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烟草往事(一)

1

1937年7月7日,日军华北驻屯军炮轰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

两个月前的5月1日,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走进了上海东大名路817号的一栋白色西洋楼。来人是宋子文集团的特派代表程书度,他走进的白色西洋楼是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海总部大楼。

程书度此行是来接收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

完成接收工作后程书度根据宋子文早已定好的计划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了改组,将除会计处主任吴惠荣之外的全部人员替换掉,原总经理简玉阶被安排了一个空有名头的设计委员职务,面对这一结果,已经62岁的简玉阶想起兄长简照南去世前将他们一手创办的公司托付给自己时的嘱托,不禁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500

简照南

简照南1870年出生于广东佛山,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四个兄弟。父亲简汉达早逝,兄弟四人(三弟早逝)全靠母亲潘氏在石湾茶煲行做工和叔父简铭石的接济照料长大,幼年生活艰辛,兄弟几人常常见到母亲在深夜为别人做手工活时流泪。

为帮助母亲减轻负担,简照南早早辍学打工,先后做过担泥工、印茶煲以及各种杂工,饱尝生活艰辛之苦。

等到1886年简照南17岁时,经母亲同意前往香港投奔自己的叔父简名石,跟着叔父在香港巨隆瓷器店当学徒,因为勤奋好学,在叔父的推荐下被老板派往日本收账,叔父则被派去了越南负责客户欠款问题。不久巨隆瓷器店倒闭,于是又前往越南跟随叔父学着做生意。

到了1888年,简照南有了一些积蓄后萌生了自立门户的想法,得到了叔父的认可和资助。

因为此前多次前往日本催收欠款,对日本的商业环境较为熟悉,简照南将自己创业的第一站选在了日本,开设了东盛泰商号,在广东、日本和南洋地区之间做货物的贸易销售业务,一度因为生意扩大将弟弟简玉阶接到日本一起经营。

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得不将生意转移到了香港,在初期的进出口贸易失败后又移居曼谷,兄弟二人在叔父的帮助下又做起了土洋杂货生意,业务一度遍及日本、香港和南洋群岛,数年时间积累了自己的第一笔资金。

因为经营土洋杂货生意过程中需要频繁与航运打交道,1902年简照南回到日本创建了顺泰轮船公司,为了经商方便和公司可以在日本注册,于是给自己起了个日本名字松本照男并加入了日本国籍,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日本名字和日本国籍在日后为他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带来了巨大麻烦。

顺泰轮船公司在经过初期租船跑业务积累到一定的资本后,买了一艘“广东丸”号货轮,公司的营业船只也扩大到了5艘,在顺泰轮船公司业务发展步入正轨的同时,简照南也在日本开始接触到了卷烟生产的技术,并在参观了日本村井兄弟烟草公司后有了自己创办烟草公司的想法,为此还买通了村井公司的技师给自己传授相关制烟技术,自己也潜心研究了将近一年。

而似乎是命运安排好了简照南烟草大王的人生轨迹而不允许他自己走偏一样,在他完全掌握烟草生产技术不久,顺泰轮船公司的“广东丸”号因为一次台风沉入了海底,顺泰轮船公司也随之破产。“广东丸”号的沉没让简照南别无选择,更加坚定了自己兴办烟草公司的念头,一代烟草大王开始迈入人生正轨。

2

1894年的时候美国政府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会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旨在禁止华人赴美务工谋生,到了1905年合约期满,美国政府又谋划续约,引发国内民众不满,开始了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并迅速蔓延全国。

民族情绪使得当时在中国卷烟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的英美烟草公司受到巨大影响,放松了对国内民族族资本烟草公司的打压,国内的民族资本烟草公司于是趁势而起,简照南也趁此时机成立广东南洋烟草公司。

因为公司筹办的时候兄弟二人只有两万余元,在得到了越南华侨曾星湖和叔父简名石的帮助后才凑足了10万港元,将公司注册成了股份有限公司。此时的简照南对公司有实际的控制权,但因为公司成立时有外资注入,一半以上的股权由外人掌控,因此简照南的控制权也并不可靠。

公司成立后简照南通过中间人将在日本购买的旧式卷烟机运回香港,同时组织家乡族人前往香港建厂。之所以选择香港也是迫于1904年日本政府将所有私营烟草公司收归国有,而国内又有英美烟草公司长期垄断烟草市场所致。

