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仅此一家,技术领先全球的细分龙头是它!

500

500

大家好,我是爆炸团队的“Ace”。

这周要跟大家聊的企业是个“国内独苗”,而且它的出现打破了日本企业在该细分领域的统治,它就是“新材料新贵”——博迁新材(605376)。

公司主营是电子专用粉体的生产,如镍粉、铜粉、银粉、合金粉等等,其中生产镍粉工业的收入占比高达83.28%,是公司的主营产品,也是核心竞争力。

既然公司生产金属粉体,那我们就需要知道这些金属粉体应用在哪些领域。

01 MLCC是高端镍粉的主要应用场景

所谓MLCC,是指片式陶瓷电容,也就是片式结构、陶瓷材质的电容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电容除了陶瓷电容,还有铝电容,薄膜电容等等。

(Tips:电子元器件可分为主动元器件和被动元器件。主动元器件一般指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被动元器件包括射频元器件和RCL(电阻、电容、电感),其中RCL占被动元器件总产值的90%,电容又占RCL产值的66%。)

因为陶瓷电容的体积小、电压范围大、价格便宜,可以满足电子设备日趋小型化的要求,所以陶瓷电容在整个电容器领域中占到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MLCC又因为其耐高压、寿命长、体积更小的优势,在陶瓷电容中占据了93%以上的份额。

而镍粉就是在MLCC中的内电极材料。

也就是说,博迁新材所生产的电子用金属粉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会受到MLCC需求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了解MLCC的发展情况,也就是电子产品的未来发展情况。

当前电子产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汽车电子化以及物联网终端三大领域。

①智能手机

随着智能手机处理能力的提高,MLCC的用量也持续增长。以iPhone为例,iPhone5S 使用MLCC400颗,到了iPhoneX 提升到1100颗,平均每迭代一次都会增加MLCC的使用量15%~20%。随着5G商用,手机的频段增加,所需的MLCC将会持续增加。

②汽车电子化

数据显示,传统燃油车的单车MLCC用量为3000颗左右,纯电动车的单车MLCC用量则为18000颗,同时叠加其他电子辅助功能的提升,汽车电子化模块也将大大拉动MLCC的需求。

③物联网终端

以VR、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现在已经展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各种智能硬件的增长也将创造更大的MLCC需求。

在以上三个领域电子化率的推动下,我们能看到近两年各大被动元器件生产商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其中就有A股的上市公司风华高科(000636)和三环集团(300408),还有全球领先的MLCC生产商三星电机,也在天津厂区扩产。

种种数据,都表现出来强大的需求增长预期,而博迁新材作为一家细分龙头,处于一个超级细分的子行业,我认为目前的价格还尚未完全反应这个预期。

02 中国独一家,打破了日本在该领域的垄断

当前,全球能够量产电子用镍粉的企业较少,原因在于MLCC用的金属粉体粒径一般在纳米及微米范围内,而随着电子元器件小型化的趋势,镍粉的粒径已经从400nm、300nm向200nnm、100nm靠近,这一点也构成了企业的护城河。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工业化量产MLCC镍粉的企业中,除了博迁新材(605376),其余都是日本企业,如住友金属、昭荣化学、东邦钛等等。博迁新材的出现,打破了日本企业对这一细分领域的垄断地位。

同时,博迁新材依靠其独创的制备方法,已经实现了对80nm镍粉的突破,其质量达到全球领先,并且实现了大规模量产,成功应用在MLCC的领跑者三星电机的产品中。

①镍粉收入占比超八成

500

500

我们可以看到,镍粉销售贡献了公司超八成以上的收入,同时镍粉的毛利率也从30%提升到50%左右。这主要源于公司自2016年开始量产80nm的镍粉。

自2017~2019年,公司80nm镍粉的销量占比从4%提升至27%,同期80nm镍粉的售价为1200元/KG,约为其它粒径产品的四倍。在2019年,80nm镍粉受需求旺盛影响,售价大涨70%以上,而同期成本仅上升20%,当年毛利得到大幅提升。

