,绝大部分都是类似这个号,基本数据全为0;
笔者挑出一个典型展示一下关注列表。
从他们关注的号来看,有两种猜测,
1、观网基于自身的推送机制为V号买的流量。
2、为了掩藏真实目的,而故意关注更多的号,与观网追求热度的利益一致,双方心照不宣。
笔者声明一下,即使观网真的买流量了,我也不是反对观网“买流量”“买水军”的行为。这是今天互联网行业心照不宣的一个“潜”规则。
这类行为,其核心逻辑,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即信息的自由流动。——我想要保证所有信息都推送给用户,但无论是用户甄别信息的需求,还是平台推送信息的需求,都导致了“水军”的最终出现。淘宝刷好评是初级应用,黑客抓肉鸡DDOS攻击,是进阶应用。给“水军”一词粉饰一下,就是公关。
这其中的问题是,作为一个组织,媒体如果养专业的水军队伍,那么这个组织的纯洁性就会被破坏,具体例子不要太多,譬如斯诺登服务的美国情报组织,上班时同事间拿被监听的平民的隐私,作为谈资。又譬如BBC、CNN,冷战时期搞舆论战,好歹要点脸,进入互联网时代,迅速腐化,明目张胆的发表谎言,恣无忌惮的反复打自己的脸,这就是基于他们看到的“现实”——舆情可以被操纵,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国内的经典案例,就是腾讯某高管在3Q大战前后,发表的“中国用户离不开QQ,所以QQ做什么都无所谓。”(大意如此,笔者已经找不到原贴了,百度上全是公号的辣鸡文章)
那么,对于绝大多数媒体而言,与水军保持一定的距离,并设立专业的公关部门就成了最佳选择。同时,既然“水军”已经成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弃儿,成为了资本的奴隶,出现被我们的敌人所利用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党和政府没法整天和太平洋对面的犹太资本,在投资互联网水军的项目上,比谁砸钱多。
水军背后的资本运作,深刻的反映了我党的主流价值观在互联网价值观领域,面对占据先发优势的西方舆论、媒体鞭长莫及。而西方学界在传媒理论的优势,又让我们媒体在战场上表现出种种无力感,以至于外宣要靠外交部打头阵。
这不由的让笔者想要使出“釜底抽薪”一计。
接下来,就请诸位读者老爷,跟着笔者的节奏走一遭。
我们先从互联网精神中的“自由”谈起,先说说所谓“自由”的优势。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的,而人类的理论,都是根据现有事实总结而来,在“预测未来”这件事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一个群体中“自由”的风气,基于集体意志对于生存的需求,这种集体意志表现在个体身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既有对信仰的坚持和对敌对立场的坚决反对,又有对位于次要矛盾地位的个体展现一定的妥协,在针对某个观点,立场,很难出现群体中所有个体,态度一致,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在集体意志上的表现就是实践中完成对正确方向的选择。拟人化一点讲:既然不知道哪个方向对,那么就派出“小弟”朝各个方向走。
这种态度如果反映到某个人身上,那么离盲动主义和机会主义,就差一张纸的距离了(批评的就是@环球网的老胡),还请诸位跟着笔者再往前走。
自由存在的基础,是基于人认知的局限性,如果所有人都是全知全能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在社会中处于哪个位置,未来将会如何,那也不会存在自由这个概念。
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每个人所持立场不同,所掌握的知识不同,他们产出的信息/输出的观点自然不同,在群体内,这些观点/信息通过社会机制,产生作用,可能有的人输出的观点在其他人眼里只能作为“牢骚”而存在,而有的人的观点会被大部分人视作真知灼见。但最后真正能指导群体走向正确方向的,并不一定是“大部分人”眼中的“真知灼见”。
比如,我党在上世纪大革命时期,也是上层中的“少数派”,刚上井冈山的时候,只有一个团700多人。又比如翟东升老师在这部视频中的预测,在这部视频中,也是少数人。
在明面上看起来,因为【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每个人所持立场不同,所掌握的知识不同】,似乎,只要我们像西方媒体一样,保持明面上的自由(或者直白点说混沌状态),便可无敌于天下。但问题是,同志们,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同一片土壤之上的——我们的文化。你的立场,你的价值观,都是扎根于中华文化之上的,哪怕你是反对派,是港独、台独、暴恐分子,你最初形成的价值观也是从中华文化中长出来的,只不过是被人刨了根,栽到另一片土壤中去了。每个人判断问题,作出选择所掌握的知识,都是源于教育,不仅仅是爱国教育才塑造了国家权力,所有的文化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一个社会的权力结构。
在上世纪的革命年代,我们选择有知识的人追随,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都是这个价值观,用朴素的话语表达就是:“老师有文化,要听老师的话。”但和平时期毕竟不比战争年代,中华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战争年代,大家为自己的信念而战,每个地方政治势力,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社会形态,进而互相竞争,通过战争这种考验整体社会运作效率的终极形式,抉择出谁更优秀。但和平时期没有这样的社会条件,而且由于理论建设与实际应用结合领域的缺陷,放手让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推动社会革命,也是一种错误行为(再次谢谢方方证明这点)。