成立第二年,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烟厂正式投产生产卷烟,并趁着抵制美货的民族情绪高涨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抵制美货运动的结束,南洋烟草公司和国内大多数民族资本烟草公司一样遭到了卷土重来的英美烟草公司的强力打压。

英美烟草公司以南洋烟草公司产品商标侵权为由发起诉讼,南洋烟草公司不得不开发注册新的商标,但英美烟草公司故技重施,再次控告南洋侵权,同时恐吓南洋的经销商不得售卖南洋烟草公司的产品,在英美烟草公司的强势打压之下,简照南第一次成立的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在1908年宣告破产。

这里有一个社会背景需要给大家梳理一下,从西方外资烟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的民族资本卷烟企业也慢慢开始了发展,并且一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之间中国的卷烟制造工厂的卷烟机数量、雇佣人数和卷烟生产量都得到了快速增加。

但熟悉这段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的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经济活动很多时候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中国卷烟制造业的增长也很明显的随着政治活动而波动。

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以及上海公共租界的警察开枪打死11名示威者引起的反英游行和抵制洋货运动等,每当发生政治运动的时候,英美烟草公司及其他外资烟草企业都会受到一定的抵制,于是就会有一大批中国卷烟公司趁势成立。

但是当狂热的民族情绪褪去之后,英美烟草公司卷土重来通过兼并和不平等的商业竞争手段打击中国民族卷烟公司,强力打压之下大批的中国卷烟公司都会宣告破产。

例如上海的华资卷烟公司从1924年的14家逐步增加到1925年的51家、1926年的105家、1927年的180家,但最终能够成功经营下去的并不多,绝大多数在1925年的五卅运动后成立的卷烟公司都没有经营到1930年以后,这当然也和国民党当局对国内烟草企业的高税收政策具有一定关系。

简照南的第一次创业也如同大部分民族资本烟草企业一样随着政治运动的结束而迅速倒在英美烟草公司的打击之下。

3

说起中国烟草工业的发展历程,英美烟草公司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现代工业化生产卷烟的卷烟机最早在19世纪50-60年代被L.苏西尼发明,但因为工艺原因每分钟只能生产60支卷烟,到了1881年,美国人詹姆斯·彭萨克进一步发明了连续成条然后分切成支的卷烟机,使得卷烟机的生产效率达到了每分钟250支。

美英等西方国家开始依托这种卷烟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卷烟,西方烟草工业迅速发展。1885年上海的茂生洋行开始代理美国杜克烟草公司生产的卷烟,西方烟草公司开始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并纷纷在中国建厂。

到了1902年,美国人詹姆斯·杜克将他的美国烟草公司和英国的帝国烟草公司达成协议,合资成立了规模庞大的英美烟草公司,公司总部设置在伦敦,并在全球范围内设置了分公司及销售网络,掌门人为美国烟草大王詹姆斯·杜克。

500

詹姆斯·杜克

1903年,成立后的第二年英美烟草公司就开始在上海通过收购其他外资烟草公司迅速获得了生产能力,并在随后的几年里依托中国本土的经销商迅速完成全国销售网络布局(在英美烟草公司之前的外资烟草公司都只是在条约口岸城市经营),在当时民族卷烟工业极为式微的情形下很快在国内形成了垄断。

英美烟草公司后来常年占据中国卷烟市场55%的份额,民国时期甚至达到了60%-80%之间的份额。1904年,清政府同意了英美烟草公司提出的烟草征税计划,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烟草销售获得了合法性。

针对其他烟草公司,通过不断的兼并其他外资烟草公司和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资本烟草公司,英美烟草公司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如果不能兼并消灭对手,则通过商标侵权、降价促销、争夺代理商和控制烟草生产原料等手段不断打击对自身具有一定威胁的其他竞争对手。

在烟草销售的过程中,英美烟草公司大幅度利用中国本土在烟草行业具有相当丰富经验的经销商和商人,铺设了极为强大的烟草销售网络,这一点在1916年简照南访问位于北方边疆城市张家口的英美烟草公司销售中心时,在当时相当贫瘠的张家口销售中心都能看到两个英美烟草公司的西方雇员,让简照南感到异常震惊。

据说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和广东边界山区附近的小镇上都能买到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卷烟。

同时英美烟草公司的广告宣传也大量雇佣中国本土职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烟草广告,然后派出人员在城镇和乡村大批量的张贴宣传广告,以至于民国时期许多来华旅行的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旅行记录里都描写到贴满大街小巷的英美烟草公司广告,就连偏僻的小镇都能见到。

