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古帝国的分裂就知道,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制度

500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故事,成吉思汗临死前,把四个儿子叫到一起,给每人一支箭,让他们这段。四个儿子都很轻松的完成了。成吉思汗又给每个儿子一把箭,让他们这段。结果没有人能做到。

一般都是用这个故事来证明兄弟同心的重要性。其实这个故事很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后人编造的。因为成吉思汗死的时候,长子术赤已经死了。察合台也基本上是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窝阔台也是在自己的封地,跟在成吉思汗身边的,只有幼子拖雷。

之所以出现这个传说,反过来也可以说,成吉思汗死前就已经很清楚的知道,在他身后,帝国分裂是在所难免的事。因为,在他生前,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之间的矛盾就已经公开化了,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间就已经爆发。

更早一些,成吉思汗的地盘扩大之后,第一批分封的还有他的三个弟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合撒儿就一度受到成吉思汗怀疑,成吉思汗甚至对他动过杀机,还是他们的母亲诃额仑出面劝止,成吉思汗才放过了合撒儿。

500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当时盛行的继承制度还是析产制,而不是长子继承制,或者说是赢家通吃的那种继承方式。在蒙古帝国建立之初,成吉思汗就大肆分封,他的四个儿子和三个弟弟,都分别得到了大片的封地,每个人同时还得到若干蒙古千户,也就是兵源。

这种做法其实很像周朝初期的做法。国家建立后,分封自己的宗族子弟,并配置以相当数量的人口作为骨干力量。这样,每个封建诸侯都不仅有封地,而且有兵,在自己的地盘内就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封地内的人民都首先是这些封建君主的属民,然后才是天子子民。

周朝的做法是,天子分封子弟为诸侯,每个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分封自己的子弟为更小的封建诸侯,这样层层封建下去,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一个层级体系。蒙古的做法也和周朝一样,每个有封地的宗王,都会在自己的封地内继续分封自己的子弟。

所以,在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位基本上没有人质疑,唯一有实力反对窝阔台的是拖雷,但是拖雷表示支持窝阔台。窝阔台时期就没有出现更大的问题。窝阔台死后,贵由汗继位,也还能够维持表面上的统一。到蒙哥汗时期,内斗就已经愈演愈烈了。

500

到1259年贵由汗死后,蒙古帝国就分裂了。而最为显著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蒙哥死后,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成为最具备继位资格的人,但忽必烈却从征宋前线返回开平,在东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个弟弟的家族的支持下,在开平也自立为帝,并马上和阿里不哥开战。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战争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步平息,察合台汗国逐步吞并了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都有意进攻察合台汗国。拔都死后,继承金帐汗国汗位的别儿哥就率军翻越高加索山,准备进攻伊尔汗国。也就是说,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间进入了混战阶段。

按照法国蒙古史专家格鲁塞的观点,在分封四大汗国时,各自都有各自的任务。其中,术赤的金帐汗国的任务是征服欧洲,旭烈兀的伊尔汗国的任务是征服中东,察合台汗国的任务是征服印度,忽必烈的任务则是征服中国。但除了旭烈兀和忽必烈基本完成任务之外,剩下的两个汗国都忙于内战,未能完成自己的任务。

除了析产制之外,蒙古的汗位继承还有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延续了蒙古国家形成之前的选汗大会制度,也就是蒙古人所说的忽里勒台大会。因为成吉思汗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加冕称帝成为合汗的,所以后来也一直延续这个制度。

500

也是因为这个忽里勒台大会制度,所以阿里不哥明明是更为具有正当性的继承人,但忽必烈在开平召集东方三王族也开了一个忽里勒台大会,同样经过了三推三让,最后才登基的程序。这样,就在制度上存在漏洞,能够以程序合法的方式自立为大汗。

而且,蒙古因为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和所有的游牧国家一样,名义上具备继承权的王子们会越来越多。所以,在窝阔台死后,贵由汗继位,仍然在窝阔台系,但贵由汗死后,贵由汗的皇后不让贵由汗的儿子失烈门继位,才让蒙哥可以在拔都的支持下继位,帝系转入拖雷系。

在忽必烈之后,虽然帝系仍然在拖雷系手中,但同样一直处在反复的内斗之中,从元成宗铁穆耳死后,几乎每次帝位继承的时候,都会出现严重的内斗。不仅皇后们纷纷试图监国称制,左右政局,各个王子们也都蠢蠢欲动。

所以说,从根本上说,元朝仍然没有跳出“胡虏无百年之运”的规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成熟而且稳定的继承制度,过多的延续了游牧民族的传统,让蒙古帝国无法一代又一代的持续稳定的走向成熟和发展,而是出道即巅峰,之后就不断衰落。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