在前一个阶段,社会变革,有部分是资本家,或者是学者通过市场的形式,推动的。实事求是的说,的确是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但在资本终于露出吃人本性的今天,我们肯定的是市场对于推动改革的作用,再次强调党和国家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降低了资本在社会改革中原先的地位,通过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地位,来冲淡在整个市场中,资本寡头的市场地位。
走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自由”这个命题,在中华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其实是多数人与少数人、中央与地方、权威与普通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不同意见的辩证关系。在多元文化的利益共同体内,搞党派政治,最终会演变为身份政治,明末的动乱证明了这点,民国经过“反清复明”,又证明了这一点,而美国人享受着冷战福利,也走向了这个结局。整体辩证观是延续至今的伊斯兰教文明、基督教文明所不具备的文化特征,历史证明,在西方文化中,哪怕长出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终也只有在中国的土壤中,才能生长壮大。
用中国传统话语来说,达到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由”自然就被保证了。
当然很遗憾,过去的只能是过去的,其他文明中的文化、科学,我们也必须学习,固步自封只能再次走向落后,笔者也必须继续向前走,用今天主流的话语逻辑,来再次阐释。
对于集体意志而言,营造自由氛围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向混乱,而是作为一个群体,延续、生存下去。其根本目的,是保证“观察”的全角度,保证信息的全面,进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从我们的社会结构出发,可以将“自由”分为“行动自由”与“言论自由”;且,无论是中国的自由,还是美国的自由,遵从一个规律,当某一类“行动自由”被限制,对应的“言论自由”就要相对放开,反之同理,其背后的逻辑,是作为权力核心的群体,为了保障决策的正确性,需要保证其获取信息途径的途径尽可能全面。当然了,更为重视意识形态的美国,和重视实践的中国,从表现形式到最终目的都有很大的差别。至少在中国,很多地方上偏离中央政策的行为,如果最终带来了好的后果,往往是不追究的;而如果最终的结果不好,那么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养老安排”(不举例了,免得发不出来)。这也是一些人经常产生误解的地方。这背后的逻辑用“行动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关系来表述,就会比较清晰。比如说美国佬,不给言论自由的地方,甚至不想让你产生相关的想法。
说回观网的实际情况,我们是没有一个版面,是专门留给说国家的坏话的。而观察百度贴吧的种种历史,如果有某个版区,被网特渗透成为反社会反国家的舆论阵地,百度也会直接封掉。但是,你是可以在某些帖子下面阴阳怪气一下的,那么实际上,你是有发表反对意见的“行动自由”,但是你没有实际的“言论(传播)自由”,因为从民众的根本利益考量,是不允许大量的受众接触这些信息,进而引起社会动乱的。
对于一些极端暴力犯罪,直观的看,既没有“行动自由”也没有“言论自由”,但换个角度,你可以这么想,但不可以这么做。而我们的主流教育,是不会给你灌输相关的思想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接触主流信息,你甚至没有这么想的“言论自由”。
为了避免抽象讨论时产生混乱,我们进一步抽象“言论自由”与“行动自由”,将“言论自由”抽象为对信息产生的控制,“行动自由”抽象为对信息输出的控制。在此没有定义信息的接收,因为对于人而言,内化信息需要经过思考,而说出观点也需要经过思考,而人的某些行动(包括说话),是“不经过大脑”的,直觉上认为应该这么做,便做了,即是其思想的直接表现,视作信息的输出结果。
对于一个系统而言,信息会有正反馈与负反馈,系统结构变化以后,同一信息产生的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大小及比例,均有可能发生变化,由此,对整个系统产生的作用也会发生变化。进而的,控制端可以对信息施加影响,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以及效率。
将观察者网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控制端的结构,核心是编辑,V号、普通用户不同程度的参与,而输出内容的核心,目前是以精品回复和V号为主。
而将用户群体作为系统观察时,虽然每个用户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整体上看,控制端仍旧是以主流价值观为核心,对于输出内容而言,每个个体或许只展现出主流价值观其中一部分,有些个体与主流价值观有一定的偏差,但是经过观网的编辑,整体展现出的仍旧是主流价值观。但基于个体差异性,经过讨论及二次传播,会发生偏差。