来自澳大利亚的玛丽·冈特在1913年从北京前往承德的沿途山村中都能看到英美烟草公司的“鸡牌”、“孔雀牌”卷烟广告。甚至有中国记者描述在中国许多偏远山区的村民或许不知道孙中山是谁,但却一定知道大英牌卷烟。

通过自身强大的资本能力,为改善在中国难以获取优质烟叶的问题,英美烟草公司将美国优质烟种移种到中国,通过培训中国农民种植建立了大量的优质烟叶供应基地,并在国内形成对优质烟草原材料的垄断。

这迫使即使后来唯一可以和英美烟草公司抗衡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不得不通过海外进口的方式获取优质烟叶来补充自身的烟草原料,却抬高了自身的生产成本。

在后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因为内外交困和国民党当局的一番骚操作之下逐渐丧失竞争力且大批中小民族卷烟公司纷纷倒闭时,英美烟草公司同期吞并了其他几家外资烟草公司,其烟草销量在1929达到420亿支且持续扩张。

到了1937年,创造了该公司在华最高销售记录550亿支卷烟。在这之后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开战,英美烟草公司经营越来越困难,销量下降迅速,加上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使得英美烟草公司在中国的运销陷入完全停顿。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该公司又崛起了一段时间,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走向衰落,1953年,英美烟草公司将剩余的在华财产转让给了新中国政府,并将剩余不多的业务转移到香港,这个1902年成立的英美烟草公司在霸占了中国烟草市场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终于退出了中国烟草市场的舞台。

4

简照南的心情很不好。

在英美烟草公司的强力打压之下,国内民族资本一时不敢有人进入烟草行业,当简照南的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破产清算时,剩余资产价值9万元,但却无人敢买,简氏兄弟一时陷入困境。

危难之时,简照南初出茅庐时就对他多加提携帮助的叔父简名石再一次出手拉了兄弟二人一把,辗转腾挪出13万元资本交给简氏兄弟经营,将公司进行重组。

因为原有大部分股东都不敢再做投资,简氏一族在重组后的公司中占股94%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家族企业,公司名称也改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香港注册为无限公司,并于1909年重新营业。

经过两年小心经营,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族爱国情绪再次爆发,全国各地开始了抵制洋货运动,简照南趁此时机提出“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宣传口号,并且为了避开和英美烟草公司直接竞争,将产品多数销往香港和南洋地区,并于当年首次扭亏为盈,获利2万余元。

到了1912年民国成立,海外华侨的爱国情绪进一步高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国货背景让它获得极大欢迎,当年就获利4万余元。而就在同年,对简照南多有照顾的叔父简名石去世。

简名石去世后,其子简孔昭和简氏兄弟因为公司归属权发生争执,后经协商各自占有一半股份。等到整理完内部家族关系,简照南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经营公司业务了。

为了获得优质烟叶原料,简照南1913年仿效英美烟草公司引进优质烟种,在山东、河南等地种植,同时投资建立收烟厂,获得优质原料来源降低了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南洋自身的竞争力,同年获利10万余元。

5

时间来到1914年,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将整个欧洲拖入了一战的泥潭,欧洲列强彼此打得一塌糊涂,陷在各种绞肉机战场不得脱身,不得不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英美烟草公司也因为战争导致其原料和生产收到影响,竞争力大大减弱。

如同以往一样,民族资本烟草企业再次趁势而起,简照南也审时度势趁机扩大生产规模和全国市场布局,同时利用前期给孙中山捐献大量款项而结识的政府人脉,减轻了南洋的税务负担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终于站稳了脚跟。

1915年,简照南认为向内地市场进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广州设立了华南分公司,同英美烟草公司展开竞争。

在爱国主义情绪的刺激之下,南洋的广州业务急剧攀升,这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注意并随之展开打压,通过诬陷南洋产品“霉烟”和南洋为日资企业(简照南的日本名字和国籍)对其产品和声誉进行攻击,简照南见招拆招将其化解,1915年全年利润达到了40万元,南洋获得了飞速发展。

在1915年广州业务发展顺利的同时,简照南派卢戈臣到达上海开始布局上海市场,并于1916年成立了南洋公司沪局,上海作为当时全国最为繁盛的十里洋场,南洋的进驻引起了英美烟草公司的极大反应,连忙将大量产品调往上海展开降价促销,企图利用价格战在南洋立足未稳之际将其赶出上海市场。

