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权倒台的根源,在明朝建立之初就注定了

建立明朝的政权力量,实际上并非来自于反元。或者说,朱元璋这一只势力,恐怕是元末军阀根据中,相对对元朝最没兴趣的一只力量。

很多历史资料都证明。譬如朱元璋曾经动摇过,想于元朝和谈,划江而治理,自己当个东南王。受封于元,偏居一隅足矣。幸亏主持和谈,为朱元璋政治上背书的元朝大臣被杀,才逼得老朱继续把造反事业干下去。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还多次盛赞元朝社会物阜民丰。自己家族在元朝和平时期过的丰衣足食。甚至把自己走上反元道路,归结为张士诚陈友谅裹挟。也就是说要不是其他人带头造反,导致天下大乱,我才不会跟着冒险参军。

朱元璋这些话,当然主要是政治目的,是从逻辑上要杜绝‘皇帝梦’的普及。所以朱元璋多次声称,当皇帝是吃苦受罪的差事,天下人没必要作皇帝梦。要不是张士诚陈友谅这帮人为了皇帝梦造反,我老朱早就在元朝幸福躺平了。

这话有政治目的,但也是不可能完全胡编。毕竟明初年,大多数经历元朝的人还活着,对元朝社会有记忆。如果元朝十分不看,贵为皇帝,不可能公开撒谎去编造一个元朝盛世。

而且朱元璋还说过,元朝治理社会的弊政,主要是太宽松。造反的人不杀,甚至谁造反造势力大了,居然就想拉拢谁,与谁和谈。所以导致天下人都想造反当草头王。所以朱元璋认为,明朝治国,一定要改变元朝的弊端,治之以猛。谁造反杀谁,谁违法杀谁。贪官和刁民,实际上朱元璋都杀。

只不过后世民粹分子,为了美化朱元璋,一味强调朱元璋杀贪官的狠。却不知道,朱元璋也杀刁民。尤其是敢于杀威胁自己统治稳定的刁民。

朱元璋最喜欢的是什么?朱元璋最喜欢的是顺民。就是那种没有任何野心梦想,一辈子最大奢望就是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田里几头老耕牛的群体。朱元璋认为,国家制度的根基,就是维护这种顺民的繁衍生息。

这个开国的路线原则很重要,一直持续到明末。比如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朝政府贴出的公告,竟然劝说起义军:不作安安饿殍,犹效奋臂螳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家遇到灾难,你们的本份是不给社会添乱,在家里饿死,也比出来造反危害社会强。

这种话,今天听上去不像人话,但这是明朝政府的公文告示,符合明朝的治国路线理论,符合朱元璋的世界观。

明白这点,就知道明朝政权倒台的根源,在明朝建立之初就确立了。

因为建立明朝的力量,实际上没有任何政治信仰,完全是投机得到的天下。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比如周代商,有明确的吊民伐罪作为政治纲领。而且周人吸取了商只进行松散政治联盟的弊端,改为分封殖民统治模式,对中国疆域的控制力度大幅度增加。

汉代秦,则在政治理论上,借助儒家思想之手,高度批判了秦朝法家路线,坚定走仁孝主义的门阀家族政治。

唐朝立国,吸取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门阀世家垄断政坛的积弊,改为鼓励阶层流动,大开选材门路,允许寒门庶族通过科举广泛参政,抑制豪门贵胄,扩大中央权威,实现了帝国的繁荣。

宋朝的政治理论也很明确。吸取了唐末五代军人干政,军事立国,杀伐过甚的弊端,大搞文官政治,甚至是诗人才子政治,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鼓励文治,开放商业资源,从而创造了新的文明阶段。

明朝完全没有成熟的政治理论。一个是因为它的建立者出身太卑微,文化储备不足。另一个是明朝建立以后,在财税制度上,与掌握文化教育机器的地主乡绅集团(士大夫),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始终没有合拍过。

所以掌握文化阵地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给明朝的政治理论卖过力,没有帮助朱家皇室提出过健全有效的政治理论。

明朝的士大夫与皇族的关系,也是投机。完全是为了个人和家族利益,才会给中央政权出点馊主意。核心还是为了中饱私囊。

换句话说,汉朝的士大夫,与皇室是合伙人关系。皇帝是董事长,士大夫是股东。所以汉朝士大夫到三国末年,汉朝公司倒闭的最后一刻,还在维护公司的根本利益。

明朝的士大夫,与皇帝(中央)的关系,就变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皇帝是老板,士大夫是打工的。士大夫尽可能多的从老板手里拿好处,至于老板前途,公司前途,其实无所谓。

大不了,这个朱老板垮了,我们换一个新老板就好了。

这就是缺乏政治理论,没有政治信仰的明朝,从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清朝建立以后,新来的满老板,实际上比朱老板强不到哪里去。只能对表象谈表象。

满人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他们只看到明朝亡于大臣不忠于皇帝。于是反过来,在文化教育上,鼓吹政治忠诚。变本加厉,把皇帝和大臣的关系,从老板和雇员,直接变成主子和奴才。

不仅要求士大夫卖身投靠,而且还要士大夫出卖灵魂,忠于主人。建立彻头彻尾的人身依附关系。

这是文明思想层面,又走了一段下坡路。

明有先天恶疾,清以虎狼之法治之,恰如奋力跑圈,尺寸未进,猛而无功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