观察者网的编辑,其根本任务是发挥其在整个系统中的核心价值,传播“正能量”给用户,同时,在今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自由”的主流理解,仍旧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西方学术思想的情况下,保障用户获取信息渠道的全面性,是一项媒体人的基本工作,说的直白一点,在处理一些反国家、反社会言论的权力上,媒体、国家权力机关,都有一定程度的受限。乃至于批判国外反华言论,需要外交部站台,处理网特,需要国家安全部发言倡导。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的讨论先停于此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仍旧落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完善。
笔者将就这一问题对于观察者网及包括笔者在内用户而言能够做出什么贡献,进行实际手段的讨论。
我们要针对流量为王的互联网生态,发动一次“革命”,首要目标,是要规范“水军市场”,在这方面需要建设我们自己的理论,达成共识,既能对抗国外水军的进攻,又能革除国内水军的乱象。
基于此目标,讨论一下用户接受信息的过程,编辑(权威媒体)推送信息的本质,是少数精英对信息的选择以及再传播,用户看帖,是对推送信息的选择,用户发帖,是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如果仅仅依靠编辑的工作,那么必然信息量会受限,在国外“自由”媒体暗示的对比下,会处于竞争劣势,最终导致舆论阵地的丢失。而如果是像微博那样,强调自由言论,放弃监管的权力,且不说微博今天“粪坑”的名号,就说推特最终选择封禁特朗普,也展现了放弃监管权力这条路径不可行。
同时用户的阅读时长,阅读精力,都是受限的,换句话说信息获取效率受限,如果只依赖用户发帖顶帖的行为进行推送,很快就会信息同质化,产生所谓的“茧房效应”,大数据的应用,只影响“茧房”的大小,整个系统仍旧是封闭的,最终仍旧会导致熵增。
所以,实际上,仍旧要回归早期观网,用户与编辑共同努力的生态,只不过随着用户群体的增大,合作形式,或者说组织结构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
随着信息量的增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结构化信息的需求以提高处理效率,文章的大纲,教科书中的思维导图,以及B站近期制作的不少视频中出现在进度条上的内容标签等等均属于此类概念。
笔者在此提出一个“电台”的概念,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会有“听众”总喜欢听同一个台,但是在漫长的过程中,总会听到其他台,而对于今天,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绝大多数“听众”而言,听一段时间就腻了。
我们将“电台”的概念,延伸应用,结合一下观网的话题标签、风闻区侧栏标签、编辑推荐的基本设定。对于话题标签而言,由于总是会产生新的话题,或者基于商业广告需求,创造新的话题标签,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分类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ACG这种次文化都在话题标签中,其次,要一定程度上开放标签的添加权,那么势必要打造一种便于审核和群众监管的标签送审制度。可以推广思维导图软件的应用(我是拿CAD画的,这东西推广不了,必须要专业思维导图软件),这一方面,可以“八股文”一点,必须将标签包含的内容,利用一类基础性的描述语言进行描述最终以方便批量处理。——至少要引出经过审核的概念来源。
将不同的标签整合在一起的分区,称之为电台。这样可以使小编的精力主要放在运营电台上,由于人力审核的限制,电台的数量也必定是受限的。在同一个电台内,不同标签的权重,以及添加、替换标签的权力,也可以根据版面的实际需求,不同程度的分配给V号(认证号)、用户以及编辑。这样也免得因为学者们的发言,并不一定受众很广,而编辑为了推送,必须要进行暗箱操作乃至于买水军的关注以提高学者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正规化了广告收入给予媒体工作者的途径,使得整个过程透明化,避免了视频制作者在视频中插播广告的行为,不是所有的视频制作者都有星际老男孩@孙一峰 @黄旭东 和加拿大白嫖王@Linus Sebastian 的打广告水平的,也不是所有视频和内容都适合打广告的。
基于这个设想,首先要完善的就是用户投票机制以及相关的版面动态排序的功能(首页经常会有一个帖子的两个链接,这应该就是推送的痕迹),标签的思维导图,现阶段可以利用人工审核,但标签的解释链接功能需要加入(外包给百度百科就别指望了)。实名认证是投票机制存在的基础,我是不相信没有技术手段来实现,对关于实名认证的可能存在的技术难题,也没有概念。
总体的看,这个设想的核心内容是规范结构化信息的表述手段,即话题标签的制作,编辑、审核过程的透明化,以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这个设想的目的,是提高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作用及积极性,利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打败西方媒体控制下的舆论攻势。我们既追求信息传播的广泛和全面,同时也追求对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的维护。这是一个比谁实话说的更多的阳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