另一方面同时与南洋公司展开并购谈判,企图通过兼并一举摧垮南洋公司。简照南通过大打“国货”招牌,顶住英美烟草公司价格战的攻势,使其产品成功在上海站稳脚跟,并于同年在上海建成烟厂投产。

针对英美烟草公司威胁与利诱并举的并购谈判,简照南通过其挚友德田弥七(日本人,之所以通过日本人进行谈判,是因为彼时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国际上更有地位,西方人不敢随意欺辱,莫名心酸)将收购价格提高到英美出资价格的三倍进行斡旋,也因为英美烟草公司本身也只是作试探性的收购而未做深究作罢,转而继续加大价格战的攻势。

到了1917年,眼见价格战难以打垮南洋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又一次展开并购谈判,但这次因为南洋业务发展过快,导致公司极度缺少发展资金,且从1916年与北洋政府就合作办厂的谈判到了1917年也正式破裂(和北洋政府的合作办厂因为北洋政府要求控制权而简照南难以接受不断拖延,到了1917年因为发生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而谈判搁置破产),简照南开始考虑和英美烟草公司提出的合并协议。

在英美烟草公司代表唐默思威胁与巨大的利诱之下,也因为当时南洋兄弟公司缺乏发展资金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简照南答复英美烟草公司需要和公司股东商议后再给答复。

所谓和公司股东商议,因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此时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其实就是和自己的一众兄弟股东商议,结果并购案遭到了简玉阶、简英甫、简孔昭等股东的强烈抗议,甚至以断绝血缘关系相威胁,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一众股东反对下,英美烟草公司的第二次并购谈判失败。

但英美烟草公司并未放弃,1918年再次发起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并购谈判,再次被拒绝(在并购打击竞争对手方面英美烟草公司可谓坚持不懈)。

与英美烟草公司的合并谈判破裂,摆在简照南面前的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对这一问题,其弟简英甫等人曾提出改组公司,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的建议,但自从南洋成立以来,简照南一直依靠家族企业的特点将公司的控制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族人的手中,从不出售股份给任何外人。

因此对于这一建议简照南认为向社会公开招股可能会使得简氏族人管理者受到股东的制约,对公司的控制权造成威胁,因此一直持反对意见(和英美烟草公司的合并谈判中简照南本人对合并后公司的控制权也极为关注),但面对公司资金缺乏的问题需要解决,最后妥协将南洋改组为私人有限公司,只私下接受可靠的人注资南洋,改组后的简照南进一步将公司股份集中在他的手上,对公司具有绝对的控制权(简照南担心的和现代创业者所面临的公司控制权是一样的道理),而简氏家族在南洋公司中更是处于绝对控制地位。

简照南将改组后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烟草公司和其他外资烟草公司的销售受到一定的影响,南洋兄弟公司的业务进一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6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而利益被出卖,随着中国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国内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五四运动,同时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

曾多次利用政治运动中高涨的爱国热情扩大生产的简照南准备再一次抓准时机,但英美烟草公司在多次的交手中也熟悉了简照南的套路,也开始反向利用国内的爱国情绪打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委托其在广州的代理人江叔颖通过中文报纸发表了一批证明简照南持有日本国际和日本名字并曾以日本公民身份在日本法庭上打过官司的资料,简照南的日本国籍身份在此时给南洋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虽然英美烟草公司不是第一次利用简照南的日本国籍身份做文章,但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因为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转交给了日本,简照南可谓是坐在了火药桶的正上方,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果然,简照南是日本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香烟是日货,这条爆炸性的新闻一经发布,就令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陷入了几乎灭顶之灾的境地,销量一落千丈,在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市场近乎消失。

英美烟草公司进一步通过贿赂政府官员,以简照南的日籍身份为由吊销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营业执照,南洋公司几乎陷入绝境。为了挽回不利局面,简照南紧急通过报纸发表声明,虽然自己具有日本国籍,但从未脱离中国国籍,并且紧接着宣布放弃日本国籍,迅速办妥了脱离日本国籍的相关手续。

与此同时,在宣布脱离日本国籍的当天决定对公司进行第二次扩股改组,希望通过此举扩大自身经营规模和强化南洋公司国货的形象,进而增强和英美烟草公司抗衡的力量。

改组后的南洋兄弟公司中简氏家族仍然占股60.6%,简照南被推举为永远总经理,且通过公司规章制度的硬性规定进一步巩固简氏家族在公司中的地位。

改组完成后简照南通过设立南洋奖学金和向1919年的华南水灾捐款积极改善公司形象,一系列动作获得了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侨的的支持,面对国内外的舆情要求,北洋政府恢复了南洋公司的营业执照和简照南的中国国籍。

