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与教育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且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可见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这种意义的解读,仁者与智者各有说法。在我看来,一个儿童的成长大约可分为婴幼儿期和少年期,正是由赤子之心逐渐进入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阶段。

赤子,赤是赤裸,赤子说的是小孩子光屁股来到世上,引申为纯洁、真诚、专一等。

这么一个状态,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重大意义。谁都知道赤子之心是一个褒义词,形容人的率真、善良,甚至是爱国爱民的伟大人格。

在道家说来,比如道德经的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用玄幻仙侠小说的话说,小屁孩刚出生就已经合道了。

在儒家那里,也是高不可攀,比如王阳明的致良知。

致良知出自《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和道家意思差不多,总之大人们都要向小朋友学习。

成人向小人学习,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我们眼里,所谓童言无忌,他们都还不懂事,难道我们这些董事长还要回归不懂事才对么?

这个话题不多谈,如今的时代也不信这一套,大家信的是胜者为王。所以,我们着重谈一下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

在幼儿期,或者说学前教育,焦点首先在家长身上,其次是商家和教育培训机构。从胎教开始,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到了幼儿园阶段,大部分小朋友已经进入各类培训班,再上两年小学,很多小朋友手上已经有资格证书了。

在少年期,或者说小学阶段,家校联动正式上线。不用多说,小神兽们固然被绑得死死的,家长与老师也像拔河一样,在绳索的两端忙得满头大汗。单就家长这一方来说,很多人已经从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卷入十二年寒窗陪读的焦虑之中。

进入初中,少年已经是青年,也进入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所以自此以后,家校联动变成了三方角力,场面之热闹,可想而知,。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

这个答案太复杂了,本人的小孩还是一名初二的学渣,我算是一个教育失败者,更无资格谈成功经验了。但如果从失败的经验出发,倒是可以贡献两点:

其一,理论上,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教育。简单说,从客观决定主观、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去看,什么是对儿童和青少年最好的教育呢?那就是给他一个正能量的环境。

为什么?

因为我们如果从成年人的失败事例,比如一些法官、律师和法学教授等知法犯法,一些明星的偷税漏税,还有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甚至一些汉奸卖国贼等,可知教育的成功和学历、职业与职位等,并无太大关联。

再者,我自己是如何失败的呢?我比较喜欢讲道理,结果,我发现,从幼儿园讲到现在,所有的学习技巧、理想信念等讲了十遍百遍,小孩子还是没有学会和进步。

我的失败,和别人的失败,加在一起,说明什么呢?我想,说明小孩和成人一样,每个人的三观形成,不是灌输和逼迫可以塑造的,它是由每个人自己去看,去听,去归纳总结而成的。也就是说,他生活与学习的环境,决定着他的三观和学习与生活态度。

举例说,比如家长和老师千百遍要求学生不要玩手机、玩游戏,但他们自己手上时刻拿着一部手机在玩,你能指望孩子会相信你说的吗?

又比如说,家长们都会发现一个规律,孩子怕老师,并不怕家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一样的道理,老师和孩子相处多在课堂,充满了严肃和认真;但家长和孩子相处,却时间更多,且家长的各种言行,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寻求模仿。

其次,以史为鉴,看看古人的教育经验。

首先,孔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就死了,他的母亲只是小老婆,母子俩经常受大老婆的欺负。七岁时,母亲带着孔子去了城里,卖掉一切值钱,送孔子读书。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有一次,孔子吹唢呐赚外快,这是想补贴家用,结果被母亲训了一顿。孔子十七岁时,他的母亲因操劳过度,去世了。总之,二十岁之前的孔子,生活并不好过,据说有一次他想参加贵族的聚会,还在门口就被人羞辱了一顿赶走了。二十岁之后,他开办私立学校,生活与名气逐渐提高。

孟子,宿丧其父,和孔子差不多,很小就没了父亲。孟母和孔母一样重视教育,孟母三迁,可知孟母对教育环境的重视。

孟子是孔伋门人的徒弟。孔伋,是孔鲤的儿子,神童一枚,从小就能和爷爷辩论,可见孔伋得了孔子的真传,才能写出《中庸》之道。

再看一下佛教。

释迦摩尼命好,虽然出生小国,却是小王子。但是他主动抛弃了这种好的生活环境,独自去求道。等他证道成佛再回家,儿子罗睺罗已经七岁了。释迦摩尼让他成了佛教史上最早的小和尚,让以神通驰名的目犍连为他授戒,让以智慧著名的舍利弗当他的老师。

罗睺罗自此不喊释迦摩尼父亲,和别人一样喊世尊。当他成年,每次想要获得教导,释迦摩尼必然要考较他的作业是否完成,完成了,才会为他说下一课。

 以上都算成功,比如罗睺罗也悟道成了尊者。但显然,教育失败的更常见。

比如明朝的衰落,一般说是万历皇帝开始,那么,为什么呢?因为教育失败。据说朱元璋时,为了防止外戚做大,于是从民间挑选皇后。这万历皇帝的母亲,就是民间女子,是泥瓦匠家庭。泥瓦匠也没什么,可惜,皇后一家的人品有些问题,像万历的舅舅和外公都是不学无术、比较贪婪的人。

这样,万历受到的教育就很有趣了。一方面,她的母亲非常重视教育,小万历读书那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同时,有大批官员给他当老师,上儒家的道德教育课。但是,另一方面,不管是他母亲这一边,还是张居正,在现实中给他演示的是另一面,比如张居正固然带给他一个“万历中兴”的局面,但张居正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可谓威权震主,甚至对下属说,他不是相公,而是摄政。

因此,万历皇帝实则成了一个两面人。前期张居正在的时候,他非常恭顺,等张居正死了,他就杀了灭了张家子弟,还对张居正鞭尸。

可见,教育的主体始终还在青少年那里,内因决定外因,他所看到的,听到的,还有想到的,才最为重要,人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站务

全部专栏