在电子产品小型化趋势下,80nm镍粉的销售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利润有望进一步增厚。

03 大手笔扩产与高研发支出打开成长空间

博迁新材于去年12月8日上市,增发25%的股份,成功募资约6.9亿。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IPO所募得的资金将全部用于公司的生产与研发。其中涉及广新纳米生产基地的建设、研发中心建设以及年产1200吨超细纳米金属粉体材料项目。

公司现有产能1720吨(宿迁本部1360吨,宁波广新纳米360吨),在建产能1260吨,相当于扩产70%以上。

预计宁波广新纳米项目建设周期三年,第五年实现完全达产,预计达产后年均营收5.8亿,税后净利1.5亿,相当于在现有基础上翻番。

公司如此大手笔的扩产,对应下游MLCC行业扩产,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值得期待。

根据《2019年版MLCC市场研究报告数据》,2019年全球MLCC市场规模158.4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达181.9亿美元,按照镍粉成本在MLCC成本中占比8%计算,2020~2023年,全球MLCC用镍粉市场规模约为57.1亿元~64.3亿元。

500

公司除了在生产端发力,在研发端也是不断加大投入,自2017年开始,研发支出加速增长,同时公司将研发支出全部列为费用,并未进行资本化。按照公司约2亿的净利润来看,2000万的研发支出占比高达10%。

然而公司并未采取资本化的形式来粉饰短期报表,也侧面证明公司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乐观态度。

随着公司研发能力的提升,公司未来在3D打印和硅粉方面积累了强大的技术能力。在我看来,尤其是硅粉有望成为未来一个强大的增长点。

纳米硅粉可用于锂电池与太阳能电池涂料。

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硅材料具有最高理论比容,是当前碳材料的10倍以上,如果可以实现应用,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将得到大幅提升。

作为太阳能电池涂料,硅粉需求又会受益于光伏行业的发展。

04 下游客户集中度高与生产制程匹配壁垒

公司下游客户的集中度偏高,三星电机是公司第一大客户。

截至2020年年报,公司的主要客户为三星电机、台湾华新科、台湾国巨、风华高科,前五大客户贡献了公司83.8%的业务收入,其中三星电机单独贡献业务收入占比67.16%。

如此高的客户集中度,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是一个大的风险点,一旦出现大客户离开的情况,业绩将受到明显影响。但对于博迁新材而言,我并不这么认为。

在这种高端金属粉体领域,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粘性很强。

以MLCC用镍粉为例,下游企业对产品的测试周期一般为2~3年,并且无法随意改动产品的技术指标,因此一旦下游企业完成工艺评定、形成稳定生产,上下游企业之间就会形成粘性,若更换其他供应商,则会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所以间接形成了生产制程匹配壁垒。

05 冯柳领衔,多个知名基金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

因为公司为次新股,仅有25%的股份在流通,最近的解禁日期也要等到今年12月8日,所以短期来看不存在因解禁带来的冲击问题。

在今年一季度,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多只顶流基金的身影。

500

首先第三大流通股东,高毅邻山1号,就是大名鼎鼎的冯柳,一季度冯柳新进500万股,博迁新材今年涨幅已接近40%。

在冯柳后面,还有睿远傅鹏博,景顺长城杨文锐均进入了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同时一季度前十大流通股东所持股份已经占到了流通股的41%,远超年报中的19.9%,持股集中度大幅提高。

06 警惕公司外销收入占比过高带来的汇率影响

当前来看,公司有一个大的风险点就是外销收入占比过高。

2020年,公司的出口外销收入占主营业务的比例为88.57%,而公司的外销业务主要是以美元来结算,如果美元持续贬值或者人民币持续升值,那么汇率风险将带来比较大的利润损失。

从当前来看,对于一个国内独一无二的企业,可以给予更高的溢价。

(提示:文中提及的上市公司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