南洋兄弟公司改组完成的同年简照南就着手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各地设立经销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虽然面对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业务仍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20-1923年间平均年盈利能力超过400万元,达到了其盈利的最高水平,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成为了中国民族资本中最大的烟草企业。

1923年10月28日,简照南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3岁。

7

一代烟草大王简照南逝世后,其创办并一手将其发展壮大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迎来了自己的命运转折。

500

简玉阶

简照南逝世后,其弟简玉阶继任总经理。

如同豪门影视剧中的常见剧情,强大的家族企业在失去强力的掌舵人后,后面的继任者总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影响力而显得过于软弱一样,南洋烟草公司也面临了同样的状况。

简玉阶从继任总经理后就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前有租界当局(背后谁在捣鬼不问便知)在南洋烟草公司因为各地卖断货急需扩大生产规模时停止供电刁难,后有国民党当局1927年对烟草行业征收高达50%的重税夹击(外资烟草公司在中国因为经济特权往往拒绝缴纳),加上接连不断的灾荒和战争影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处境变得极为困难。

同时期的大批小型民族资本烟草企业因为国民党当局的骚操作而纷纷大批量倒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1928-1929年间也连续亏损。简玉阶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收缩公司规模等一系列改革手段勉强扭转了亏损的局面。

如果说外部的商业战场问题让简玉阶殚精竭虑的话,那么简氏家族的内部矛盾则一度到了让简玉阶想要出家的地步。

简照南逝世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作为家族企业的内部矛盾开始爆发,简照南的次子简情曼、自己的堂兄简孔昭、简照南的儿媳陈季茞等都对总经理的位置虎视眈眈。

如果豪门影视剧中总会有一个放浪形骸而又颇具才能的人物设定,那么在简氏家族中这个人物角色非简照南的五弟简英甫莫属。

简英甫在简照南逝世的1923年就未经公司同意将10万元私用投资而损失殆尽,并在随后数年间多次挪用公司款项供自己挥霍,所欠下的款项又总是不能归还,最终都是由自己的兄长简玉阶和大嫂潘杏浓来填补亏空,因此矛盾日益加深,最后不得不辞职离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到了1927年竟然与宋子文合伙成立烟草公司公然与南阳公司竞争,吊儿郎当的经营失败后又是自己的兄嫂来收拾残局,但其因为是简氏家族的一员,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更在1928年简孔昭辞职公司协理一职后接替成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协理。

虽然在随后的几年里还做出一些成绩,但到了1933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改制财务制度后,因为觉得自己权利被剥夺,竟然鼓动工人罢工以阻止新制度实施,被查出是罢工幕后主谋后再次辞职出走,随后更是对自己兄嫂怀恨在心而勾结上海帮派人员不断寻衅滋扰,煽动工人和公司做对。

到了1934年家族矛盾达到顶峰,各怀鬼胎相互倾轧,这对本就处境艰难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内外交困之下,简玉阶也因为觉得自己年纪渐老难以独立支撑公司的运营,又没有可靠的人员可以协助,同时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打压也越来越激烈,逐渐产生了想摆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领导职务的想法。

此时宋子文代表的官僚资本趁虚而入,提出了收购南洋的想法,简玉阶和潘杏浓都以为宋子文加入南洋,靠着他的势力关系或许可以改善南洋内部的各种矛盾,让南洋的业务得到复兴,于是同意了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收购合约(在合并谈判中简英甫一开始同意合并但条件是自己当总经理,因为为人太不着调连之前一起合作的宋子文都反对他,于是简英甫又开始游说股东反对合并,但也难以改变什么)。

到了1937年5月1日,宋子文派出程书度接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简氏族人排除出管理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正式被官僚资本所吞并。同年英美烟草公司达到了其在中国境内达到的最大卷烟销售量。随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大战中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上海总厂被日军炮火炸毁,曾经的辉煌成就就此化为一堆废墟。

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通过公私合营协议,将公司改名为公私合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由简玉阶出任副董事长,简照南之子简日林被聘任为总经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彻底成为了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

简玉阶于1957年在上海逝世。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烟草史》 [美] 班凯乐 著 皇甫秋实 译

《上瘾五百年》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著 薛绚 译

《烟草大王简照南研究》 吴新奇 著

及其他网络资料等。

全文完,如果觉得写得还可以,那就点个赞或转发吧,多谢阅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